「我们在开发之初,便很清楚,这是一条不好走的路。别人在做产品时或有基于商业考量的妥协,而我们不是。我们所做的,与别人所做的不能等量齐观,这是凭着坚忍毅力与不妥协的精神产出的结晶。我们要的,是缔造另一个**的传奇,是为『参考』这字重新下个定义。」~~Avid HiFi
[p=29, null, left]这次去方舟试听,负责发声的是Avid Reference Two次旗舰喇叭。全铝合金箱体,采5单体3音路设计。▲[/p]
那天从方舟门市出来,约近晚间七点,夜暮已垂,路人个个表情漠然,行色匆匆,忙着回家,或有其他去处。只道是忙豁了一天,心头重压重重,何来怡情,何来安宁。我踏着湿漉漉的街道,往捷运站搭车。一路上,下午所听见的声音似乎还在耳际回荡,口里哼着离去前所听的最后一首曲子—奥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里那段机器娃娃唱的「林中的鸟儿」。脑海中又不禁浮现方舟束先生与我谈论音响时那充满热情的眼神,告诉我他怎么在美国工作时爱上了听黑胶,怎么因为黑胶而投身音响事业,又怎么在茫茫机海中,找到每一样器材的玩趣,为了给顾客最好的聆听感受,他又怎么在有限制的空间里,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理想的重播。我心想:「是啊,这大概就是唱片演奏家了。」
日本音响评论耆老菅野冲彦先生曾提出「唱片演奏家论」。以录音工作出身,后转入音响评论的菅野先生,认为音响作为播放的手段,用以重现承载于唱片中的音乐演奏,这样严谨的重播态度,是一种艺术境界,而这样的爱好者,就可称为「唱片演奏家」。菅野先生首度正式提出这个理论,是在1996年,载于119号的Stereo Sound杂志里。
[p=29, null, left]Reference Two上半截箱体的中高音采MTM排列,高音单体是一颗28mm的钛音圈丝质软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个160mm的中音单体,该中音单体采大音圈设计,音圈直径达75mm。▲[/p]
在此之前,台湾也有一位音响文化的开拓者,那就是张继高先生。一句众所周知的音响名言:「音响是手段,音乐才是目的」,与菅野先生后来提出的「唱片演奏家论」不谋而合。他一生追求也推广精致文化,他把自己所热爱的古典音乐推介给一个依旧匮乏的台湾社会。对于音乐,他认为是艺术与科学的结晶,透过欣赏音乐,可以从内心提升人的思考、欣赏和秩序能力。对于音响,他认为,声音不是音乐,藏在声音里的感情,才是音乐。
无论台日,这两位令人敬仰的音响前辈,都身体力行地阐扬一件事:我们该以一种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来看待音响。
我在方舟的束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唱片演奏家的灵魂。
而我,也在这个下午,让唱片演奏的灵魂再被唤起。当我外出试听时,一旦内心深处被所听见的音乐打动,我总觉得这趟不是工作,而是享受,享受一席丰盛的飨宴。那天,正是如此。
[p=29, null, left]喇叭下半截则使用了两颗9吋低音,音圈直径达130mm。▲[/p]
一年前,我曾赴台南尚音音响听过Reference Four,那是Avid最小的喇叭,一个看起来无甚稀奇的2单体2音路书架喇叭。箱体由铝合金打造,内部具有特殊的高阻尼固定结构,可彻底隔绝振动。那次经验让我印象深刻,小小一对喇叭,竟有如此丰富的能量,即便拉开了间距,在四米宽的试听室里,依旧能发出饱满清晰又有层次的声音。那时,Avid的扩大机尚未抵台,因此尚音用其他品牌的扩大机来驱动。我在试听笔记末了,向束先生提出公开请求,我要预约体验全套Avid Reference系统的魅力。
束先生有否注意到这个吁请,我不清楚,但我自己倒是一直记得此事。这次来方舟,与前次试听恰巧事隔一年,此番试听的是以近乎旗舰等级的Reference Two喇叭,搭配Reference Preamp前级加Reference Mono后级,黑胶唱盘也是旗舰Acutus Reference Mono SP。啊,我愿足矣。
[p=29, null, left]Avid对于喇叭的振动处理相当有研究,不管是箱体的共振,以及喇叭单体的特殊固定方式,还有脚锥的设计,都有一套。▲[/p]
使用大音圈单体,搭配全铝机箱和特殊专利单体固定器
Reference Two比起老大哥Reference One不只差了一个上方低音箱体,单体尺寸也比较小,Reference Two用的是9吋低音,Reference One用的则是10吋低音。如果追求极致,当然Reference One的频宽和动态会更好,但一方面,多出来的价钱,买一对Avid Reference Mono后级都够了,另方面,空间不够大、不够高,可能反不如Reference Two容易调出好声音。
Reference Two的上半箱体为中高音,中央是一颗28mm的钛音圈丝质软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个160mm的中音单体,该中音单体采大音圈设计,音圈直径达75mm。中音、高音、中音的MTM排列,提供了一个近似点音源的发声型态,使得定位、结像特别清楚。
[p=29, null, left]全铝合金的箱体,都是Avid在自家工厂做的,他们的金属加工技术一流,甚至小如唱臂都能做。Reference Two的箱体各部位的厚度不同,有的地方2公分,有的部位3公分厚。外观则有电镀黑加上镀铬的亮面处理,配合挖孔和蚀刻,相当有立体感,且有降低谐振的作用。▲[/p]
喇叭下半截则使用了两颗9吋低音,同样是大音圈单体,9吋直径不过220mm,音圈直径就有130mm。大音圈有什么好处?音圈主要的功用就在振膜背后,与振膜相连,在经过与磁铁的磁力作用后进行活塞运动,以推动振膜发声。音圈绕径大,那么绕线的组数就可以少,音圈长度便会短一些,这样一来,音圈在活塞运动时超出与磁铁间的磁隙距离就比较短,磁力作用的稳定性比较高。并且,因为音圈大,推动振膜时,可以「抓」得比较稳,比较不会出现盆分裂失真。此外,大音圈所使用的绕线线径比较粗,耐电流较大,喇叭的承受功率也就更大。原厂没有列出Reference Two的最大承受功率,但是单是建议扩大机功率,就标到了1200W,可见它确实厉害。这么厉害的单体谁做的?Avid擅长金属加工,机箱、唱盘都不假他人之手,一律在自家工厂完成,他们高度精密的金属加工还可以替人代工。不过,金工归金工,单体他们就不会做了,Avid选用的是Morel的单体,这个与Dynaudio系出同源的喇叭厂,到现在还是大音圈单体专家。
喇叭的航天级铝合金箱体,厚度有的地方是30mm,有的地方是20mm,这么厚的铝板,难怪造就了200公斤的份量。箱体兼用抛光以及电镀黑表面,透过挖孔和蚀刻,展现出自身的工艺美学。另一面,这些挖孔除了好看,也具有抑制谐振的效果,但这些还是看得见的部分。仔细观察,Reference Two就跟其他的Avid Reference喇叭一样,看不到任何一个固定单体的螺丝。那单体怎么固定的呢?「从背后,从箱体里面固定。不是用锁的,而是用夹的。」束先生表示,Avid研发了一种特别的技术,在喇叭内部设计一个三明治结构的固定器,不仅可以固定单体,还能提供相当的阻尼,隔绝振动。「Avid是做唱盘出身的,唱盘最怕的就是振动,他们老板Conrad Mas对振动特别在意,他认为解决了振动的问题,才有细节,才有完整的动态。」
[p=29, null, left]这次使用的线材都是Das Klang的产品,唯独喇叭线,束先生特别采用Avid自己的喇叭线,束先生说他比较过,Avid喇叭线虽然价格远不及自家喇叭,但是搭配起来并无违和之感。▲[/p]
扩大机的关键在音控—采用Alps RK50控制器
在扩大机的部分,Avid的制作也是全然严谨、毫不妥协的。这台Reference Preamp是他们家的旗舰前级,事实上,较便宜的Celsus前后级也是去年才推出的产品,在此之前,仅有Reference而已。在设计这台前级之始,Avid的的想法很单纯,不过是想为他们的旗舰唱头放大器Pulsare上加装音量控制和高电平类比输入,仅此而已。但着手开发之后,才知道没那么简单。他们花很多功夫进行研发并找寻理想的零件,他们自承真是错估了开发一台参考级前级的难度。
是什么这样费工呢?这台Reference Preamp有三个主要的设计重点,首先是音控。一部前级最重要的就是音控,每一家Hi End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音控哲学」,有的支持级进式电位器,有的偏好R2R架构,Avid用什么?他们试用了各式各样的音量控制器,最后选定Alps的RK50。这个音量控制器外观以黄铜封装起来,与Alps常见的蓝色塑胶外壳音量控制器相比,体积大上许多。不管是精确度和耐用度,也都比蓝色塑胶壳的制品要更出色。Avid告诉束先生,这个音控一个就要500美金;我上网查,在eBay上,有700美金到800多美金都有;总之,就是贵。Avid千挑万选下,选中了Alps RK50,就我所知,这也是当前Hi End音响里唯一使用这个音量控制器的厂家。
[p=29, null, left]Reference Mono单声道后级,每声道有430瓦的驱动力。历时4年设计,经过反覆检测、聆听后才定案。内部采平衡线路,每声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环形变压器,电容量高达600,000uF,原厂称之为「几无限制的电源供应」。▲[/p]
「Avid非常看重音量控制的质量。他们在设计产品时,如果非常重视一件事情,就会在全系列产品上一致通用,从入门到旗舰都用上。像他们的唱盘,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单点蓝宝石轴承,包括入门的Ingenium到旗舰的Acutus Reference都使用相同的轴承。他们的喇叭最招牌的就那个内部三明治固定器,从小喇叭到大喇叭都用上。在扩大机上,他们最重视的就是音控,无论是Reference Preamp,或是去年推出的入门综扩Sigsum都是使用RK50。」束先生补充说道。
超额供电、平衡架构
除了音控,Avid还非常重视电源质量。这从他们对唱盘和唱头放大的分离电源设计,便可看出端倪。他们的旗舰唱放Pulsare II分离电源箱里将左右声道电源分离,在Actus Reference SP上更配备了供电高达1000VA的电源,拿来给扩大机用都够了,那个电源重在稳定、高线性,能以完全消除马达的振动。在Reference Preamp上,分离的电源供应器,配备了1000VA的电源,加上350,000uF的电容总值,将一半电力供电源供应器,一半电力供前级线路。Avid对于电源的重视程度,完全显示在他们毫不手软的用料上。
线路方面,Avid采用全平衡路径,透过共模互斥降低噪声。底噪越低,讯噪比越大,音响能还原的动态也越大。Avid唱放设计上,练就了抑制底噪的本事,唱头放大器的放大倍率高,MC唱放更是动辄上千倍,如果唱放的噪讯可以压得低,设计起10倍放大的前级当然更显得心应手。前面说,Reference Preamp本来只是想帮Pulsare唱放加上音控和高电平输入而已,后来整个设计大改。Pulsare II就跟其他的唱放一样,基本上是被动的线路,但是Reference Preamp内建的唱头放大却采用了一种主动式的等化放大,可针对唱片的响应进行补偿。以此观之,Avid真正的旗舰唱放,其实是Reference Preamp。
[p=29, null, left]Reference Preamp原本只是为了想帮旗舰唱放加个音量控制,没想到搞出了一台怪物级的前级。采用电源分离设计、平衡线路、讯号线采继电器切换。音量控制则用上昂贵的Alps RK50。至于前级下方的垫材也是方舟代理的,日本Tiglon的旗舰垫材,外部是俄罗斯桦木,内部有东南亚柚木和镁合金板,底部则是MDF。▲[/p]
Reference Preamp有4组唱头放大输入,XLR与RCA各2组,也就是说,用家最多可以同时连接4组唱臂。高电平输入则有3组,XLR和RCA可选。输出一共4组,要接多组扩大机都不是问题。所有的讯号切换,都经过继电器切换,这也让输入端使用更为弹性。为了符合他们的严苛标准,他们自己开发了聚丙烯薄膜电容,而且一次就用上不下30颗。内部为了避免讯号干扰,使用了厚达55mm的铝合金板将各区块予以隔离,电容表面则加上化学镀镍。这种近乎偏执狂的设计,都藏在Reference Preamp里面。
至于后级,Avid有两款Reference后级,立体声和单声道各一款。Reference Mono单声道后级历时4年设计,经过反覆检测、聆听后才定案。内部依旧采用平衡线路,每声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环形变压器,电容量高达600,000uF,原厂称之为「几无限制的电源供应」。这样的丰沛电源,让Reference Mono在8欧姆负载下,可以提供每声道430W的驱动功率。而且原厂还强调自家设计的机箱散热效率奇高,即便在大功率输出下,还是能保持机器在凉爽的温度。我不知道我听音乐催出了多少功率,在连听了几个小时后,机箱依旧冰凉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得Reference Mono有多厉害,即便你以为已经加足马力冲刺了,它还是老神在在。
[p=29, null, left]这两个看起来活像后级的机器是什么?上面的是前级Reference Preamp的电源供应器,下面的则是旗舰黑胶唱盘Acutus Reference Mono SP的双单声道电源供应器。▲[/p]
[p=29, null, left]未完待续。。。。[/p][p=29, null, left]作者:戴天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