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音喇叭
首先大致理清一下这两个概念。所谓传统,大体可以说是由于科技技术所限而以中频为基本建立起来的音乐重播,中频是人耳最最敏感的频段,由中频向两端扩散的重播,足以营造极佳的音乐意境,在不计较音场,不坐在皇帝位处听音乐的情况下,全音喇叭绝佳的一致性、无比的灵动和穿透力,特别是那些小口径的高素质全音喇叭,作为背景音乐可以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地打动我。穿透力这个形容词,值得大书特书,比如拉二胡,我们离得老远都得听得清清楚楚,哪怕是隔了几堵墙、一条街,传到我们的耳朵里,依然具有极佳的质感!这要是在音响系统里就完全不可能了,不要说隔多远,就是隔一堵墙就已经没有声音了。再贵的音响、再贵的系统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为,一个不懂小系统、不懂全音喇叭之美的发烧友,是不足以和他论音响的!全音喇叭的最大优势正于此,它播放出的音乐,哪怕很小的音量,也可以传得很远,当然不能和现场比。就声音的一致性和穿透力这类素质来说,可以夸下海口,一对二手几十元的全音喇叭也比几百万的音箱要强!认不认同随便,但这是天限!!多分频的大音箱碰到很多独奏的音乐都会面红耳热,小提琴、二胡还好,毕竟声音集中在中高频以上,播放一下古筝或者古琴独奏几乎必死无疑,好吧,我知道有人用大音箱播放古筝,播放出来结像大过牛,声音可以开山劈石,还洋洋得意,我都替他脸红!自从我玩了大音箱之后,所有的古琴、古筝等独奏唱片全部收起来,再也不听了。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全音喇叭的粉丝,也有不少厂家坚持生产全音喇叭,比如:英国的捞达。不过全音喇叭的缺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坚持只玩全音喇叭的发烧友我还没有见到过,作为三房、四房听听民乐、室内乐、人声等小编制音乐那真是善莫大焉!
2同轴喇叭
进阶去到大口径的全音喇叭,大口径喇叭在场面的展现有优势,但是在当时最根本还是为了拓展低频的延伸。 可是低频出来了,高频又缺了,那就加一个高音吧,但是还得保持全音的概念啊,于是假全音——同轴应运而生,ALTEC604和天朗是最著名的例子,天朗的15寸大口径同轴喇叭配上大型号角箱体,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音响性、而且独特的英国声音美学,让天朗拥有更加多的粉丝,很多老发烧友早打定主意抱着一对15寸的天朗,度此余生!就本人的体会,同轴喇叭最难处理的是频段的分离度和音场的高度,声音容易缩在音箱顶部以下!
3,二分频音箱
说到二分频的音箱,经典名箱就多了,其中小箱以35A为翘楚,说起35A争议极大,不喜欢的人嗤之以鞋盒仔,喜欢的人非35A不玩,还有玩35A近二十年的发烧友跟我说过“听惯了35A,听其他任何音箱都没有那个味道”我非常理解他的话。大箱以altec、天朗等最为闻名,说到当年ALTEC盛行时,录音界百分之七十是使用它们家的音箱,也就是说我们平常听的很多著名的录音可能就是用ALTEC搞出来的。而且ALTEC所有的主打音箱全部采用二分频,是一家将二分频的设计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厂家。前些日子刚刚听过的德国BH号角,也是一家坚持二分频设计的公司,有所坚持总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就听感来说,即使是他们家低端的10寸音箱在低频延伸来说,也比ALTEC15寸的低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BH的号角比较小,中高频的信息量比起ALTEC来说还是少很多很多!然毕竟这只是BH的低端型号!究竟BH的大型音箱比起ALTEC要进步多少?还是得实际听过才有发言权!另,BH的16寸低音防尘盖上的小孔,跟ALTEC的低音单元是何其相像!但是我深思熟虑后还是将BH的音箱排除在传统风格之外!到了当代二分频一般用作书架箱的设计,也诞生了很多深受发烧友们喜爱经典小箱!
一直恪守传统音响美学的厂家,应该说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的。比如JBL就从来没有偏离自己的风格半步,包括后期的旗舰66000/67000,也是坚持将这种风格并将其发挥到尽善尽美!按本人的理解,世霸、单拿、威信、B&W等等都可以划入传统的范畴!
4,多分频音箱
除了极少一部分厂家之外,几乎所有的音箱厂的旗舰都会采用多分频的设计方式!多分频的复杂性最考设计师,因为你总得让大部分独奏音乐播放起来像模像样吧!不要一出声就露馅了。多分频的音箱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玩得不是很菜,各频段都会分得很清楚,各频段分得开,音乐会丰富多彩,玩得好时,层次细节很吸引人!不像很多二分频的音箱,听起来只有高频、中频和低频,声音平面化。二分频也可以玩出各频段分得清楚的声音,但是付出远远要比多分频的音箱艰辛数十倍!这个要素对钟爱二分频音箱的朋友非常重要,因为长期玩二分频古董音箱的发烧友可能根本不知道何为各频段分得清楚的声音。我也是在日复一日的折腾中,声音不断的进步中加上多次聆听极品多分频音箱时才突然领悟到这点的重要性!对于重播音乐的领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一个发烧友不在自己的系统中折腾出某种声音的特质,哪怕他天天去听状态好的顶级系统,也听不出这种特质的好处,或者说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每一个发烧友都是自己音响系统声音的设计师,即使已经选定器材,还是可以向很多方向去走。单就一套系统来说,硬套能量守恒定律,声音太厚层次线条就会差点,高频的细节延伸好,低频就会少点,超低出来了,高频又会黯淡一些。声音柔和了,听交响曲又少点张力,听交响曲爆棚了,人声又容易硬。要想处处都好,唯有用上越来越贵的线材和附件,或者直接一点升级了事!什么都给你调得舒舒服服的音箱最要不得,因为不管你怎么玩,听什么都是那个味!最后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多分频音箱就是为了管弦乐交响曲、JAZZ合奏等复杂的音乐准备的,多分频音箱播放这些音乐天生就是强项!
5大型交响曲的重播标准(纯本人心得独家首发,欢迎转载)
大编制的交响曲毫无疑问是最难重播的音乐,以致各种标准各种争论也最多!演奏交响曲时的乐器多种多样,恰恰对全音喇叭具有的那些优点不太感冒,反倒正是多分频大展拳脚的时候!
有时与发烧友们讨论时,会谈到重播标准的问题。而听到最多的一种答案就是“以现场为标准!”我勒!说等于没有没说!因为看久了,发现世界上最牛比和最低比的人都说自己是以现场为师。现场音乐的空间大,而绝大部分发烧友的听音环境不过20-50平方,铜管乐的能量感巨大,可以讲一百对JBL双15寸旗舰66000齐鸣也未能展现其十份之一,有没有那么夸张呢?在这里复述一个自己的经历:很多年前听过一次现场排练,那是在一个面积不算大的副厅,大门打开着,当我接近但还没有进去时,便已经听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声。我马上驻足不前,眼前的音乐厅被一浪浪的铜管夹带着管弦乐完完全全地化掉,庞大无比的铜管乐声非常宽松,似有无穷无尽的能量,逐渐化作极富质感的粒子向天空飘去,我整个人呆住了,心里暗骂一句,完蛋了,音响怎么搞啊?这种带着质感的巨大能量感,我从来没有在音响系统里领略到哪怕百分之一!正因为音响重播离现场太遥远,所以才说音响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因为麦克风摆放距离较近,又能捕捉到比现场聆听更丰富的音乐表情、更加强烈的乐器质感!此犹如照相机,平常我们不容易留意的细节,通过照片反而能轻松看到,更不用说微距拍摄!又及很多交响曲采用多点录音,将每一个位置的收录到的信号清晰地回放给你听,犹如吸星大法,将众多武林高手的功力灌入你的体内!现场聆听的位置可近可远,而听音响的距离不过几米,我们几乎触手可及,可以最大限度地与音乐进行交流!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肯定交响曲的重播,必须是低于现场又高于现场的!假如一味只以现场听感为标准,那么音响天限所缚,难以接近的接近不了,可以超越现场的又不作努力,最终只会沦为平凡的声音!
由于聆听空间的局限,真正让一整套系统发挥的空间,其实只有音箱后面那一点点空间而已!我们应该距离拓展音场的高度,以丰富听感觉!音场唯有足够的高度,各频段才可以舒展自如,这也是为何现在的旗舰几乎个个比人头还高。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低频一定要到地!低频不到地的声音,犹如没有根基,非常不耐听!这次音展听了劲浪的旗舰,声音非常舒展,单单这份气质就可立于贵族的林,可惜当时用胆机推没有推好,低频没有到地,吊在半空中,密度、场面都没有出来!
6新音响美学
说到多分频音箱,必须引出新音响美学的概念了。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可以创造出直达云霄的超高音,也可以设计出深入海底的超低频!我们的设计师不再满足于以中频为基础的重播美学,而是放开手脚去追求更多的东西,比如威信的精准、盟主的全面,ATC的丰厚的中低频,虽然各有主张,各有法宝,各有奇招,但是落实到听感,无非两种,一种突出了中高频、一种突出中低频。一言蔽之:新音响的美学要么突出中高频(中频以上的中高频)、要么突出中低频!这句话乍眼一看好像很刻薄,其实不然!相对早期的以中频为基础,现在起码多了一项!又因为音源和功放等前端长足的进步,可以挖掘出更加丰富的细节,令不少古董也焕发生机,还有就是较小箱体亦可以获得以前较大音箱的声音。以致就算我们听遍当下所有天价旗舰音箱,为何马田、泰斗没有松软的超低频?好像ATC的中频以上的中高频少点层次细节哦!何解?没有人能够找到原因,因为以今时今日的科技实力,能够找出原因,厂家就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亲眼经历过一个FM推顶级钻石高音陶瓷单元音箱的玩家,当他将中低频的厚度延伸调出来后,FM迷人的中高频细节和层次竟然消失殆尽!!
自从钻石高音、陶瓷单元等贵族喇叭出来之后,中高频的丰富无比的音乐表情被无限地挖掘出来。当这些旗舰音箱播放70年代部分EMI、DGG录音和部分后期数码录音的黑胶唱片时,满屋子洋溢无比高贵的古典音乐氛围,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轻易感受到,纤毫毕现的超高解析力令音场的每一个点都展现出极佳的光泽和立体感,合奏时各乐器轻松呈现出优雅的分隔度、管乐伴奏乐手演绎的情感,各种乐器独特的音色和韵味,乐团各部此起彼伏、前后呼应、焉语流转,这是一种高于现场聆听经验的体会,当你领略过这种声音之美后,对交响曲发烧碟那种只剩下低频隆隆作响的极低级的声音将会嗤之以鼻。但是这种声音必须以一点为基础,那就是透明而偏薄的声音,而且绝对不能出现超低频!我曾经在多个场合狂踩过这种声音,因为这种薄低的声音一听DECCA、飞利浦等公司的录音就会容易出现硬、尖、叫!可是当我想在自己的系统里调整出类似的声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亦不得要领,连五、六分都难有的时候,才不得不肯定这种残缺美是多么的难得!要知道我玩的器材虽然低端,但是力所能及绝不妥协!必须承认我在音展里并没有调出这种声音,虽然有意识地向这个方向去走。不过我不认为哪怕是原装卡玛的大肥婆此级别的音箱就能完美再现这种重播美!可以讲我从来没有在音展或者总价低于三百万以下的玩家系统里领略过这种声音,而且这些玩家的线材、电源处理、附件等等各方各面都非常到位!
到了今时今日卖得最贵、最受欢迎的新派音响,还是以采用钻石高音、陶瓷单元的马田、爱思特浓、泰斗等音箱厂,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偏向突出中高频的声音风格!这些音箱最好不要播放什么管风琴这类的音乐,哪怕是TELARC公司的发烧碟,也绝对不可能展现出应有的超低频!
7展望
就自己内心的诉求,真正喜欢的扬声器应该具备“无为”之德!“无为而无所不为”,没有任何个性,任何音染,喂白出白,喂黑出黑!该柔时柔、该硬时硬!可大可小,可厚可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上下延伸无极限、密度场面绝顶佳!喂,睡醒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