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帖,可以看到,为什么很多国产音响企业(外国音响企业自认身处云端,不作评论)做得艰难,就因为还在试图以传统发烧观念影响年轻人,却没有顾及年轻人自己的应用体验和使用习惯。
试问,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有时间、精力去实践“多听多看”?又有多少年轻人认为音乐发烧只有走老烧那条路?难道因为年轻人不习惯或者说不喜欢那种传统发烧方式,就不能成为新一代的发烧友?
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发烧方式?首先是简约,希望以一个完整解决方案起步,尽快进入音乐体验阶段。不希望把大量精力、财力放在所谓的以更换线材、零件甚至器材为主的试音、调音上。对于商家、老烧们教导的那种所谓从选音箱开始,一件一件搭配、组合、升级,直至完成系统,那多半不是年轻人的选择。其次,不喜欢老套路,并不代表年轻人不愿意调试不同的音响效果,但他们的方式方法不同,主要有:
1、多系统应用,HIFI、影视、K歌、移动应用等,一网串联,一机(手机APP)操控,使HIFI设备产生综合应用效果。
2、软件调试不同音效,欣赏音乐、编制音乐、共享音乐、评论音乐,发烧水平不体现在购买器材的财力上,而体现在操作应用的能力上。
3、在网络寻找高品质音乐源,对所谓的模拟、数字音色的所谓区别并不感冒;与其花上万元升级什么线材,不如约出共同爱好者一起体验新下载的新感受,还是分享音乐的快乐。
对于器材的追求,年轻人大多相信HIFI有其技术指标,系统达到了就是进阶,至于播放、功放、音箱,绝非越大越重越好。因为年轻人很多是租房住,方便移动才是选购HIFI系统的第一考量要素,第二要素自然是价格合理。在这方面,部分外国企业倒是看得比较到位,音乐传真、MOON、T+A、音乐哲学、乐圣等先后推出ALL IN ONE的设备,还好他们的器材卖得都贵,给了国内商家一个反击争取年轻群体的机会。试图把HIFI搞得水深无比,把HIFI行业弄成暴利行业,把HIFI弄成个小圈子,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在中国,HIFI市场有着光明前景,绝不是如今这样的“小众”。这样说的理由有二:
1、随着国家发展,有能力消费HIFI的主体——中产阶层、小康之家,人口基数在6亿左右,大部分是社会中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及其家庭,大多受过良好教育,热爱音乐,愿意享受音乐发烧的感受。这个群体,如果有1%的成为HIFI爱好者;国内的HIFI产业规模就会比现在提升100倍。
2、从不HIFI到HIFI,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音乐播放系统,小到手机、耳放,大到客厅、听音室音响,大部分的人都有完善音乐品质、效果的期望。哪个商家能够占据年轻人的HIFI桌面,哪个商家就能走向成功;哪个商家能够吸引HIFI群体以手机作为第一音乐播放源,哪个商家就能走向辉煌;哪个商家能够持久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尊重人们的应用体验,哪个商家就能成为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