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双功放的思路、实践和讨论 [复制链接]

1#
SIMPLE IS BEST,如果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得到相同的效果自然是最佳的,然而事实上所谓简单的线路和设计,必定是有所取舍的,万事皆有两面,对于整体的平衡度把握是关键。趋向完美,一者不断改进从而越发复杂甄宓,同时对于整体平衡度的把握要求也愈高;一者有赖于科技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解决原来无法实现的可能。
分享 转发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2#

期待
TOP
3#

看《天道》时,丁元英的玩法很受启发,两台前级,两台电源,四台后级,两对喇叭组件做的一对喇叭,其中揭示了很多HIFI的窍开:电源的重要性,分段驱动,哑铃式对称。再看现实中,会发现不少HIEND喇叭的旗舰就是两对次旗舰的哑铃式对称版:卡玛、MBL都是。以MBL101X为例,就是两对MBL101哑铃式对称,低音独立外置,而驱动方面,也翻倍用上四台9011。由此可见丁元英的玩法不是天方夜谈,只是要玩好,的确需费一番周章!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4#

重点是找双输出的音源。。。。。。
TOP
5#

电源的重要性更不必多讲,再看HIEND大牌,无论是音源还是功放,旗舰与次旗舰的差别,一般不会在放大线路上,必定是在电源线路上。丁元英用的DENSEN功放,我听下来是个比较有性价比的牌子,设计思路很好,但他卖这个价钱,也就出这个声音,可能是市场定位,关键还是厂家的功力和实力,以及经营品牌的能力。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6#

回复 4# leslie 的帖子

双输出的音源不是重点,也不难找到,困扰我的不是用几台后级,而是几台前级,丁元英用了两台,这就很少见了。MBL101X也不见他用两台6010。如果后级是单声道,四台也就是两台立体声,也就是将喇叭分成两个区域来驱动,同理,如果喇叭有3组分音输入或是更多,再或者使用外置电子分音器,完全可以用6台,8台后级来驱动。但前级就不是了,或者是单声道的前级,再或是丁元英将两台立体声前级各桥接成单声道,那就不稀奇了。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7#

也就是说,后级可以用很多台,看你打算分几段驱动你的喇叭,但前级还是用一台(立体声)。这样前级的问题先搁置,回头看后级。要用多台后级,第一反应是用同品牌,理由很简单,相对一致合拍。但选择多后级驱动的原因是什么,更加高效的驱动各区域,增加驱动力,可这些都可以直接通过使用更大功率后级来实现,我又为什么要放弃SIMPLE IS BEST呢?所以我选择不同的后级来驱动分区域,考量的是不同后级的音色特质和驱动特质以及控制力(阻尼系数)特质,这些能力特质的整合,在一台大功力后级上很难实现,做的比较好的便已是天价!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8#

那不知道礼哥的12台功放又怎样了。功放多的好在那欣赏过就明了。
TOP
9#

呵呵,12台也是双!
器材无止境,理性发烧是正道!
TOP
10#

再说到喇叭,很少有扬声器官方推荐用双功放驱动,但事实上无形中也有不少。那些主动式低音的喇叭就是,如喇叭花、马田卢根都是。那么要借鉴这些主动式低音的扬声器什么呢?有的,低分频点!这里用双功放和设计喇叭的思路是相通的,关键是分频点的位置,如果是在人耳较为敏感的区域,就很难弄。所以那些优秀的主动式低音的喇叭,主动低音的分频点一般都在100多HZ。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11#

你的超奥cs2.3最低什么价自提?
TOP
12#

我自己就觉得很难玩好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相逢何用藏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TOP
13#

参考

/实战经验/刘汉盛

最后的审判:终结分音器

上次谈到我改善三效合一音响室的最后法宝就是垫布、垫分音器、调整音量旋钮的位置。当那些工作做完之后,这间大音响室的声音自然又更进一层。不过,我也说过,虽然已经可以听,但距离我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当时我就想,如果真要再改善,那恐怕只剩最后下一招。哪一招;就是朝分音器下手。

分音器设计多个香炉预留伏笔

以前,本刊顾问刘仁阳使用Magnepan MG20时,他就舍MG20本身的分音器不用,而以Mark Levinson电子分音器代之,并且使用二部扩大机分别推MG20的中高音域与低音域。据他说,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里,我想稍微说明一下MG3.3R的分音器设计。其实,MG3.3R的分音器有二部分,一部分是一个小铁盒,从后级来的喇叭线要先接到这个小铁盒上,然后再从另一端分出中高与低音二端,这二端当然就连接到MG3.3R喇叭的中高音与低音输入端子上。另一部份就在MG3.3R喇叭的最底部,那里的分音器是给中高音域用的。说的明白些,那个小铁盒分音器其实只负责低音的分频工作,从后级来的中高音域讯号是先通过小铁盒,然后再传入喇叭底部分音的。

我们先不说AG3.3R的分音器用料好不好,光是中高音域先通过一个关卡再传到喇叭分音器的法就已经有可能污染中高音域。不过,这也提供了改善MG3.3R喇叭表现能力的伏笔。如果它的分音器不是这样设计,今天恐怕我就无计可施了。

我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既然MG3.3R的分音器提供了双喇叭线与双扩大机的使用功能,而我又深知分音器具有污染声音的万恶特质,再加上我自已有Audio Research D110、Manley 350二套真空管后级,我的MBL6010前级也有二组讯号输出,为什么我不试试看双扩大机的使用方式呢?或许读者会问:为什么不作双喇叭线使用呢?甚至,为什么不像刘仁阳一样,去找个电子分音器来用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以双喇叭线的方式来使用,从后级来的中高音域部分还是会先经过那个小铁盒分音器,这样的使用方式对于音质的改善于事无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更简单:我已经说过,我的改善声音计划是在不增加、不要换器材的大前提下实施的,冰箱里有什么剩菜就用它们来表演。我不排除使用电子分音器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不过目前要找质量好的电子分音器恐怕不也容易。

中高音域讯号直接进入分音器是关键

主意既然打定,接着我所要考虑的只是到底用哪部扩大机推中高音域?哪部推低音域?还有,讯号线与喇叭线的个性要如何调配?经过多次尝试结果,我发现用D110推中高音域,Manley 350推低音域比较适合(事实上刚好也必须这样使用)。而推中高音域的讯号线用铜质,推低音域的讯号线用银质(对调使用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要多尝试几次)。或许我这样说有些读者还不太明白,我的前级、后级、分音器接法是这样的:从前级的第一组输出用一组铜质讯号线连接D110后级,再从后级用铜质喇叭线直接进入MG3.3R的中高音域分音器。第二组前级输出则用银质讯号线连接Manley 350,再从350连接到那个小铁盒,作为低音域的分音。

在此,有个小小的关键技术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您用来推中高音域的后级必需要有音量控制。否则,您将无法调配中高音城与低音域的个别音量。调配二部后级的音量有那么重要吗?当然,玩电子分音一方面是避开被动分音器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取得各音域的最佳平衡。如果各音域的最佳平衡。如果各音域无法分别调整取得平衡,整体的声音还是不可能好听。幸好,我的D110后级左右声道各有一个音量调整钮,否则,我这招也玩不下去了。

中高音域的音量用后级的音量调整钮来控制,那么低音域的音量呢?当然就由前级来主控了。我的意思是:整体的音量可以用前级的音量旋钮来控制,假若您发现低音域的量感不够,先将前级音量加大,此时中高音域的音量也会随之增大。假若此时觉得高频段太吵,就必须利用后级的音量控制将中高音域的音量降低。如此一来,您就很容易取得整体声音的平衡了。

图114-257:Magnepan MG3.3R的外置分音器,是以铁盒包装的分离式分音器。

分音器是喇叭的必要之恶

说到这里,我想读者们应该都已经了解我是怎么使用我的既有器材来玩「被动式分音器」的二音路分音了。再向各位报告声音改善的细节之前,我想先与您再谈谈分音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被动式分音器由于「主要」是利用电容与电感这二种被动元来作频率的滤除、通过工作,因此先天上就会受这二种组件的特性所影响(其实任何电子组件的使用都会有这些问题)。通常我们比较在意的问题会有分频点衔接处的重迭与空隙问题、相位飘移问题、组件本身污染音质的问题,以及功率耗损等问题。表面上这些问题好像不太严重,事实上我认为分音器是让音质变劣、损失透明感、降低解析力、抹杀堂音与各种细节的元凶。理论上,如果喇叭能够不要有分音器,以上那些问题都会有大幅度的改善。这也是有些人坚持喜欢全音域喇叭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听到了极少污染的醇美声音。然而,我们也都知道全音域喇叭到目前为止只能说是理想而已,事实上它也有很多问题。

既然全音域喇叭只是理想国,有些厂商就依出想出既省成本又妥协的方法,那就是尽量简化分音器,甚至只用一个电容来分音。将分音器尽量简化的方法一举二得,问题是您必须要有特性很好的喇叭单体去配合简单的分音器。如果喇叭单体特性不好,又失去用分音器修正的机会,这样的设计恐怕只会得到更糟的声音。

图114-258:MG3.3R的内部另有一个中高音的分音器,用闪光灯拍摄,可以隐约看见内部的构造。

二音路被动或电子分音可以有四大改善

全音域喇叭有问题,分音器简单也有问题,分音器复杂更有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电子分音啰?理论上电子分音虽然有许多好处,但是也有许多缺点。例如真正优秀的分音器价格昂贵、越多路分音扩大机的搭配问题越复杂、多路喇叭的选择更复杂,还有,使用者的功力是攸关成败的主要关键。看到这里,读者们一定开始泄气了;你刘某人说了一大堆,简直就是白说。不!我并没有白说,我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任何的事情都有利有弊,往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二害取其轻的做法而已。像我目前的二音路被动式分音用法就是如此。不过,即使只是二害取其轻,其中所得到的改善就已经读声音的表现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读者们还记得我的三效合一音响室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低频的量感不够多,因此造成高、中、低频量感的不平衡。后来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变善而有进步,不过仍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次,我以被动式分音器二音路分音之后,立竿见影的改善老实说实在令人兴奋,计有:一、低频的量感可以更多,中高频域与低音域的平衡又改善了,中频的饱满程度也增加了。不过,我不能无限制的增加低频量感,因为低频太强的话会使喇叭振膜产生失真的声音。第二、声音的透明感、层次感、解析力更上一层楼。第三、堂音与细节的表现增加好几分。第四、音质变得更佳。

以上这四个改善看起来好像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不过,实际上当我用各种音乐软件聆听时,它们给我的感动却是笔墨难以形容。Decca那套「诺亚方舟」的每一个地方都显现出更好的透视感,整个舞台上的人员移动更清楚,更活生;Philips那套罗西尼「弦乐奏鸣曲」的音域平衡感也显得更圆融;「希伯莱遗产」的钢琴与小提琴音质与音色表现好像贵了一倍似的;伍百的「浪人情歌」低频更扎实,不会显得单薄;许景淳唱起「阿爸的吉他」中气更足、歌声更甜美;张维良的「天幻萧音」与「问天」动态处都要赶紧去扭小音量(没有这种感觉吗?嗯,有问题);Philips「拉丁美洲弥撒」卡烈拉斯的歌声更迷人,合唱堂音更足,整体歌声的共鸣细节更清楚。凡此种种改善都是我在目前这套系统以及这个空间中所未曾会不会令人感动?

这是真实的改善,而非心理作崇

一样的器材,只是将中高音城的讯号直接进入喇叭分音器,再用二部后级去推就有这么巨大的改善?会不会是刘总编的心理作崇?我想,对于声音改善程度的判断这方面,我是很理智的,一些微小的改善我根本懒得去提,因为那些小改善很容易再次产生不同的变化,也很有可能是心理因素使然。这次使用「被动式分音器的二音路分音」,我肯定没有心理因素的反应在内,因为我已经听了很久才动笔写这篇报告。而在这段观察期内,这些改善并没有消失。

或许有人怀疑我写这篇文章到底对读者们有什么帮助?读者们不一定使用MG3.3R喇叭或Magnepan的其它喇叭,哪来那种分音器可以发挥?读者们的前级也不一定有二组输出,更不要说手上会有二套后级,而其中一套又恰巧有音量控制。难道总编是要告诉我们分音器既然是万恶之源,干脆我们就玩电子分音,或去找全音域喇叭?不!不!不!我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用意是要告诉读者们,在调整音响器材时,如果创意无限,您可能也会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再者,您也可以学一些前辈,将自已喇叭的分音器整顿一下(不具备这种能力的读者当然不要轻易尝试),这样可以得到一些DIY的改善。第三,以后在选喇叭时,您可以留意它的分音器用料设计甚至安装方式是否够水平(像Avalon的分音器设计就是懂得个中三味的范例),因为它影响声音的程度太大了。第四、目前如果您拥有MG3.3R,不妨试试看我的方法,您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效果。

至此,我的三效合一音响室除了拥有像音乐厅般那么「飘邈」的现场感之外,还取得了改善的高、中、低频域平衡感,更让音质音色、透明感、解析力、堂音细节等表现更上层楼。利用冰箱中的剩菜能够将菜越烧越好吃(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 想到这里自已越来越有成就感,这不也正是听音乐、玩音响的迷人之处吗!■
TOP
14#

/音响实战经验/刘汉盛

Bi-Amping让您起死回生

您正为新买回来的喇叭不好听而懊恼吗?您听DG那套杰利毕达克所指挥的布拉姆斯交响曲时,会觉得声音太干太尖不够丰润饱满、简直不能听吗?您一直觉得高频段太吵而低频段不足吗?别急,假若您的喇叭装有二组喇叭端子,而且是真正的高/中音域与低音域分音器分离设计的话,不仅喇叭有救了,而且会让许多过去误以为录音差劲的唱片起死回生。这种起死回生的良药就是「Bi-Amping」。

什么是双扩大机推法

什么是Bi-Amping?简单的说,就是用二部后级分别去推喇叭的高/中音与低音。假若是二音路,那就是一部后级推高音单体,另一部后级推中低音单体;若是三音路,那就是用一部后级推高音与中音单体,另一部后级专推低音单体。

为什么要以二部后级分别推高中音域与低音域呢?在此我先请读者们想想:为什么专业录音室里的鉴听喇叭大多采取电子分音主动式设计?您知道录音室用的B&W 801也是电子分音主动式的吗?为什么ATC的主动式喇叭唱起来很好听,换成被动式版本就常出现很难推的评语?说穿了,就是因为喇叭中各音路的效率并不相同,而且阻抗曲线也不相同,加上喇叭反电动势对扩大机的影响,这三样因素相乘起来问题更复杂。因此,专家们才想出以电子分音、每音路单独给予适当扩大机去推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虽然无法完全解决那三个问题,但是已经改善很多了。

多声道最需要主动式设计

或许您要问,既然电子分音、主动式喇叭那么理想,为何在市面上不流行呢?说来说去只有二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业者不好赚、音响迷没得玩。否则,像今天的多声道时代,更是需要内附电子分音器与扩大机的主动式喇叭。您想想看,既然超低音都已经全部改为主动式了,其它声道的喇叭为何不能改呢?

看到此处,读者又要问,你所说的是电子分音,而我们的喇叭分音器是被动组件的分音,它们并不相同啊!没错,电子分音与被动式分音器目的虽相同,但手段不同。不过这也没关系,如果您能够找到电子分音器,也可以舍弃喇叭内的被动式分音器,但是这已经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了。我们所要谈的,是利用您手边现有的资源、或加买一部后级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规格不是万灵丹

假若要加买一部后级,为何我们不在开始时就注重扩大机输出功率与喇叭效率的搭配?有人可能又要提出质疑。在此我要提醒读者,我们常看到的扩大机以及喇叭规格只不过是很粗糙的「标示」,老实说这些「数字」只是聊备一格、仅供「参考」而已。常见的实例是,您以为自己的90dB喇叭很好推,结果买了200瓦后级也未必推得「好听」,因为您可能听到了高频段已经太强、而低频段还不够的问题;您也可能以为自己的83dB喇叭不好推,结果用一部30瓦真空管机就推得很「平衡」。这一切,都是因为消费者误解「规格」涵盖一切,事实上,大部份的规格都只代表1,000Hz时的静态表现而已。

既然如此,为什么厂商不把各种情况下的规格表现都公布呢?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太复杂了,一般消费者可能也看不懂,用不上。再说,光是扩大机或喇叭的自身规格就已经很复杂,如果再加上扩大机与喇叭互动之后的变化,我想恐怕连厂商自己也很难掌握,更遑论把它们清楚的标示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音响迷们自然难免碰得满头包还未必得到适当的搭配。

Bi-Amping可以让声音平衡

既然我们得不到详细有用的规格数据;我们也长期为着扩大机与喇叭的搭配而头痛,假若有机会,您为什么不尝试看看用二部后级分别推喇叭的高/中音域与低音域呢?至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取得音域的平衡。一旦音域取得平衡,您将会发现原来尖锐刺耳、低频不足的声音整个改变了。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如获天籁,但高频段温暖顺耳、低频段饱满的变化绝对不是梦想。

声音与颜色有类似之处

为什么用二部后级就会有这么奇妙的变化呢?其实,它们只不过为我们初步的解决了高/中音域与低音域的音量平衡而已。但是,因为这二段频域音量取得平衡,声音就产生很奇妙的变化。如果您目前用的就是具有双喇叭线端子的喇叭,不妨做个实验:先把低音喇叭端子拔掉,只听高频段的声音;接着反过来把高音端子拔掉,只听低音部份。此时,您会发现无论单听那个频段都很难听,唯有二个频段合起来之后,声音才会好听,这就是各频段平衡与否的奥妙。

更进一步说,我觉得高/中频段与低频段的量感掺和就好像二种颜料掺和般,不同的比例就会掺和出不同的颜色。这种情况也正如三枪投影机,如果红绿蓝三色的量调得不同,银幕上的颜色就会起巨大的变化。颜色掺和后的变化可以用眼睛看到,声音掺和后的变化我们我们就以耳朵验收。

Genesis四件式喇叭深知个中三昧

根据我的观察,以及自己的使用经验(Magnepan MG 3.3R以及B&W 鹦鹉螺801),我认为无论喇叭是贵或是便宜,您都可以藉由Bi-Amping的使用方式而得到更好的声音。或许您会担心,用二部不同厂牌的扩大机会使得喇叭的高/中频段与低频段声音不一致?没错,二部不同厂牌的后级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若与失去平衡而变调的难听声音相比,二部扩大机的不同声音影响算是微乎其微了。您有没有想过,Genesis四件式喇叭的低音柱附带后级,而且还可以调整分频点与音量,不正是Bi-Amping的用法吗!也没听人说过中高音柱扩大机与厂附低音柱扩大机有什么声音不一致的问题。想来,Genesis的设计者Arnie Nudel早已深知Bi-Amping之个中三昧。

后级必须有音量控制

Bi-Amping的用法要注意些什么事呢?首先,二部后级之中至少要有一部能够控制音量,这样才能取得高/中音域与低音域的平衡。第二,二部后级的输出功率不能相差太多,否则会有难以取得平衡的可能。第三,无论是用二部真空管/晶体管或一部真空管一部晶体机都没关系;理论上,低频段用晶体机推控制力会比较好。第四,前级要有二组输出,分别接二部后级。第五,喇叭的高/中频段与低频段分音器必须要真的分开才行。

写到这里,我认为Bi-Amping的用法一切都很「完美」,您唯一可能会遭遇到的难处是:不容易找到有音量控制的后级。在此,我建议您可以去找老的后级,那个时代的后级有不少附有音量控制,既便宜又好用。■
TOP
15#

多谢版主支持,只是许多我打算“娓娓道来”的秘诀好处,都被提前揭晓了,哈哈!不过双功放之妙确实出众,希望玩过的朋友在此交流!
摈弃欲望,追逐梦想!
理性的选择器材,感性的欣赏音乐!
TOP
16#

原帖由 joemasson 于 2011-5-19 15:39:00 发表
多谢版主支持,只是许多我打算“娓娓道来”的秘诀好处,都被提前揭晓了,哈哈!不过双功放之妙确实出众,希望玩过的朋友在此交流!


大哥实战经验,还望多传授:)
TOP
17#

前级是双输出的,可以接4台后级,期待更多的信息。
TOP
18#

电分多功放直驱喇叭,20年前就这么玩的。在我这儿已很成熟,是高保真的做法。
要做好还有不少道道,只有形式还远远不够。
TOP
19#

来源:XTZCN.COM] [作者:XTZCN.COM] [日期:2010-05-28] [热度:166] 双功放联合驱动 Bi-amp和双线分音Bi-wire

   双功放的 玩法,多年前就曾流行了,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开来,加上一些著名品牌的音箱并没有提供双线分音的喇叭接线柱,使得Bi-amp 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有些朋友在玩可双线分音的音箱时,另外采用了玩跳线的形式,当然也还是谈不上双功放驱动的。因为要玩Bi-amp就一定要音箱可玩Bi-wire的前提,因此在进 入Bi-amp的主题前,我想还是先谈谈Bi-wire双线分音。

      音箱双线分音(Bi-Wire)是前提

  与Bi-wire紧密相连的就是音箱内分音器的设计。在只提供一组喇叭接线柱的单线连接形式的分音器里,我们能看到高低音单元的参考地电位是在互相连接的 短路片的负端上,通过2.5 米至3米长的喇叭线,然后到功放输出端子的负端,这里通常是功放取得负反馈讯号的参考点。由于距离相对较长,而喇叭线又不可能阻抗为零,因此这两个参考点 其实有差异,即是有相对电位差。另外在喇叭端子上的公共接地点上,高音和低音单元都把这里作为参考点,但这条地线里流动的却包含各种滤波电流的回流,也就 是说,高音单元会从参考点上捡拾到低音单元所滤除的高频讯号的部分成份,而低音单元也会捡拾到高音单元所滤除的低频讯号,这就给音效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 Bi-wire设计,就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参考点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借分开独立的地线将参考点建立在功放输出端的负端上,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应会带来 相当大的音质改进,而这就是双线分音设计的出发点。

   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有朋友感觉提升不大,这也与分音器的设计息息相关,如果分音器质量不佳,内部本身的电磁干扰就很严重,当然只是借设置独立地线的双线 方法所无法解决的了。分音器作为音箱的心脏命脉与各单元的控制中心,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分频而已,两只或更多喇叭的完美衔接也是通过它来完成,因此设计精 巧,具有高完成度的分音器也是非常难得的,里面也包含着设计者的校声经验,难以学到的Know How等等就在其中。高水准的分音器是很难觅得的。常常只是在各喇叭厂家的旗舰产品上,我们才能见到完成度最高的分音器制作,像Thiel、Jmlab等 的顶级箱,一般就只提供一组喇叭端子,但在中级产品上,现在大多也设双线分音的接法,我觉得实际上就是限于研发、成本因素及在分音器上的妥协,让用家通过 Bi-wire及Bi-amp的机会,进一步将音箱的潜力发挥出来。

          双功放的三种玩法

  在Bi-wire增进了音效的前提下,使用Bi-amp更将单元与功放的关系简单化了,在双 功放驱动的世界里,高低音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功放驱动,这意味着功放的电源供应有了更充足的保证,分频后的各音路之间的干 扰更少,负反馈讯号的成分也比较单纯,这些都会给音效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Bi-amp的玩法,除开可桥接为单声道的机种外,基本上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玩法:就是以一部前级输出两组讯号给两部后级,一部后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高音,另一部后 级推一对音箱的两只低音,这也是最普遍的玩法。

第二种玩法: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们知道,在第一种玩法中,流过两台后级输出端的仍 然是全频的讯号,然后再通过分音器分割消耗,放大全频讯号对功放来说仍是一个负担,那么在留用音箱分音器的前提下,有人就想出预先设计出一个配合推高音功 放的高通滤波装置,以及配合推低音功放的低通滤波装置,这样先行将前级送来的讯号分割,再送到后级里放大,最后推动音箱,音箱里的分音器照样起分频作用, 那么对后级来讲,放大的是已分频后的讯号,频段范围窄了很多,功放的负担进一步减少,效率得到提高,不过这种玩法对玩家动手能力与听音经验的要求也比较 高,算是介于电子分音与Bi-amp之间的一种折衷形式。

第三种玩法:则是纯粹的主动式电子分音,这就要求用家要开箱去掉原厂分音器,并要求有高水准的 电子分音器配合,并对音箱所用喇叭单元的特性相当熟悉,从理论上讲,这种Bi-amp的方式是最彻底效率最高,也是音效提高更为明显的,但实际上也是运用 最为困难的,除非是使用像Linn等预先考虑了电子分音玩法接口的音箱,如果没有专用音频测试仪器在手,一般的箱子尝试的难度就相当大了,不易推广。

第四种玩法:和第一种玩法略有不同。就是以一部前级的一路输出(或带前级输出的合并机)L、R讯号分别给两部后级,即 每台后级只接受前级的L或R声道的信号,这样,实际上是每部后级推动的却只是L或R一只音箱中的、必须具备有双线分音音箱的高音和低音,或功放的L声道接 音箱的高音,或功放的R声道接音箱的低音。这种特别的玩法,目前,只有ARCAM首创,且向全球最高级的HI-FI发烧友竭诚推荐。它的特别之处在于ARCAM DALTA -290P的独特设计!它能通过机器后背上的切换连接,使得一部立体声放大器的两个声道L和R,变成了一部同时只接受和输出一个声道L或R的信号,去供给 具有双线分音音箱的高音和低音。这是非常特别的设计!实践证明,它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音场的声能密度,以及充分地扩展原有290P这部纯后级在重播时音乐时 的音场宽度和深度。

        传统双功放玩法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所以从上面说述的三种Bi-amp玩法来看,最实际也最容易采用的就是第一种传统双功放配 置,当然,虽然这种玩法是最简单的,但是对所用的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所用的前级要有两组输出,或使用一部带前级输出的合并机与一部纯后级也行,像 Arcam独家倡导的就是多种方式,以合并机推高音,后级推低音;或者合并机的立体声道来输出两个同样的单声道信号,这样就可以从功放的两个声道的正负两 相接线柱,去分别连接具有双线分音音箱上的正负接线柱。但这两种方式都只适合于同厂牌的合并机与后级,因为使用两部功放分别推高低音的话,会涉及到音域平 衡与相移的问题,厂家的配置已经将前级的两组输出阻抗与两部后级的输入阻抗与增益做一致了,一般不会产生音域不平衡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想换一部另外的纯后 级的话,假使这部后级的输入阻抗太高或太低,与另一部功放相差太大的话,就可能音域失衡,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调整。因此,使用一部合并机兼作前级玩Bi- amp,不使用同厂牌的后级,就一定要用带音量控制功能的后级来配合,这样才能取得音域平衡的听感。一般晶体管机的输入阻抗是47KΩ,胆机的输入阻抗在100KΩ或更高,只要不是太低(低于10KΩ或5KΩ), 都可以通过音量调整来与合并机达到音域平衡的效果。

  与之相近的就是调整高低音的相对量感,使音域有平衡与和谐的听感。实际做起来也不麻烦,因为合并机的前级输出电压也受到音量旋扭控制的,当增大或减小合并 机音量时,外接的功放音量也会作相应变化,即是说,当你利用测试唱片将另一部功放的音量平衡点找到以后,那么就不必再去动它了,聆听时只要通过合并机的音 量旋扭可同时控制两部功放的音量输出,而在整个旋动控制范围内音域都是平衡的,以后只动合并机的音量旋扭就行了,操作也是非常简便的。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两部功放的输出相位问题,这实际是指功放内部的增益放大级数,如 果一部增益级数是偶数倍,另一部是奇数倍的话,那么按照平常的喇叭接线法就会出现高音与低音讯号反相的情况,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示波器来观察,或者利用一 些录有正相或反相测试讯号的碟片来判断,如果有一部反相的话将喇叭接线正负端对调就行了。

        与音乐之旅ECI-2单独推动Inversion 15相比,Bi-amp的提升可谓是全面性的,自玩上双功放后前来聆听的朋友有很多,经过现场比较后大家的印象还是很一致的,都认为在我这 套系统上得到的效果提升是非常正面的。总体而言,Bi-amp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低频的控制力明显增强,低频收得结实干净,此时如鼓 等乐器的结像明晰,细节更为丰富,得到的是一种有弹性、有力度兼具分析力与量感的低频表现。300B推动高频,体现出来的那种水分润泽,温暖醇和的声底也 是晶体机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高频泛音的重播,每个音符都像拖了一条诱人的小尾巴,使音乐的表情愈加动人。而在中频段,此时体现出来的细节更多声音更圆 润,使感染力也大为增强。

      许多人曾对Bi-amp采用不同的功放表示过在音色与速度感等方面能否融合的疑惑,那么从我的实验来看,基本上是哪部功放推高音,整体就体现出哪部功放 的音色,所以音色应该较多的是由推高音的功放来决定的,说明频率越低,对音色的影响就越小,但中低音域对音效的浓郁与厚重感起重要的作用,这客观上也为我 们选配不同功放,调出自己喜爱的系统音色提供了方便。至于两台功放的风格能否融合问题,玩家的确要用心搭配,关键是选好推高音与低音的功放,一般来讲用对 低频先天控制力强的晶体管体推低音,胆机或音色细致柔美的晶体机型推高音的话是容易获得和谐平衡的听感的,在某些搭配不当的组合中,的确会让人察觉出音域 失衡,但只要搭配得法,采用不同品牌功放甚至胆机与晶体机的混血双功放玩 法,我相信是不会带来明显变负面影响的。
TOP
20#

不知道楼主知不知道玩双推,多推,哑铃,大系统。这些所有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个能上8k转的发动机,每天在1500转折腾?640mm长焦镜头在室内拍模特?
最后编辑砖家 最后编辑于 2012-04-16 12:39:2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