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介绍全部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复制链接]

1#
次序为所附图片中从左到右.
第一排第一张斯托科夫斯基狂想曲(白头佬):  斯托科夫斯基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管风琴家。他于60年代初期指挥录制的《狂想曲集》是他艺术风格的浓缩版。该辑共选录了李斯特的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埃涅斯库的第一号《罗马尼亚狂想曲》、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等六段乐曲。
  该辑的录音晶莹剔透,同时又具良好的音场、庞大的气势和优秀的录音品质,完美地再現了音乐。而首首精美的乐曲,更使你充分领略到音乐美的冲击。斯托科夫斯基不愧是本世纪指挥家中的音响魔术师,他老人家的作品极尽音响效果之能事,加上LIVING STEREO的优秀录音,使本片中所有的乐器的音色,不论弦乐亦或铜管木管均极其鲜明。
      播放SACD层效果惊人,比JVC公司的XRCD24版本有过之无比及.
Musicians:
RCA Victor Symphony
Symphony of the Air
Leopold Stokowski, conductor

专辑曲目:
Franz Liszt (1811-1886)
1. Hungarian Rhapsody No. 2 in C-Sharp Minor
Georges Enesco (1881-1955)
2. Roumanian Rhapsody No. 1 in A, Op. 11
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3. Ma Vlast - The Moldau (Vltava)
4. The Bartered Bride - Overture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5. Tristan und Isolde - Prelude to Act III
6. Tannhauser - Overture and Venusberg Music
cd.jpg (, 下载次数:133)

jpg(2007/12/25 11:15:34 上传)

cd.jpg

最后编辑fengbin 最后编辑于 2007-12-25 14:55:35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RCA MAHLER SYMPHONY NO. 4 SACD
马勒C大调第4交响曲SACD(莱纳指挥)

  马勒的第4交响曲,C大调,作于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在慕尼黑首演,马勒这部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的《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它是为《少年的魔号》诗集中《天堂充满小提琴》一诗而作的。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终,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移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1.缓慢的,从容不迫地,由长笛和雪橇铃奏出清静般的鸟鸣开头,在庄严的主部发展结束后,又以鸟鸣引入一段尾声。2.舒缓地运动,这个乐章及谐谑曲、回旋曲与变奏曲的特色于一身,多少有些阴沉,马勒以“死神领奏此曲”来说明这种情调。3.充满深沉的宁静,瓦尔特又一次曾问过马勒,这个乐章的宁静意味着什么?马勒解说,这是他看到一座教堂后的墓葬后有感而作,那座坟墓上雕着亡人的石像,身上横卧着,“两臂交迭胸前,安详的长眠。”4.非常愉快舒适,马勒说,这个乐章的基调是“晴空万里一片蔚蓝。它有时也会阴暗下来,变得阴森森,甚至使人不寒而栗。这并不是天空本身变得晦暗了。相反,它仍是那么闪耀着,一片苍碧无垠,只是我们对它的反映有时突然带上了一种恐怖心情,就像在晴朗的日子,树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我们却往往会感到一阵无谓的恐惧那样。这个乐章是女高音和合唱团,共八节,二、四、七节之后都插入鸟鸣,构成了他作品中少有的透明、单纯与温暖。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Lisa Della Casa, soprano

Selections:
Gustav Mahler (1860-1911)
1.-4. Symphony No. 4 in G

Total Time: 53:39
Recorded in 1958
TOP
3#

回复: 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壮观!
TOP
4#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奥芬巴赫《快乐的巴黎人》(费德勒指挥)
由著名指挥家罗森塔尔(rosenthal)根据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四幕轻歌剧《巴黎人的生活》改编而成的独幕芭蕾舞剧《快乐的巴黎人》。虽然"大脚舞"这词有点俗气,不过从唱片的封面来看到是很形象的,难怪这么多的乐迷都记住了这张唱片,当然最能把乐迷的耳朵留下来的还是唱片精湛的录音和精良的制作。
  严格来说,虽然奥芬巴赫的作品比较通俗易懂,但学院派人士却认为其创作手法过于通俗而难登大雅之堂,或许正因此,奥芬巴赫只能委身于二线音乐家的行列。其实奥芬巴赫是一位相当高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九十部轻歌剧,以喜剧居多,风格晶莹可爱、含意讽刺,像《霍夫曼的故事》、《地狱中的奥菲斯》和《美丽的海伦》等作品仍然频繁上演于世界各大歌剧舞台,在乐迷的眼中奥芬巴赫的作品是既好听又通俗的。
  这盘cd是属于rca唱片公司最著的livingStereo系列中的十大名盘之一,于1954年录制,当时是以lp的模式出售,在1993年使用add方式制作成了cd。经典的lp加以数码技术改造后,唱片保持了lp丰润的质感与流畅的音乐原味,而在分析力、音色、空气感上又有明显的提高。
  《快乐的巴黎人》全剧由24个小段组成,包括有波尔卡、华尔兹、船歌、进行曲和康康舞曲等形式,全剧始终保持着澎湃的气势,在46分钟内一气呵成,绝无冷场。费德勒极其富有热情和控制力的指挥艺术使每一个音符都有闪耀着夺目的光泽,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丰富的弦乐色彩、打击乐厚重的能量感和管乐澎湃的气势,呈现了乐迷狂捉的效果。

专辑曲目:
Jacques Offenbach 奥芬巴赫(1819-1880)
Gaite Parisienne欢乐的巴黎人
Rossini罗西尼, Gioachino (1792-1868)
Respighi, Ottorino (1879-1936)
La Boutique Fantasque玩具精品店
TOP
5#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曾经在沙皇海军中担任军官,因此漂泊四海,在中年之时已有丰富的游历。《天方夜谭》(直译《舍赫拉查德》)这部大型管弦乐组曲的灵感,即是来自于他心中对于东方神话般的印象。
  这部作品从舍赫拉查德王后对苏丹王讲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挑出四个故事来作四个乐章的标题,每个乐章中都有柔美的小提琴独奏来代表舍赫拉查德王后作主题的“叙述”。音响绚丽而精致,每一段曲子都引人入胜。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描绘的意象十分明确,低音弦乐的起伏展现出的是“甲板上勇敢的水手”,迎着定音鼓代表的“汹涌波涛”乘风破浪;第二乐章《卡兰达王子的故事》急驰的节奏、战争似的号鼓与如偃月刀闪现的铜钹,诉说着沙漠上的冒险故事;而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则略带温柔的阿拉伯曲风;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则象是一场狂乱的欢宴,夹带着紧迫的暗流,在尾声,辛巴达的船在暴风雨的袭击下撞上巨石而沉没,木管、弦乐、打击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惊涛骇浪翻滚气势……“但这只是个故事”,“舍赫拉查德王后”最终还是以“温柔的小提琴独奏”来安慰饶她一命的国王。
  对于这部作品,各大“唱片天书”几乎都一致认定RCA“LIVING STEREO”版的莱纳/芝加哥为首选版本。
莱纳(Fritz Reiner):一个管弦彩度的极致代名词。一个发烧友无人不知,爱乐者无人不晓的指挥。
  莱纳的个头不高,但顿位不小,他的指挥棒超长,但是指挥动作却微小,整个乐团在他的高度要求与锐利目光下,丝毫不敢马虎。本名FrigyesReiner的他,生于1888年12月19日,原籍匈牙利,1928年移籍美国。主要乐团经历,包括:1914-1921年率领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1922-1931年指挥辛辛纳提交响乐团,1953年起成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从此樹立管弦乐表现的新里程,让拥有强大火力重炮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拥有精良严格的训练,造就了「莱纳之声」的传奇。莱纳的一生首演过多首重要作品,包括1944年首演舒曼「马戏团序曲」,1950年首演柯普兰「竖笛协奏曲」,1953年首演史特拉汶斯基「浪子的历程」,因此他与当代作曲家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透过唱片听「莱纳之声」格外感受到他管弦语法独到之处,莱纳让音乐重播立体化,唱片不再是索然无味、平淡无奇的罐头声音,而是充满血肉肌理、活力十足的听觉剧场。这样一位懂得将音乐生命力灌注于录音的指挥,尽管在1962年11月15日过世之后,音乐依然持续世一点也不沉默!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Scheherazade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Song Of The Nightingale
TOP
6#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RCA 贝多芬&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海菲兹)
海菲兹的演奏不用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是经典.
RCA Living Stereo系列目前出了五张海菲兹的SACD.都是最为经典的版本,希望今后能出一些早期的演奏,最好像把大全集用SACD重出一遍.

Selections: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1.-3. Concerto in D, Op. 61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4.-6.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Total Time: 62:05
Recorded in 1955 and *1959
TOP
7#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达夫尼与克罗依/ 孟许指挥
查尔斯.孟许率波士顿交响乐团于1955年在RCA录音室录制“达夫尼与克罗依”全曲。达夫尼与克罗依/ 孟许指挥Ravel: Daphnis et Chloe Complete / ... 他特别擅长指挥 法国和德国作曲加大编制管弦乐和合唱曲。 此张唱片收录难得的「达夫尼与克罗依」全曲, 孟许的演出非常的流畅与生动。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Chorus and Alumni Chorus
Robert Shaw, director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Selections: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23. Daphnis et Chloe (Complete)
TOP
8#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法国指挥家皮埃尔·蒙都指挥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
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Pierre Monteux, conductor

Selections:
Pi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4. Symphony No. 6, Op.74 in B minor "Pathetique"
TOP
9#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第二排第一张:巴托克- 乐队协奏曲(莱纳指挥)
莱纳演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RCA 09026-61504-2),《留声机》杂志百大明盘之一。作为巴托克的关门弟子,莱纳对于巴托克的理解和演绎一直都是受到尊敬和好评的。这张录制于1955~1958年的录音是RCA Living Stero的经典录音之一。从莱纳一丝不苟的演绎中,可以感受到巴托克的灵魂,似乎乐符像溪水一样在我们面前流过。这个版本是历来是发烧者的必备。
全曲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 引子: 缓慢的开始部分运用了不可思议的乐器色彩,阴暗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与加弱音器的高音弦乐的颤音形式的对比,不禁使人想起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那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开端。 这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虽然带有舞蹈节奏,但仍是很阴郁的,它与第一主题一样,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情绪。 音乐以对位形式发展,不久变得明朗起来,明快的木管奏出略为欢快的旋律,仿佛摆脱了阴郁。 巴托克称这一部分的音乐为“高度技巧的处理”。

  第二部分 成双成对游戏:这个快活乐章是乐队色彩的变幻游戏。 一对大管的后面接着一对双簧管,然后是一对单簧管和几支长笛,最后是加上弱音器的小号。铜管轻声奏出的一段富有对比性的赞美诗式的音乐,引至开始部分素材的再现。竖琴大幅度的拨奏声与轻微的弦乐声相对照所产生的新鲜色彩效果,伴随着其他木管乐器一起出现。

  第三部分 悲歌:这就是被作者成为“悲哀的死亡之歌”的乐章。 由低音弦乐器奏出的主题,其开始部分与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相联系。接着出现了一个“基本动机的雾蒙蒙的织体”,长笛和单簧管的短小装饰乐句,同竖琴的滑奏和弦乐轻轻震动的颤音形成对照。

  第四部分 间奏: 在这一乐章中,民间歌曲旋律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但仍然给听众带来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

  第五部分 末乐章,终曲: 同全曲的第一部分一样,这部分是非常自由的奏鸣曲式。以火一样的无穷动音型开始,继而出现的是舞蹈般的节奏。 发展部则包含一个非常复杂的赋格式片断。全曲的结尾异常光辉,这在巴托克的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本曲为巴托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他去世前两年完成的。1943年初,巴托克虚弱的身体突然恶化。 就在这时, 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请求他创作一个作品来纪念已故的库塞维斯基夫人。对于此事,他俩谈得推心置腹,并涉及到许多其他话题。经过这次谈话,巴托克的健康状况一下子有了好转,医生竟让他出院了。1943年八月,巴托克开始创作他的这部《乐队协奏曲》,十月份乐曲总谱即告完成。第二年12月1日,在库塞维斯基的指挥下, 《乐队协奏曲》由波士顿交响乐队首演于波士顿的交响厅,大获成功。库塞维斯基后来曾评价说:“本曲是最近二十五年来最出色的管弦乐曲! ” 我们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受委托创作这部作品,对巴托克所起的鼓舞作用,大大推迟了他的谢世。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音乐方面的吸引力, 而且还为技巧娴熟的交响乐队提供了一次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专辑曲目:
Bela Bartok (1881-1945)
1.-5. Concerto For Orchestra
6.-9. Music For Strings, Percussion and Celesta*
10.-14. Hungarian Sketches*

Total Time: 76:07
Recorded in 1955 and *1958
TOP
10#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法国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第三号交響曲

法国音乐大师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常被后人认为是反动保守分子。其实,他是当时最敏锐也最兼容并蓄的音乐家。他弹奏钢琴与管风琴的技巧无人能及,并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与神奇的视奏能力。除了自己的创作之外,圣桑也懂得去欣赏其它音乐家。他对李斯特与瓦格纳的作品了然于胸,也十分熟悉巴洛克音乐。圣-桑的长寿在音乐史上算是相当少见,也因此他的音乐创作非常多元化,从歌剧、声乐曲、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以及独奏曲的领域都有他才华洋烟的创作。虽然在音乐史上他是个集大成者而非开拓者,但是他能融合新旧潮流的精粹、展现完美技巧与对声音的敏锐掌握等方面,一直都是忠于法国音乐的精神与传统。

  圣-桑对于天文、地理、植物、昆虫都有浓厚的兴趣之外,旅游也是他非常有兴趣的一部分。圣桑最喜爱到埃及与阿尔及利亚旅游,而南欧的伊比利半岛、北欧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俄国、北美洲与南美洲也有过圣-桑的足迹,而在当时交通不像现代这样方便,更突显出圣桑对于旅游的热爱。1921年冬天圣桑再次前往他非常喜爱的阿尔及利亚渡假避寒时,骤逝异乡,享年86岁。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Berj Zamkochian, organ*

Selections: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1.-4.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78 "Organ"*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5.-7. La Mer
Jacques Ibert (1890-1962)
8.-10. Escales (Ports of Call)

Total Time: 73:04
Recorded in 1956 and 1959
TOP
11#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莱纳指挥)
演奏:范克莱布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Fritz Reiner, conductor*
RCA Symphony Orchestra
Kiril Kondrashin, conductor
Van Cliburn, piano

柴科夫斯基 (Piot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
  柴科夫斯基生在俄罗斯一个边远省份里的沃廷斯克,是一个政府官员的儿子。他十九岁时毕业于彼得堡的法学学校,并在司法部供职。二十三岁时他辞去公职,进了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三年就完成了学业。校长安东?鲁宾斯坦推荐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勤奋地致力于作曲,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性格敏感,草率的婚姻又加剧了他的不幸,几乎要使他精神崩溃。这时一位仁慈的女赞助人梅克夫人出现了。她资助他到国外去,直至恢复健康;也使他摆脱了教学工作,开始了一个多产的创作时期。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之间通过通信结成的友谊。此后,柴科夫斯基的名声逐渐传开了,他成为第一个以其音乐吸引了西方趣味的俄国人。他在最后几年的通信中吐露出他不再报有幻想,怀疑自己不再有东西要表达了。但他还是创作出两部最好的交响曲。在他刚刚完成《第六交响曲》即《悲怆》时,突然染上霍乱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很少有作曲家像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那样能代表十九世纪末的情绪。他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看到自己的信仰已经破灭,而且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表现了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说:“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在同胞的眼里,柴科夫斯基是一个民族艺术家,在他的音乐中他把俄罗斯的因素摆在很有分量的位置上。“因为简朴的俄罗斯风景、夏天漫步在俄罗斯田野和森林里,或是晚间在草原上的散步都能感动我,我会被一阵热爱自然的思潮所攫服,茫然的躺在地上。”同时,在创作音乐时,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被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迷住了,他把这些都吸收到他作为一个俄罗斯人而继承来的民间旋律中,并在这种混合物上打上了个性鲜明的印记。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富贵家庭,二十岁就一举成名。在音乐史上,像他这样顺利的音乐家是少见的。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政治上并不是守旧派,同当时的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他对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阴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春潮》则充满青春气息,活泼向上,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渴望。
    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这一时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



专辑曲目:
Pi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3. Piano Concerto No. 1, Op. 23 in B-Flat Minor*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1943)
4.-6. Piano Concerto No. 2, Op.18 in C Minor

Total Time: 69:02
Recorded in *1958 and 1962
TOP
12#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理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莱纳指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着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全曲共飞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着,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受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散文启发而作。着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John Weicher, violin

专辑曲目: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1.-9.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Op. 30
10.-15. Ein Heldenleben, Op. 40

Total Time: 75:40
Recorded in 1954
此版本为大师最好的一个版本,比后来录的蝴蝶版要好很多.
TOP
13#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肖邦叙事曲和谐谑曲全集(鲁宾斯坦演奏)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5张,叙事曲和谐谑曲全集。此片被《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

四首叙事曲: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 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四首叙事曲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他把奏呜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和新的创作内容中去。如《第一叙事曲》中,两主题的音乐发展主要是用变奏的手法来处理的,并且两主题在展开部的位置上保持着完整的结构,这就使展开具有主题再现的性质,这样整个结构又具有回旋的原则了,因为两主题分别都出现了三次。
  另外,肖邦写作第一叙事曲时,他面临着由新的体裁和新的内容所提出的新的创作任务,他需要通过奏呜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戏剧性的内容,但传统的奏呜曲式规范又不能完全符合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要求,把主题分解为动机和乐节、模进转调的奏呜曲式展开手法,对于气息宽广的抒情、叙事性体裁已不适应,他需要把传统的奏呜曲式结构进行适应音乐内容的调整,他用主题变奏展开的手法处理音乐的发展,避免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尖锐对立。他的音乐形象发展是递进的过程,而非平衡的过程。还有此曲再现部中,副部先再现、主部后再现,这就形成了集中对称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曲式两端能以相同的主部主题来概括,不仅强调了作为主要乐思的主部主题所代表的形象,也加强了曲式收拢的感觉,主部主题作为被最后肯定的部分,随之不再出现对比因素,这就有助于获得完满的结束。
  肖邦《第二叙事曲》采用奏呜曲式主题对比的原则和回旋曲式的原则相结合的作法,这也是创作构思和音乐形象发展的线索所决定的。此曲具有鲜明的形象,开始是牧歌式的、幽静的音乐。有一支很纯朴甚至天真的从容不迫的旋律,此后充满了惊慌不安情绪的急板闯入,一阵狂风骤雨过后又出现了开始时的音乐,这里对前面主题进行紧缩。这之后对此主题进行了展开,运用复调及变奏手法对其进行发展。舒曼在《音乐新报》评论肖邦《第二叙事曲》时写道:我们必须注意到《叙事曲》是一首最出色的作品。肖邦已经写过一首同一名称的作品,那是他最狂热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新的一首是不同的---艺术性逊于第一首,但幻想及情趣则并不多样,其中热情奔放的插部似乎是后来加进去的。

  索洛夫杰夫在《肖邦的创作》一书里谈到肖邦第三首bA大调叙事曲的形式时说:" bA大调叙事曲的形式非常独特。这是集中的结构,非常严谨而且极有逻辑。无疑肖邦在这道叙事曲里是以奏呜性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这里也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要想把这首曲子的结构放进任何一种古典形式的框框里是很困难的。这是浪漫派把传统形式加以真正的革新和综合的范例。"此曲一开始是带有幻想性的歌唱性旋律,前四小节问句从右手旋律开始,由左手旋律结束,而答句则相反,这是"谈话"式的形式,强调了音乐的叙事性质。
  肖邦《第四叙事曲》是他此体裁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创作于1842年。这首叙事曲有两个主要主题,第一主题在此曲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他酷爱它,他在此曲中对它进行了四次变奏,此曲总的骨架是奏呜曲式原则,但用变奏手法对主题进行发展,而且运用此方法造成主题的色彩性变化,又因为主题的多次变奏之间加进了其他的成分,因此它又具有回旋曲式原则。除此之外,此曲第二主题在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两次的调性及性格截然不同。第一次调性为bB大调,性格为安谧宁静的;这里悠扬的音调和温柔的和弦配置,使它具有圣咏般的意境,第二次调性为bD大调,性格是明朗、欢快的,但低声部的上行音阶给它带来某些惊恐,这是一次主题的升华。如此看来,此曲是多种结构原则混合的结果。此曲具有奏呜曲式呈示、展开、再现的总体结构,但它又没有遵照古典奏呜曲式的调性规范。副部在呈示部中出现在bB大调上,在再现部中则出现在bD大调上,再现部中的副部调性同此曲主要调性没有统一。从奏呜曲式主、副部调性对比与统一和主题展开两大特点来看,此曲主题展开的特点占优势。在展开部中,主部富于诗意的幻想性因素得到了自由的发展。这里即兴性的展开和华丽的演奏技巧相结合,而且引子以完整的形式在犃大调上再现作为展开部的结束。引子后面加上了轻巧、柔和而透明的华彩,好像一阵微风吹散了引子的回声。再现部中副部进行了戏剧性的处理,低音部奔腾的音阶改变了原先的柔弱性格而变得生气勃勃。由于音域的扩大和力度的增强,音乐充满了坚毅的力量和悲愤的热情,旋律被淹没在响亮的和弦与琶音的浪涛声中。这之后是狂风暴雨般的尾声,这是肖邦大型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壮激昂的形象。
  肖邦生活的时代,为混合曲式的兴起提供了温床。当然在这以前时代的音乐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使用混合曲式结构的作品。但在19世纪产生了一种尽可能把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综合起来的倾向,由于作曲家要求曲式在表现作品的内容上更加灵活、准确,更符合不同具体作品的需要,因而在作品结构上突破某一典型曲式的限 制,吸取其他曲式的、有助于表现所希望表现内容的结构手法来予以丰富的作法大大得到发展。例如器乐的发展手法在声乐作品中的出现,声乐的朗诵音调在器乐中的运用;类似叙事曲等体裁的作品大量产生,在同一作品中音乐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情绪如抒情性、戏剧性、史诗性等;这自然就影响到不同曲式形成和发展原则的深刻的相互渗透与混合。
  肖邦在混合曲式结构上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一位较早把混合曲式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的作曲家,他对其后音乐创作中的打破传统曲式规范、吸收不同曲式的特点、按音乐形象的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曲式原则加以综合的结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首谐谑曲:
1.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OP20:作于1831年,献给亚步烈希特,第一主题是暴风雨般的狂烈,第二乐章注明慢板处,有怪异的和弦;
2.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OP31:作于1837年,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女儿;
3.肖邦的升c小调谐谑曲OP39:作于1839年,献给阿道夫.古德曼,以有魄力的急板开头,第一主题具少有的热情,第二主题有圣咏合唱的风格;
4.肖邦的E大调谐谑曲OP54:作于1842年,献给珍妮.德.卡拉曼小姐,乐曲作于肖邦晚年,身体情况极差,作品却奔放而充满喜悦。

Musicians:
Arthur Rubinstein, piano

专辑曲目: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1.-4. Ballades Nos. 1-4
5.-8. Scherzos Nos. 1-4

Total Time: 71:24
Recorded in 1959

希望此SACD系列能把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全部出齐.
TOP
14#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RCA 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莱纳指挥)
1873年, 与穆索尔斯基有深交的急进派建筑家维克 多·哈尔德曼 ( Victor Hartman,1842-1873)去世了,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
同年于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这里介绍的正是由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并选录了整部组曲中的两个片段:
“漫步”主题:这一主题在整部组曲中反复出现,作为连接十首小品的间奏曲,主要用来表现作者漫步欣赏画展的情景,但这一主题在每一次反复时都有情绪上的变化,直接提示着下一幅图画的内容。
“基辅城门”:这是十首小品中最为精彩的一曲,风格壮严肃穆,威风堂堂。 此曲是根据已决定在基辅建造的城市大门设计图所得的灵感而作的。 由稳重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之后,突然变成了平静的圣咏调。然后先前的主题再度强有力地出现,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动在此增添了辉煌的色彩。 接着经过圣咏调的再现,开头主题更加壮大,最后的尾奏像是再次把主题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一样,全曲结束。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Selections: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Orch. Maurice Ravel)
1.-1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i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16. Marche miniature (from Suite No. 1 in D Minor, Op.34)
Mussorgsky
17. A Night On Bald Mountain
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
18. Prince Igor: Polovtsian March
Tchaikovsky
19. Marche slave
Dmitri Kabalevsky (1904-1987)
20. Colas Breugnon, Op.24: Overture
Mikhail Glinka (1804-1857)
21. Russlan and Ludmilla: Overture

Total Time: 70:57
Recorded in 1957 and 1959
TOP
15#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拉威尔&德彪西选曲 RAVEL & Debussy SACD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
  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Bolero 简介:
  波来罗是拉丁美洲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化概念之一,尤其是在加勒比地区。一般人们认为它诞生于1885年 左右,起源于古巴传统的丹松舞曲,只不过节奏更舒缓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是波来罗更浪漫的主题。墨西哥的作曲家们对波来罗的发展和向全世界的推广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在20世纪二十年代,多产曲作家劳拉.奥古思丁,他的作品把拉丁美洲的波来罗推向了顶峰,他的波来罗作品达到了至少162首,这些也是"古典波来罗"的代表作。后来,在波多黎哥,人们把波来罗作品发展为叙述性和描述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波来罗》一书中这样说道:波来罗是引诱与欲望,亲近与疏离的音乐。波来罗音乐和歌曲延续了浪漫西方爱情的主题,混合了古典浪漫的美感和许多现代主义的元素。涉及的是无法实现或不能被世人所接受和理解的爱情,想象中的完美爱情以及失落的爱情等等。因此我们也经常直接把波来罗称之为波来罗情歌。
波来罗的精华就在于他所传达的真情,不论是热恋中的人,还是面对一段不为人接受的感情的困惑者,抑或是已经品尝过失落苦果的人,总能在波来罗情歌中找到最映衬你心境的一段。
  在跳波来罗舞曲时,男舞伴搂住女舞伴的腰部,女舞伴把手放在男舞伴的胸部,传统地来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可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距离的控制随着跳舞双方的关系而变得灵活。由于波来罗情歌的特殊作用,显而易见,它是爱人间传情达意的最好方式。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专辑曲目: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 Bolero(波来罗)
2. La ValseLa (圆舞曲)
3.-6. Rapsodie Espagnole(西班牙狂想曲)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7.-11. Images For Orchestra(意像)
Total Time: 73:37
TOP
16#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第三排第一张:查尔斯.孟许指挥 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柏辽兹-安魂曲BERLIOZ REQUIEM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齐进行曲》.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 、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Gounod,1818-1893) 、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Musicians: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Charles Munch, conductor
Leopold Simoneau, tenor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Chorus
Lorna Cooke de Varon, director

Selections: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Requiem, Op.5

Total Time: 83:44
TOP
17#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莱纳指挥)
  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生于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老板家中。小德沃夏克自幼开始学小提琴,对捷克民歌和民间舞曲特别感兴趣,他在教堂唱诗班和客店节日的表演,常为听才所赞赏。十三岁时,因为身为长子必须继承父业,德沃夏克被送到邻近市镇当屠户学徒,这期间他同时学习音乐,才赋大有发展。1857年起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先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和“临时剧院”的乐队工作,一直到1871年。在乐队的工作,使德沃夏克有机会接触斯美塔纳的早期歌剧,包括《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和《被出卖的新娘》等,还有幸观赏到柏辽兹、瓦格纳和李斯特等名家的演出,熟知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常识。六十年代,德沃夏克已经开始尝试作曲,写出范围广泛的各类作品,包括交响曲、弥撒乐、歌剧、声乐套曲和室内乐曲,但是由于没有上演,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1871年,德沃夏克辞去剧院乐队的工作,婚后以教课为生,此外还兼任布拉格一所教堂的风琴师职务,但主要时间则用以创作。七十年代,他的两部作品——爱国主义颂诗大合唱《白山的子孙》和声乐套曲《摩拉维亚二重唱》,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白山的子孙》在1873年由著名的“布拉格赫拉霍尔”合唱团首演成功,成为德沃夏克创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转机,自此之后,他的一些作品,如《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等都相继获得演出。1875年,由于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清寒天才青年艺术家“国家补助金,他附送的作品为当时参加补助金评议委员会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所赏识,就此,这两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终生保持深厚的崇高友谊。勃拉姆斯热情地关心德沃夏克的成长,具体帮助他提高作曲技巧,推荐他的作品给出版高出版,使他得以开始名扬国外;德沃夏克后来把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还把自己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他——人们认为勃拉姆斯在德沃夏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如舒曼在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活中的地位一般。1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生平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又为他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德沃夏克的主要创作,除上述几部作品和七十年代末写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哀悼曲》外,大都在八十年代问世,其中包括《第六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德米特里》和《雅各宾党人》、《胡斯序曲》和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等。八十年代也是德沃夏克在国内外获得巨大声誉的年代,他五次赴英演奏旅行(九十年代又去四次),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比美。他在英国指挥自己的作品,首演神剧《圣柳德米拉》、清唱剧《鬼的新娘》和《第七交响曲》——他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专为同他关系特别密切的伦敦爱乐乐团而写的,至于他的一部首先由英国出版社出版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甚至被题名为“英吉利交响曲”。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98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学位——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也获得同样的礼遇。
  1888年,德沃夏克同柴科夫斯基的结识,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柴科夫斯基的邀请,德沃夏克曾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样获得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初,德沃夏克又多次在伦敦、柏林、布达佩斯、纽约以及欧美其他城市旅行,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2年秋,德沃夏克接受美国的优惠邀请,暂时离开他从1890年开始担任的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职务,就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侨居美国期间,他写出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重要作品。1894年春末,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回到自己的家园和时刻翔着他的捷克人民中间。他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教课工作,1901年还被任命为音乐学院院长,他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a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Д.Xpuctob,1875-1941)等。德沃夏克回国后新写的作品有四首交响诗和三部歌剧,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的长久而广泛的欢迎,并不下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1901年当德沃夏克过六十岁生日时,在布拉格、伦敦和维也纳,都为他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正是在这个时期,德沃夏克的肾脏等器官却开始患了不治之症,到1904年5月1日终因脑溢血在布拉格突然辞世。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巨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彩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向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他那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奥德捷梅克、波兰的玛祖卡和波罗涅兹、南斯拉夫的科罗、乌克兰的屯卡,就同波尔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

  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共有九部,作者在世时出版的其中五部,纯粹以出版时间的先后为序,而现今,他的交响曲多半又改按创作时间的先后而编号,因此在编号方面事实上存在着混乱的情况。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起见,这里列表加以对照:
作品 调式 说明
《第一交响曲》 c小调 1865年写出,未出版。
《第二交响曲》 降B大调 1865年写出,未出版。
《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 1873年写出,1912年出版。
《第四交响曲》 d小调 1874年写出,1912年出版。
《第五交响曲》 F大调 1875年写出,1888年出版时列为第三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 D大调 1880年写出,1882年出版时列为第一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 d小调 1884年写出,1885年出版时列为第二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G大调 1889年写出,1892年出版时列为第四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e小调 1893年写出,1894年出版时列为第五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德沃夏克的9首交响曲中《新世界交响曲》是最后的、也是他最伟大的杰作,好像已经成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词。
  正如《新世界交响曲》这一标题所示,这是他在1892—1895年间任美国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写的作品,1893年于纽约举行首演(安东·谢德尔指挥)博得狂热的好评。然而,这是在古典的交响曲式中充满德沃夏克的浪漫性格音乐精神的纯音乐,决不是作标题性描写的交响曲。在旋律性方面,律动性方面都颇具异国情调,实际上他运用了感觉像美国土著民间音乐的五声音阶和不易辨认的旋律,但这种土著的民间音乐也不是德沃夏克作曲的全部,在他的《新世界交响曲》中只不过以土著人音乐的特定语言描写出这种印象。据他本人所述“认为我使用了民谣是荒谬的,但却是用民谣的精神写成的作品”。
  两管编制,第二乐章增加英国管和大号,第三乐章增加三角铁。,像突然呼喊般的弦乐“和定音鼓的轰鸣之后缓缓地预备第一主题,于是很快的快板开始,第一主题出现。圆号描写强有力的旋律性上行弧线后再下行,单簧管与大管就奏出谑戏般的后半乐句(例7b),这两个动机作各种变化后进行结构性发展。第二主题有两个,其一以G小调出现的舞曲风轻快主题,导音(第4小节)作全音进行,所以既有古老的,又有原始的性格。而这4小节又不变地连续反复,感觉非常像当地民间音乐。其二以G大调奏出的惬意的主题,像这种大小调的两个主题并用类似贝多芬的手法。展开部中由上述大调副主题的动机发展并完成高潮。关于再现部不必另述,但第一主题的完整再现后,小调的第二主题移到升G小调,大调的移到降A大调。
  第二乐章:广板,降D大调,只要听过一次这首交响曲的人,任何时候都忘不了的就是该乐章的主题旋律。该主题多有从交响曲分离出来用为其他乐器编曲、演奏。据说德沃夏克最初加了个《传说》的标题,像听到蕴藏在美国原始民族中的传说,像是那样的神秘,又像从文明眺望那遥远新大陆的大自然,是甜美的牧歌。由奇特而又庄严的管乐合奏和弦(引子)ppp的开始,呈现出音量的高涨后移入弦乐的弱奏,这里含有哀歌,接着如梦一般的五声音阶的宁静主题由英国管奏出。在主题的间隙有管乐演奏的引子主题插入,很快进入升C小调的中间部(降D大、调二升C)。随着小调调性和加进的三连音音型、震音使这一部分增加了不安,逐渐到达高潮。掀起有力的高潮后造成暂时的紧迫感,接下来英国管吹奏的抒缓、牧歌风主题再现,以开始乐章的管乐引子动机轻轻地作平和的大调终止。
  第三乐章:谐谑曲,“很活泼的”,E小调。和第二乐章一样,虽有印第安音乐的印象,但在律动性和舞曲性上都形成性格上的对比。形式上由三部曲式构成的谐谑曲和本身又是三部曲式的中段,然后返回到谐谑曲作反复的复三部曲式。首先有一短小引子,之后由像碎步蹦跳的土著舞的短小谐谑性主题开始(长笛、双簧管),对位式的对声同时以小提琴弱奏反复后全体作强奏反复,接着转入E大调。中间部的优美副主题又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这里也有五声音阶结构的印第安土著人的笛子音乐特点(旋律上和第二乐章广板主题,关系很近),加入节奏性伴奏展开缓慢的舞蹈。中段是C大调,正副两个主题都具有舞曲性格,然而,这一部分中是难以忽略作曲家的欧洲风格的。尾声中圆号片段地用了第一乐章主题。
  第四乐章:“火热的快板”E小调,4/4拍。用奏鸣曲式构成的终乐章。由强有力的弦乐齐奏的序奏开始,第一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像宣告未开垦的新大陆的黎明那样高亢、雄壮地奏出,犹如象征新大陆瞬息万变地发展那样持续着华丽的高潮。接着由单簧管奏出缓慢的G大调第二主题,带来暂时的安静小憩后再次有力地奏出。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主构成,但第二乐章广板主题出乎意料地出现,与第一主题交替p再现部明显地缩短(第二主题E大调),最后前面各乐章的主要主题又连续出现,以类似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手法,浪漫性地结束全曲。


Musicia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Selections:
Antonin Dvorák (1841-1904)
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Carnival Overture
Bedrich Smetana (1824-1884)
Bartered Bride Overture
Jaromir Weinberger (1896-1967)
Schwanda: Polka & Fugue
TOP
18#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格什温-兰色狂想曲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TAS唱片发烧榜上的名盘--RCA的艾尔.怀德主奏版本,也是《蓝色狂想曲》的一个典范录音。
        艾尔.怀德本身在诠释美国音乐方面就素有专长,因此格什温的作品正对他的强项,再搭配上通俗古典指挥大师亚瑟.费德勒与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这一组合,这样的阵容来演绎《蓝色狂想曲》,出刀的成绩绝对是在预料之中的。这个版本的优点,是它彻头彻尾体现出来的纯正的美国风格,无论是主奏者还是乐团、指挥都显得相当的游刃有余,轻松自然的演出气氛,使得乐曲最重要的特色得到了保证。录制于1959年的此版,是RCA王牌录音师莱顿的代表作,再版的SACD的声音素质,已经非常接近模拟母带的水平。
Musicians:
Earl Wild, piano
Boston Pops Orchestra
Arthur Fiedler, conductor

专辑曲目: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Rhapsody in Blue
Concerto in F
An American in Paris
Variations on "I Got Rhythm"
Cuban Overture
TOP
19#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鲁宾斯坦指挥)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约翰?雅克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13岁时在酒店里为人伴奏,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于生计,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写作了150多首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这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勃拉姆斯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起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舒曼发现了勃拉姆斯惊人的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他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耶稣受难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后来专心从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几个阶段: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乐观、倔强、勇猛、有力。60年代起开始研究民歌,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发个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于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89年之后的晚年又重新回归自我,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反映出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19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则倾向于古典主义,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在德奥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庄重严肃,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交响曲气势宏伟,抒情小品则优雅动听。
 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因而被认为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癌症在维也纳逝世。

Musicians:
Arthur Rubinstein, piano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Fritz Reiner, conductor

Selections: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Piano Concerto No. 1
TOP
20#

回复:陆续介绍一下RCA Living Stereo系列54张SACD的内容与听感

铜管与敲击乐 BRASS & PERCUSSION
RCA living stereo 的这张brass and percussion 都是进行曲之类的,录音效果 灿烂辉煌。
Musicians:
Morton Gould and His Symphonic Band

专辑曲目:
John Philip Sousa (1854-1932)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On Parade
Semper Fidelis
Hands Across The Sea
The Thunderer
Washington Post
The Gladiator
El Capitan
The US Field Artillery March
The High School Cadets
Sound Off
The Corcoran Cadets March
Manhattan Beach
Natinoal Fencibles March

Gould
Parade
American Youth March
Fourth Of July
Battle Hymn (based on Steff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Jericho
Goldman
On The Mall
The Chimes Of Liberty
Happy Go Lucky
Jubilee

Bagley
National Emblem

Emmett (arr. Gould)
Dixie

Meacham (arr. Gould)
American Patrol

Traditional (arr. Gould)
Yankee Doodle
最后编辑fengbin 最后编辑于 2007-12-25 11:53:2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