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文格勒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一个经典版本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演唱: Seefried, Wagner, Dermota, Greindl
演奏: 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 富特文格勒
编号: Orfeo C 533 001 B
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版本众多:1937年在伦敦的现场录音技惊四座,Music & Arts以全价版发行。1942年在柏林和柏林爱乐录制的版本由Briem, Anders 及Watzke等演唱。Crotchet平价版发行。1951年拜鲁依特的演出博大而精深,由施瓦普科芙等演唱,EMI发行。1954年在瑞士洛桑和爱乐管弦乐团的最后演出充满了悲壮之情,演唱阵容有:Schwarzkopf,Cavelti,Haefliger及Edelmann等。全价版发行。
我这里向大家介绍的Orfeo中的贝多芬第九,和其他众多著名版本相比,自有其特别之处,首先这是一个之前从没有发行过的版本,也就是说这是最新的一个老富演绎的贝九,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它成为众爱乐迷们争相收集的精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录音的时间与那个1951年拜鲁依特版的录制时间仅仅晚了一个月不到。然而风格却大相径庭,这个维也纳版的第九无论从演奏技巧还是表现深度来看,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第一个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止,无不体现出这种神圣庄严的气氛,深刻而感人。
老富录制的贝九不仅是宏伟壮丽,极具传奇色彩,而且版本众多,经久不衰。光是唱片录音就至少有十一个出名版本,且各有特色。在维也纳爱乐的三个贝九版本的录音中,老富对节拍的控制显得十分缓慢,在第一乐章就能明显的感到,这和战时在柏林的录音相比,更显城府老练,然而缺少了这份激情,我们便很难体会到贝九壮丽宏伟之势。让我们再回到这个维也纳爱乐版上来,在乐曲的第14分钟38秒处插入了一个长笛独奏,这种出乎意外的手法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其实这本来就是作者注明的,而在现场音乐会上常常被遗漏了。如此独一无二的演奏,一定能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乐章结尾部分处(17'18)的和弦也不同于大多数深思熟虑型的结构,老富的演绎条理清晰,轮廓分明,细节和表情的处理都合乎乐思固有的分寸感。
更有趣的是,原本的“慢乐章”却快的出奇,是我收集的所有贝九版本中最快的一个。在这个维也纳版本中,音色饱满,极具感染力。华丽的音色配上赞美诗一般美妙的旋律,老富的这一个最后的第九无与伦比。
贝九的最后一个乐章是著名的合唱,老富的版本堪称经典。我敢说没有哪个贝多芬迷在听到这张唱片时不为之狂热的。要说其中不足之处,便是在整体动态层次的震撼力度上稍显单薄,(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卡拉扬+柏林爱乐组合的强项)然而在如此庞大宏伟的作品结构之下和当时单声道录音技术的局限,不免有点挑剔之嫌。在1951年的拜鲁依特版本可谓是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即使是从上面提到的动感层次来看,也处理得非常好,强悍有力。而在1942年柏林版本中却是一种愤怒的激情,这使整个结构也因此显得凌乱不堪。柏林爱乐一直是以带给听者一种不可抗拒的震撼力而著称,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可是这一点使得耐听性大大下降。维也纳版和拜鲁依特版十分的相近,在时间上也仅仅相隔一个月,在老富所有的贝九中,一个比一个来的激烈,然而这比战时带有血腥气息的狂热有很大的区别。
要拿这套维也纳版本的贝九和其他老富的版本比较,我认为这是最杰出的。首先应归功于维也纳爱乐那独一无二的优美音色,那是充满色彩的,饱满而华丽的,这是柏林爱乐或拜鲁依特所不及的。弦乐声部温暖如歌的特性,突出的柔韧性和力度上的细腻变化能产生最动人的艺术效果,声响也极具深度,完全没有1942年柏林爱乐那粗糙的杂音,这样流畅的线条带给我们至高无上的听觉享受。比之拜鲁依特那松散的演奏更是让人惊喜万分。其次,在木管乐器方面也是同样的恢宏壮丽,木管和铜管声部使用了特殊规格的口径的乐器,其声音圆润,统一。从音色到乐手位置的安排都显示出维也纳爱乐高水准的职业敬业精神。最后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维也纳爱乐的合唱团,在合唱团与乐队的平衡上做的恰如其分,把人声和器乐的融合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却又没有混为一团,各自又有极强的透明感,这一点在1954年法国Tahra公司出版的富特文格勒的唱片上也同样清晰可鉴。老富曾说过:"这个乐团之所以能无可匹敌,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的维也纳化。"
这个版本很值得收藏,我敢说你听了之后一定不会失望的。(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