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哪位帮我介绍一下谢霖好吗 [复制链接]

查看: 2276|回复: 5
1#
我十分崇拜他,希望有高手能有他的资料及大部份好的CD推荐给我,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2#

SZERYNG谢霖的生平简介(ZT)
谢霖出生那一年刚好是祖国波兰获得独立的那一年,也让他的演奏生涯充满传奇性。七岁时他以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获得同胞前辈胡博曼的赏识,对于谢霖的才能充满赞叹。双亲认为谢霖为可造之才,因此将他送到柏林拜Carl Flesch为师。18岁才开始在维也纳、巴黎、华沙、布加勒斯特等地演出并且获得一致肯定,在提琴界可以说是比较慢的。数年之后,谢霖获颁罗马尼亚女王文化勋章,不过谢霖却不满足于此荣耀,反而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专研运弓的技巧以及学习作曲。二战期间,谢霖共为盟军演奏300多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就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入墨西哥籍.而且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除了演奏会,谢霖也积极录音。他的录音质量极佳,没有特别的癖性,因此获得大多数听众喜爱。一般听众将他归类为美声派演奏家。

  谢霖是弗莱什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位。1918年9月22日,他出生于波兰华沙,是在肖邦的诞生地热拉佐瓦沃拉(Zelazowa Wola)长大的。5岁时母亲教他弹钢琴,不久又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演奏的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深深地感动了胡贝尔曼。在胡贝尔曼的一再劝说下,父母同意把儿子送到柏林去跟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学习。
  1933年,谢霖举行首次公开音乐会,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足迹遍及欧、亚、非、美四大洲的旅行演出序幕。来到巴黎后,谢霖跟随纳迪娅·布朗热学习和声与对位,又曾随蒂博进修小提琴。他精细文雅的演奏中注入了法国文化意境淡远的韵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盟军演出300多场。由于他能流利地讲7种语言,因此还担任过波兰在英国的流亡政府的译员。他对于即使象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这样熟悉的作品,也能够以新颖的演奏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演奏风格是那样文雅清新,以致当我们听说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轻浮浪子的时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究竟是布封“风格即人”的限定又出了例外,还是传闻有误?
  1946年,谢霖第一次来到墨西哥演出,受到墨西哥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同时他也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所迷住。他加入了墨西哥国籍,并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有时还作为墨西哥官方的文化使节,带着外交护照旅行,宣传墨西哥文化,演奏墨西哥作曲家的作品。
  1952年,谢霖去欧洲旅行演出,发现了久已失传的帕格尼尼e小调第六小提琴协奏曲的乐谱,后来做了公开演出,并录制了唱片。
  1954年,在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劝说下,他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还到世界各地举行了大量的音乐会。
  墨西哥作曲家曼努埃尔·庞塞(188-1948)献给谢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这位作曲家生前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庞塞于1942年写好总谱,1943年完成配器,同年举行首演,谢霖任独奏,墨西哥交响乐团协奏,由庞塞的学生、同为墨西哥作曲家的查维斯担任指挥。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按照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在乐队简短的引子之后,独奏小提琴拉出浪漫而有节制的主题,在经过充分的发展再现后,小提琴演奏了一段扩展华丽的华彩乐段,直接导向尾声。第二乐章是一皮带有哀怨情调的行板。这里还有一个故事。1912年庞塞根据墨西哥传统曲调写了一首歌《小星星》,这首旋律动听的短歌不胫而走、风靡一时,从南美传唱世界各地,各种改编仿作竞相推出。庞塞受出版商的蒙蔽,从中分毫未得。伤心之余,庞塞把它自由地运用在这个乐章中,哀怨中夹带着悔恨之情。第三乐章由带着巴西哥流行歌曲面纱的回旋曲主题引出,生动活泼,诙谐俏皮,不时被轻快惬意的浪漫插部打断。全曲在欢快的情绪中结束。
  庞塞被称为欧化的墨西哥人。而罗多尔夫·阿尔夫特(1900-?)被称为墨西哥化的西班牙人。阿尔夫特是自学成材的作曲家。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写于1939-1941年,是应美籍波兰小提琴家塞缪尔·杜什金的请求而创作的,并由杜什金于1942年举行首演,也由查维斯指挥墨西哥交响乐团协奏。稍后,阿尔夫特在谢霖的帮助下对全曲进行了修订。谢霖演奏时采用的就是这个1953年面世的修订版,在旋律轮廓与和声进行方面西班牙民族风格十分明显。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由独奏小提琴以一连串的伴有纯五度的快速双音上行乐句奏出,纯五度是小提琴两根空弦音程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演奏者用一指同时按住两根弦,其对音准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作曲家以主题旋律的对位变奏取代了发展部,使用了诸如卡农、主旋律的延长与缩短、逆行与花饰种种手法。第二乐章同样运用变奏的原则:主题陈述之后是两段即兴风格的变奏,伴以插部,终乐章回旋曲精神抖擞,像是民间活动的描述,队伍的行进,人声的喧嚷,这一切在辉煌的尾声中达到高潮。这首协奏曲写得十分聪明,近似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之灵巧,而无其夸饰。
  这两首小提琴协奏曲,谢霖于1984年同时录了音,他的声音粘密紧实,技巧出色,情绪活跃,热情奔放,丝毫没有老年人暮气沉沉之感,是他晚年的代表性唱片之一。
  谢霖对巴赫音乐精神的深刻领会和体认,反映在他录制的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和帕蒂塔中。他先后完整地录制过两次这6首巨作。50年代在CBS公司(即现今的 Sony)录制的单声道版本,他的处理严整方正,技巧卓越;60年代在 DG 公司录制的立体声版本,速度有所减缓,细节更见功夫。这两次录音的共同特点是:恢宏的气势与严谨的结构完美的结合。他的严谨表现在演奏和弦的声部控制恰当,音准无懈可击,对运弓量和运弓部位有其独到之处。谢霖认为:巴赫归根结底是一位热情的人道主义作曲家,他的心胸如同宇宙般宽广,他的线条又极为优美动人。谢霖在演奏《恰空》时,强调其舞曲的性质,开端全部用和弦奏出,展示宏大的气魄。接下来的几个变奏谢霖运用揉指和弓弦接触点的变化来表现双簧管或者长笛似的音色。在进入D大调乐段时,谢霖完全不用揉指,以表现静谧庄严的宗教色彩。
  谢霖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十分精彩,如行云流水,情趣盎然。他曾经说过:“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中,一般的感觉是长的音符应当演奏得短一点,短的音符要长一点。”他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典范,别人能够赶得上他的优雅,却很难做到同样的严谨。
……
TOP
3#

他属于法比奥小提琴学派,他的演绎风格和擅长曲目,活跃时期都和另一位同样是法比奥学派大师格雷米奥相近,刚开始接触的听者不太容易单凭聆听唱片区分两者;但两人的风格还是有所差异,谢林的演绎较格雷米奥要华丽一些,尤其是高音部分要比格雷米奥艳丽。
谢林在RCA,MERCURY,DG,PHILLIP这几家公司都有留下优秀的立体声录音,除了EMI的帕克外,60年代最优秀的录音师都和他合作过。单就录音效果而言,谢林可能是他这代小提家中最幸运的一位,可以说他任何一张唱片的录音效果都非常出色。他最出名的保留曲目是勃拉姆斯小协,共留下了三个不同唱片公司和合作者的录音室立体声录音。
RCA公司的录音中以勃拉姆斯小协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比较出色,前者是RCA委托DECCA早英国录音,录音师是WILKINSON;《西班牙交响曲》则是在美国由LAYTON录音。
MERCURY的录音中以克莱斯勒小品最出名,而且可以肯定这是他录音效果最好的室内乐唱片,还有舒曼小协,勃拉姆斯,贝多芬小协都非常出色。
在70年代初期,他又在DG公司录下了室内乐唱片,其中有贝多芬的三重奏,合作者是富尼叶和肯普夫,非常幸运的是这套唱片的录音效果达到DG室内乐模拟录音中最佳水平。他在DG最出名的录音是60年代他第二次录制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他第一次录制该套曲目是50年代在CBS的单声道录音,先后留下两次该套作品全集录音室录音的小提琴大师包括他和米尔斯坦)
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他主要在PHILLIP录音,这也是他的录音数量最多的,其中和海布勒合作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非常出色,尤其是莫扎特奏鸣曲,被认为是和格雷米奥——哈丝姬儿这对组合一时瑜亮之选。,他还录制了大批协奏曲作品,其中以莫扎特,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小协较为出名,而且录音效果也是PHILLIP的最高水准。
最后编辑Dr kuang
TOP
4#

上yahoo, google, baidu找,Internet上什么都有
TOP
5#

第7期爱乐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还是请各位把他的cd介绍一些,最好有图。谢谢了........
TOP
6#

感谢楼上高水准的简介,学习了一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