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悲伤,终结还是延续? [复制链接]

1#
提到圣•科隆贝和马林•玛瑞斯,人们很容易想起一部法国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在电影之外,更多的我们会想起巴洛克早期法国的音乐,想起低音维奥尔琴那低回婉转又略显沧桑的独特的声音,想起那琴声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欢乐。

马林•玛瑞斯对维奥尔琴音乐的贡献堪称空前绝后,其一生绝大部分的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维奥尔琴展开的,音乐作品也到大都为维奥尔琴创作。曾经听过一张拿索斯出版的《太阳王的维奥尔琴音乐》,感觉其风格与吕利相近,其色彩之华丽、气势之恢宏、“法相”之庄严、风格之雄健与圣•科隆贝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孤高、凄清、沉郁大相径庭;很难想象圣•科隆贝会是他的授业恩师之一,直到我聆赏了他创作于1701年的两部维奥尔琴组曲。
[upload=jpg]Upload/2006621445328981.jpg[/upload]
唱片中收录的两部组曲应该是献给他的两位授业恩师的;其中E小调的一首表达了对圣•科隆贝德敬意,B小调的则是献给吕利的。这两部组曲的总体风格和圣•科隆贝的作品是比较接近的,忧伤和凄凉洋溢其中,曼妙的旋律则让人心痛得无可奈何。沧桑的琴声中弥漫着满怀的愁绪,颇有些孤高、落寞和凄清的味道;夹杂其中的沉郁、伤感与孤高、落寞幻化出一种迷离的情境,让人沉溺其中而感怀顿生。“寂寞无可奈何之境”,也许是玛瑞斯自己的感怀,或是对恩师圣•科隆贝及吕利的追忆,这其中是不是也有生者与逝者精神上的共鸣呢?是非恩怨、愁绪离怀、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沉郁、沧桑的琴声中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情绪和感怀,让人听得愈发的伤情和沉重了。孤高、落寞的圣•科隆贝走了,一生传奇、颇具戏剧色彩的吕利走了;物是人非,逝者如斯。新的日出每天都有,悲伤呢?真的会终结吗?
[upload=jpg]Upload/20066214453046702.jpg[/upload]
作为圣•科隆贝的嫡子,小科隆贝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格调颇有乃父之风,渊源的家学使得他在维奥尔琴音乐的创作方面成就斐然。六首部无伴奏维奥尔琴组曲写的极为优雅迷人,音乐的表情十分丰富,但整体风格略显冷寂。法国式的优雅、精致与圣•科隆贝式的寂寥、孤高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出别样的风姿,将敏感与温柔、幻想与迷惑、欢乐与痛苦、落寞与清高尽情地宣示。虽然这六首无伴奏组曲没有后来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来的博大、精深,但其情感之真挚、情绪之多样、内容之充盈引人入胜;相对自由的结构也使得每首组曲更加异彩纷呈,也更具可听性。毫无疑问,小科隆贝呈献给我们的是一道丰盛的、五味俱全的音乐盛筵,圣•科隆贝的音乐风格在这些杰出的作品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作为知名的维奥尔琴演奏家及《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配乐的主奏者,萨瓦尔及他的伙伴们凭借对这些作品核心天才的理解、精准的把握及卓绝的技术、技巧将这些作品演绎得真挚动人且美轮美奂;尽管这里不再有动人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可音乐却将作曲家的情绪、情感乃至情趣传递到我们的心底,让我们的心灵能穿越时空而得以交融。或是终结,抑或是延续,让我们在音乐中共同感受、同悲共喜。
最后编辑太阳老头儿
分享 转发
TOP
2#

这个公司录制的唱片几乎是清一色的组合和古乐,录音效果自然而没有“味精”,空间感出色;只是录制的作品的作曲家和内容大家普遍感到陌生,非常感谢楼主详尽的介绍。
TOP
3#

naxos也有一张, 杰作选, 吐血推荐。 8.550750。

玫瑰幽灵演奏。
TOP
4#

我有一张——<<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非常出色!
TOP
5#

古典现时听的少,看大侠的评碟真有学问,认真学习!
TOP
6#

都是好东东
TOP
7#

Naxos 8.553081 ,太阳王的维奥尔琴曲;同样是由玫瑰幽灵乐团录制的,非常出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