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谁发现了古典中的惊奇? [复制链接]

查看: 10966|回复: 59
1#
音乐发展到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代音乐与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之间似乎产生了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而有些音乐简直就是中世纪音乐的翻版。看来二十世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那句话一点儿不错——现代音乐同古代音乐的联系要比同十九世纪音乐的联系更加密切,他自己创作的两部新古典主义作品《普尔契涅拉》和《诗篇交响曲》,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两部作品中,前者采用了巴洛克音乐风格,而后者则采用了文艺复兴时代音乐的形式。


当代音乐似乎走得更远,有一盘爵士乐唱片,竟然把巴洛克时代英国作曲家珀塞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中著名的“哀歌”,相当出色地改编成了一首女声独唱的爵士乐。


珀塞尔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
[upload=jpg]Upload/20054218291122366.jpg[/upload]


爵士乐改编版的“狄朵的哀歌”

[upload=jpg]Upload/20054218291835450.jpg[/upload]


《狄朵与埃涅阿斯》的故事改编自古罗马时代诗人维吉尔的《埃涅伊特》,讲述迦太基女王狄朵与武士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在剧中,女巫姐妹为了破坏他们的爱情,欺骗埃涅阿斯离开迦太基去完成一项使命,狄朵误以为埃涅阿斯背叛自己,于是自焚身死。面对厄运的狄朵唱出那首令人心碎的“哀歌”:


当我被埋葬,

希望我的过错

不要扰乱你的心,

记住我,

但是啊,请忘记我的悲惨命运!

如果不听的话,很难想象这样一首歌曲以爵士乐来演唱会有怎样的效果,但听过之后,你将感到它被改编得确实很棒——歌中的那种悲伤情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之外还带给人一种心灵的迷茫,十七世纪的巴洛克音乐在此时已经完全变成了二十世纪的爵士乐。
最后编辑琴韵
分享 转发
TOP
2#

巴赫的管风琴音乐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13622035.jpg[/upload]

Cradle of Filth的《The Principle Of Evil Made Flesh》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2198093.jpg[/upload]

说到J.S.巴赫,我想顺便提一下英国的吸血鬼黑暗金属乐队Cradle of Filth(污秽的摇篮),他们的成名专辑《The Principle Of Evil Made Flesh》(邪恶之本原创造众生)使用了大量管风琴效果,每当听到管风琴在“Of Mist and Midnight Skies”(雾霭和午夜的天空)中响起,我就会不由自主想到J.S.巴赫。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管风琴作曲家,J.S.巴赫创作的那些辉煌的管风琴音乐,潜藏着生生不息的激情,每次听来总会令人沉醉其中,我想或许可以把它们比作“One Final Graven Kiss”(一个最后的致命之吻)。Cradle of Filth对管风琴效果的偏好,显示出这个乐队的古典素质,要知道,管风琴有“乐器之王”的称号。
TOP
3#

瓦格纳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34393826.jpg[/upload]

Bathory的《Hammerheart》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4437005.jpg[/upload]

随后,让我们再远赴Valhalla(瓦尔哈拉),一窥这座北欧神话中的天宫。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Valhalla的众神由于贪恋一枚象征财富的、以莱茵黄金打造的指环,而最终导致天宫在烈焰中焚毁;在Bathory乐队的专辑《Hammerheart》(跳动的心)中,一首《Valhalla》又将天宫之火带到了现实的世界里,就像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续篇一样。事实上,神界的悲剧本来就是属于尘世的,或许神界只不过是尘世的一个缩影,神界中的魔鬼就是尘世间的邪恶,当魔鬼战胜了众神,也就意味着邪恶战胜了尘世间的芸芸众生,难道不是吗?
TOP
4#

海顿的《皇帝四重奏》
[upload=jpg]Upload/20054218323511206.jpg[/upload]

Deep Purple的专辑
[upload=jpg]Upload/20054218325926829.jpg[/upload]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不听摇滚,反正我是听的。尤其喜爱歌特音乐。德国、瑞士、意大利是大头。


在爵士乐之后,摇滚乐在使用古典音乐素材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Deep Purple(深紫)乐队在一首叫《Speed King》(速度之王)的歌曲开始时,竟然引用了海顿《皇帝四重奏》的“如歌的柔板”,原作的这一乐章使用了海顿自己创作的歌曲《上帝保佑弗朗克皇帝》的旋律,并曾经被奥地利和德国不约而同用作了自己的国歌。进入二十世纪末,后起的金属音乐中使用古典元素更是屡见不鲜,意大利的前卫金属乐队Rhapsody(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实际上就是现代化的巴洛克风格。
TOP
5#

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

[upload=jpg]Upload/20054218491022632.jpg[/upload]

Marduk改编的《荒山之夜》
[upload=jpg]Upload/20054218495532223.jpg[/upload]

最令人称奇的是,瑞典的黑暗金属乐队Marduk(玛杜克)对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的引用。这首交响诗描述了死神在荒山之夜狂欢舞蹈的场面,音乐营造出了肃杀和阴冷的气氛,而Marduk在使用此曲时更加强调了狂乱和阴惨的氛围,是我听过的对古典音乐最贴切的改编之一。现在想来,穆索尔斯基这部作品的题材也的确与许多黑暗金属音乐的主题相近似,而且,当我们将自己融入管弦乐的洪流之中,或者将自己融入黑腔的嘶吼之中,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实际上,二者的表现力是殊途同归的。
最后编辑琴韵
TOP
6#

佩尔格莱西的《圣母悼歌》
[upload=jpg]Upload/20054218435579334.jpg[/upload]

Anorexia Nervosa的《Stabat Mater Dolorosa》
[upload=jpg]Upload/20054218441570270.jpg[/upload]

然而,Bathory的《Requiem》已经不再是古代超度亡灵的弥撒——它以《圣经》的“启示录”为始,以“战争机器”作为结束,其间充满了杀戮和血腥;Anorexia Nervosa的《Stabat Mater Dolorosa》也全变了内容——那歌中唱道:“……我们是太阳,我们是死亡之星,我们是夜的天空,我们是蒙昧的新秩序。”就这样,古老的宗教音乐形式便成为了叛逆宗教的利器,这真是很有些讽刺意味,或者说更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我们知道,历史上最杰出的《Requiem》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而且这也是他最后的遗作。听着莫扎特的《Requiem》,就会不由得想到德国哥特金属乐队Lacrimosa(以泪洗面)和那张《Elodia》(埃洛迪娅)。乐队的名字“Lacrimosa”,出自莫扎特《Requiem》第三乐章的第六部分“这是哭泣的日子”,歌词是这样的:
“这是哭泣的日子,

在这一天

罪人们将在忏悔中复活,

去接受末日的审判。

啊,上帝,仁慈的耶稣,

宽恕他们;

赐予他们安宁。

阿门。”
TOP
7#

精彩
TOP
8#

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73643940.jpg[/upload]

Lacrimosa的《Elodia》
[upload=jpg]Upload/20054218575737513.jpg[/upload]

最后,让我们重温《Elodia》第三幕的第一曲,一首异常缓慢的(长达十四分钟多的)《圣哉》,这是弥撒曲的一个乐章,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首令人悲伤的“圣哉经”。交响乐队的引子悠长而满怀悲怆,随后加入了唱诗班凄婉的合唱,小丑唱出了发自内心深处的一支爱的挽歌,在黑暗的窒息中,爱远去了,仿佛是命运注定的那样;电吉他凄厉的音符和在打击乐敲击中的大合唱令人心碎,悲哀的气氛达到了顶点;单簧管凄凉的独奏与弦乐看似平静但却哀怨的演奏将故事引向了最后一曲。

我总觉得圣桑的水族馆与它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是前者是悲伤的淋漓,后者自在优柔。还有待进一步求证。
TOP
9#

教皇合唱团引用了《布兰诗歌》,
保罗西蒙等。
TOP
10#

莎拉布莱曼等跨界歌手就不用说了,他们的歌有一半都是古典音乐改编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