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典音乐会DVD--- 我的另类爱好 [复制链接]

查看: 5003|回复: 17
1#
谈这个题目前先作一番自我介绍,以便各位DX能理解我的感受, 也请大家拍砖.

本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自嘲为“三朝元老”(经历过文革前, 文革和文革后三个时代).到了下岗年令却还在上海的一家外资银行供职. 上中小学时期,我曾经拜师学小提琴,并在业余管弦乐队里拉过琴. 虽然尔后也有过种种爱好,但古典音乐是唯一不能忘却和陪伴我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随着世事变迁和岁月流失,已经不再拉琴,唯有聆听音乐才能平息自己心情和忘却烦恼. 家里大约有二百来张CD(Z版加D版)大多数是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器乐作品, 器材不过是原创A8S CD机,柯颂K7功放和惠普M700MKII音箱,线材也是惠普的, 再加先锋3310 DVD机, 自己倒也心满意足,充其量不过是个爱乐者嘛. 最奇怪的是, 有时在公园里看到一老汉拉京胡, 周围围着一群票友,边拉边唱.于是会瞎想,退休后让自己坐在沙发上欣赏音乐有趣呢,还是像那老汉一样自拉自唱来得开心? 我个人内心是倾向后者的.想来音乐和运动一样: 重在参与.

我在这个论坛上已经潜水三年有余了, 邝医生, Eric 和 Leslie 三位版主的帖子我是必读的. 促使我鼓起勇气写第一个帖子的原因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在汾阳路,淮海路口的一家音响店铺看到古典音乐会DVD(D9, 25元).有2000年和2001年柏林爱乐乐团的除夕音乐会,2001年欧洲音乐会以及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 于是毫不犹豫买下.当我 “看和听”这些音乐会时就会来电,象似通过 “时间隧道”回到了过去, 仿佛自己也坐在世界顶级的乐队里,领会着指挥的手势和眼神…,哇!梦里的感觉真好. 唉,还是回到现实世界,向各位说说这些音乐会吧.

柏林爱乐乐团的除夕音乐会(New Year Eve Concert),又称 “银色音乐会”,大概是对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而言吧.自从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以来,除夕音乐会似乎越办越火红. 每年的音乐会都有个主题. 记得1997年的除夕音乐会主题是 “向卡门致敬”(A Tribute to Carmen). DG公司为其现场录音并出了CD. 其中普列特涅夫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被评为最佳演绎. 阿巴多任期内最后一次指挥除夕音乐会是2000年,又适逢威尔第(Verdi) 百年诞辰,这年音乐会标题是“威尔第:音乐是地球上的盛宴”(Verdi: Music is an Earthly Revel).曲目是五部经典歌剧的选粹.而巴伦博依姆指挥2001年除夕音乐会主题是“邀舞” (Invitation to the Dance),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曲子,从巴赫D大调管弦曲中的嘉禾舞曲,莫扎特嬉戏曲中的小步舞曲,到斯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 巴伦博依姆现在如天中日,执掌芝加哥交响乐团和德国国家歌剧院, 我个人认为, 他作为钢琴家比指挥更出色.不知各位DX认为如何?

坐在似葡萄园梯田般的柏林爱乐大厅,是无数乐迷一生的梦想. 在卡拉扬时代,他对客座指挥十分挑剔. 而在阿巴多任期内,许多世界级的指挥家纷纷前来客串,使得柏林爱乐的音色更有亲和力.以前的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一样,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俱乐部,直到1982年才有第一位女性乐手.她叫 Madeleine Caruzzo(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上她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第二排).我发现近年来在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和长笛演奏者中都有亚洲人的面孔出现,但愿有朝一日中国人也能在这世界顶级乐团里占一席之地.哦,顺便告诉各位,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现任首席小提琴(Concert Master)就是一位华裔,名叫Robert Chen.

温布尼(Waldbuhne)露天音乐会,又称 “森林舞台音乐会”, 温布尼位于柏林的郊外,是个可容纳二万人的碗状露天舞台.每年的六月中下旬, 柏林爱乐在此演出并只演一场,引无数的乐迷们来此朝圣.你可曾看到过指挥家,乐手和漫山遍野的爱乐者一起放浪形骸? 你也曾想过古典音乐可以如此来欣赏? 当乐队最后奏起保罗林克的 “柏林的空气”时全场如痴如醉,这才叫过瘾.

请来执棒指挥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的是声誉渐隆的扬颂斯,他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灌制的柴可夫斯基全部交响曲是有口碑的.有的评论家说他在音乐会上能使乐队和听众同样感到兴奋,看来一点不过份. 扬颂斯在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上表现相当不俗,以致当他最后出来谢幕,示意柏林爱乐和他一起接受观众的掌声时,乐队不肯起立转而向他鼓掌.在乐队全部散去后,扬颂斯还走上空荡荡的舞台,一个人接受乐迷们的欢呼. 这种荣耀在过去只有卡拉扬才能享受得到的. 扬颂斯已作为首席指挥带领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并于今秋入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看来他前途似锦. 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也有主题,是世界安可曲(World Encores). 曲目中有两首我推荐给各位DX. 一首是日本作曲家外山雄三(Yuzo Toyama)“幽玄”中的神仙之舞,另一首是西贝柳斯的悲伤圆舞曲. 另外,小提琴家列宾(Vadim Repin)演奏了Pacino主演的电影 “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中的探戈,也可谓入耳即溶.

我觉得2001年欧洲音乐会的亮点是帕胡德(Emmanuel Pahud)演奏的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帕胡德在22岁时就被阿巴多请来担任柏林爱乐长笛声部的首席(Principal). 他富有表情的分句, 把这首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动人.

最后说句多余的话.在国外人们喜好欣赏现场音乐会,这是有众多的演出和较低廉的票价(和中国的国情不同),还有从这些DVD中可看到音乐会上指挥,乐队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无论到现场欣赏还是在家里听唱片,让我们被音乐所感动,让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才是所求.
分享 转发
TOP
2#

paniszt 在 2004-2-6 20:46:29 发表的内容
25有点贵了
20还差不多


楼主的满腔热情被你一盆水。
TOP
3#

想买普罗的那批音乐会DVD,找广州爱乐的老郭,便宜着呢
TOP
4#

aiyuezhe 在 2004-2-13 15:46:58 发表的内容
想买普罗的那批音乐会DVD,找广州爱乐的老郭,便宜着呢

广州爱乐在哪里?
TOP
5#

楼主,你用的什么DVD啊,我也想弄台啊。画质一般就行啦,只要音质好啊。
TOP
6#

我个人认为,D9比D5好多了。主要在清晰度,色彩,还有音质方面。我有D5的音乐会三十余张。不过现在只等D9了,不再买D5。我
TOP
7#

Billchen 在 2004-2-6 20:41:24 发表的内容
谈这个题目前先作一番自我介绍,以便各位DX能理解我的感受, 也请大家拍砖.

本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自嘲为“三朝元老”(经历过文革前, 文革和文革后三个时代).到了下岗年令却还在上海的一家外资银行供职. 上中小学时期,我曾经拜师学小提琴,并在业余管弦乐队里拉过琴. 虽然尔后也有过种种爱好,但古典音乐是唯一不能忘却和陪伴我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随着世事变迁和岁月流失,已经不再拉琴,唯有聆听音乐才能平息自己心情和忘却烦恼. 家里大约有二百来张CD(Z版加D版)大多数是交响乐和协奏曲等器乐作品, 器材不过是原创A8S CD机,柯颂K7功放和惠普M700MKII音箱,线材也是惠普的, 再加先锋3310 DVD机, 自己倒也心满意足,充其量不过是个爱乐者嘛. 最奇怪的是, 有时在公园里看到一老汉拉京胡, 周围围着一群票友,边拉边唱.于是会瞎想,退休后让自己坐在沙发上欣赏音乐有趣呢,还是像那老汉一样自拉自唱来得开心? 我个人内心是倾向后者的.想来音乐和运动一样: 重在参与.

我在这个论坛上已经潜水三年有余了, 邝医生, Eric 和 Leslie 三位版主的帖子我是必读的. 促使我鼓起勇气写第一个帖子的原因是这样的.前些日子,在汾阳路,淮海路口的一家音响店铺看到古典音乐会DVD(D9, 25元).有2000年和2001年柏林爱乐乐团的除夕音乐会,2001年欧洲音乐会以及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 于是毫不犹豫买下.当我 “看和听”这些音乐会时就会来电,象似通过 “时间隧道”回到了过去, 仿佛自己也坐在世界顶级的乐队里,领会着指挥的手势和眼神…,哇!梦里的感觉真好. 唉,还是回到现实世界,向各位说说这些音乐会吧.

柏林爱乐乐团的除夕音乐会(New Year Eve Concert),又称 “银色音乐会”,大概是对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而言吧.自从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以来,除夕音乐会似乎越办越火红. 每年的音乐会都有个主题. 记得1997年的除夕音乐会主题是 “向卡门致敬”(A Tribute to Carmen). DG公司为其现场录音并出了CD. 其中普列特涅夫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被评为最佳演绎. 阿巴多任期内最后一次指挥除夕音乐会是2000年,又适逢威尔第(Verdi) 百年诞辰,这年音乐会标题是“威尔第:音乐是地球上的盛宴”(Verdi: Music is an Earthly Revel).曲目是五部经典歌剧的选粹.而巴伦博依姆指挥2001年除夕音乐会主题是“邀舞” (Invitation to the Dance),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曲子,从巴赫D大调管弦曲中的嘉禾舞曲,莫扎特嬉戏曲中的小步舞曲,到斯特劳斯的皇帝圆舞曲. 巴伦博依姆现在如天中日,执掌芝加哥交响乐团和德国国家歌剧院, 我个人认为, 他作为钢琴家比指挥更出色.不知各位DX认为如何?

坐在似葡萄园梯田般的柏林爱乐大厅,是无数乐迷一生的梦想. 在卡拉扬时代,他对客座指挥十分挑剔. 而在阿巴多任期内,许多世界级的指挥家纷纷前来客串,使得柏林爱乐的音色更有亲和力.以前的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一样,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俱乐部,直到1982年才有第一位女性乐手.她叫 Madeleine Caruzzo(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上她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第二排).我发现近年来在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和长笛演奏者中都有亚洲人的面孔出现,但愿有朝一日中国人也能在这世界顶级乐团里占一席之地.哦,顺便告诉各位,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现任首席小提琴(Concert Master)就是一位华裔,名叫Robert Chen.

温布尼(Waldbuhne)露天音乐会,又称 “森林舞台音乐会”, 温布尼位于柏林的郊外,是个可容纳二万人的碗状露天舞台.每年的六月中下旬, 柏林爱乐在此演出并只演一场,引无数的乐迷们来此朝圣.你可曾看到过指挥家,乐手和漫山遍野的爱乐者一起放浪形骸? 你也曾想过古典音乐可以如此来欣赏? 当乐队最后奏起保罗林克的 “柏林的空气”时全场如痴如醉,这才叫过瘾.

请来执棒指挥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的是声誉渐隆的扬颂斯,他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灌制的柴可夫斯基全部交响曲是有口碑的.有的评论家说他在音乐会上能使乐队和听众同样感到兴奋,看来一点不过份. 扬颂斯在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上表现相当不俗,以致当他最后出来谢幕,示意柏林爱乐和他一起接受观众的掌声时,乐队不肯起立转而向他鼓掌.在乐队全部散去后,扬颂斯还走上空荡荡的舞台,一个人接受乐迷们的欢呼. 这种荣耀在过去只有卡拉扬才能享受得到的. 扬颂斯已作为首席指挥带领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并于今秋入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看来他前途似锦. 2002年温布尼露天音乐会也有主题,是世界安可曲(World Encores). 曲目中有两首我推荐给各位DX. 一首是日本作曲家外山雄三(Yuzo Toyama)“幽玄”中的神仙之舞,另一首是西贝柳斯的悲伤圆舞曲. 另外,小提琴家列宾(Vadim Repin)演奏了Pacino主演的电影 “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中的探戈,也可谓入耳即溶.

我觉得2001年欧洲音乐会的亮点是帕胡德(Emmanuel Pahud)演奏的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帕胡德在22岁时就被阿巴多请来担任柏林爱乐长笛声部的首席(Principal). 他富有表情的分句, 把这首协奏曲演奏得非常动人.

最后说句多余的话.在国外人们喜好欣赏现场音乐会,这是有众多的演出和较低廉的票价(和中国的国情不同),还有从这些DVD中可看到音乐会上指挥,乐队和听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无论到现场欣赏还是在家里听唱片,让我们被音乐所感动,让音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才是所求.
TOP
8#

我有D5的DG、菲利浦等大厂D班一百多张,9元一张,贩子刚给了我一个目录,目录上有两百多种,包括菲利浦版大都会的《指环》四部七张,这些D5清晰度,色彩,音质方面比不上雅韵的D9,但所有的演出都是一流的。
TOP
9#

关键不在于价格。
TOP
10#

DVD是歌剧的爽,偶有正版10余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