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快过节了,想买套巴赫的唱片
在1750年巴赫死后的若干年里,《马太受难曲》基本上被一代又一代的唱诗班和教堂乐长们遗忘了。1829年3月11日,20岁的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演出了马太受难曲,这成为巴赫教堂音乐复兴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在这次演出中,总谱被作了大量的删改并重新配器,被认为不能迎合早期浪漫主义鉴赏力的意象也被弱化,演出者是具有世俗背景和强大力度的柏林歌唱学园(Berlin Singerakademie),这一切都远远背离了作曲家的初衷。
12年后的1841年,门德尔松再次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这一回的演出地点是在一个世纪前曾目睹作品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基本使用总谱上标明的乐器,几乎包括全部巴赫原作音乐的演出。但仍有一些方面没有按原作要求做。卡尔•李希特的这个录音声称要恢复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本来面目,首先要恢复使用早期乐器以得到独一无二的细腻的音色效果。尽管李希特的唱诗班和乐队的规模要大于巴赫更弱的乐队强度,但这个录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其意义绝不小于门德尔松的那场演出。
作为乐团的创建者,李希特同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合唱团长期非凡的合作不应使我们忽视他音乐教育背景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40年代他为成为教堂乐长所受的训练。在他的老师中有圣托马斯教堂的卡尔•斯特劳贝(karl Straube)、冈瑟•拉敏(Gunher Ramin)和德莱斯顿指挥鲁道夫•毛尔斯堡(Rudolf Mauersberger)。1947年,21岁的李希特被指定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手,巴赫曾在那里做过25年乐团的指挥。有了这样的基础,他对路德神学和仪式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如此深切的感悟就不会令人奇怪了。正是这种背景才为李希特大量的对巴赫的诠释提供了内在力量,而在各个诠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58年为Achiev录制的两个《圣马太受难曲》的录音。显而易见,李希特认识到巴赫的音乐同它所装饰的礼拜仪式是不可分开,而这一礼拜仪式又是法定的宗教仪礼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