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lingler Quartett Legacy (一)


大约在1998年,日本新星堂和英国Testament在策划着把Klingler SQ.的录音初CD化,新星堂大约是由于等待庞大的德奥组全套计划完成而落了后,他们发行时间是1999年3月21日,而Testament则是1998已经发行,两者的曲目并不完全重叠。在德奥体系中,把四重奏艺术发扬广大的Busch SQ.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作为继承传统重要一环的Klingler SQ.则相当程度地被人遗忘,CD发行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地悲惨,除开新星堂和大T,本人还真是找不出别的发行了!
Klingler听起来比Joachim“摩登”,但是比起Busch,则又显得不够“摩登”,虽然Klingler SQ.的主力Karl Klingler(1879-1971)活了92岁,有足够的时间留下庞大遗产,但是似乎他的确不热衷于此道,今天他们的名声大约更多地被记忆于Klingler基金会或者Klingler四重奏大赛,又或者是他的学生(据说是唯一的)、日本人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 1898-1998),鈴木鎮一的“铃木教学法”对于现在的乐器普及教育,恐怕是最影响深远的(另一面来说,这种批量生产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扭曲吧)。

Klingler SQ.第一期: Klingler SQ.的历史,首先从Klingler兄弟说起,最老资格的是中提琴手Fridolin Adolf Klingler,1871年7月10日出生于德国Homburg,他的父亲Theodor是职业中提琴手,Fridolin幼时跟随长辈开始学习拉琴,举家迁去法国东北部城市Strasbourg(当时属于德国领地)后跟Heinrich Schuster学习,毕业后去柏林Florian Zajic的授课班,Florian Zajic是波希米亚人,Mildner和Bennewitzj的学生。但是父亲显然不认同儿子当一名职业的中提琴手——这个职业即使在德国也不是得到认同的好职业,最后Fridolin只好离家出走。1891-1895年他在苏黎世Tonhalle乐队以及Hegar四重奏组演奏,稍后是柏林爱乐的中提琴独奏。而Fridolin的弟弟,也就是四重奏的灵魂人物Karl Klingler 1879年12月7日在Strasbourg出生,在1884年开始Karl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接着跟哥哥幼时老师Schuster学习,1897年他进入柏林音乐学院跟随一代宗师Joachim学琴,作曲则是Max Bruch和Robert Kahn,这些机遇当哥哥的只有流口水的份啦。Karl成为了Joachim晚年的得意门生,1900年获得Mendelssohn奖,1901年被聘未柏林爱乐的第二小提琴首席,1903年辞职去音乐学院接替Karel Halir授课,1905年Fridolin和Karl兄弟俩组建了Klingler SQ.组,但是组建初年他们的演奏基本是有名无实,因为直到1910年Fridolin都是在柏林爱乐演奏,而Karl则被Joachim叫去他自己的SQ.接替Emanuel Wirth演奏中提琴。
Klingler SQ.早年的另外两位成员,首先是第二小提琴手,来自俄罗斯的Josef Rywkind,也是Joachim的学生,1908年击败劲敌Aolf Busch赢得Mendelssohn奖的猛人。其次是来自英国威尔士音乐世家的大提琴手Arthur Williams,被认为是在德国最好的大提琴家之一,他跟妻子Gwendolyne在皇家音乐学院相识,1900年结婚,1902年前往柏林跟随Robert Hausmann继续深造,Robert Hausmann是Joachim SQ.的大提琴手,Williams跟恩师一样,拉琴不用脚钉,直接把琴夹在两个膝盖之间,在今天看来这种古怪模式自然是非常遥远了!Williams是学院乐队的首席大提琴,不仅作为第二大提琴手跟Joachim SQ.演奏五重奏或者六重奏,有时候还顶替恩师出阵呢。
1907年夏季,Joachim仙逝,他的四重奏团也就解散了,众人的焦点立刻投射到Klingler SQ.上面,作为Joachim的直接继承人员,他们无疑是最有资格继承Joachim SQ.的位置了,银行家兄弟Franz及Robert von Mendelssohn出面资助这个年轻的组团,Robert曾经资助价值不菲的乐器给Joachim SQ.,现在同样给予Klingler SQ.同等的待遇,这个年轻的四重奏组终于有机会开展他们的演出了。1908年Klingler SQ.举行了伦敦首演,他们跟Joachim昔日的英国老友相处融洽,定期到英国演出,合作的包括两位钢琴家、Clara Schumann的学生Fanny Davies和Leonard Borwick,还有单簧管演奏者Charles Draper。1910/1911音乐季Klingler SQ.在柏林Singakademie会堂演出了一整套Beethoven,1913年4月他们跟Bohemian SQ.和Rose SQ.一同出现在波恩室内乐音乐祭,Klingler跟Rywkind还和Adolf Busch一同演出Vivaldi的三把小提琴协奏曲。
尽管Karl Klingler跟Williams的关系非常好,甚至Williams把儿子都叫了Karl并且认Klingler作教父,但是他音乐上他们却常常意见不一,在排练上经常闹矛盾,年长的Fridolin Klingler只好出来当和事佬。1914年一战爆发后,Williams拒绝离开德国,但是他的家人1915年先行回家,他则直到1916年才作为德国战俘交换,在此期间他不幸地受到祖国的英国认以及他所敬爱的德国人双重的伤害,他的右手开始出现颤抖的症状,再也不能恢复。他在Ruhleben集中营期间,老友Karl Klingler没来看过一会,据说归咎于Karl被抓去德军服役的缘故。不管如何,跟Cortot类似,这也是让人唏嘘的故事呀!不能再在公开音乐会上演出后,Williams混回英国的室内乐圈子,包括在各处晚会演出,成为极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后进的众多音乐家像Griller SQ.对其膜拜不已。


Klingler SQ.早期的活动伴随着一战的结束而告一段落。这期间他们留下了少量的四重奏选段录音,当中最重要的就是1911年和1912录下的三段Beethoven录音,这是现存最早的贝SQ录音,Joachim没能留下这些录音,因此这些离老贝死后84、5年的录音殊为珍贵。这些瀑布般的噪音中透出的微弱声响显示出不可思议的优雅和歌唱性,Klingler SQ.对歌唱性非常地重视,甚至是单独的音符也利用微妙的滑音保持持续的歌唱,而别的SQ.通常都是一弓了事。新星堂的杰出复刻让这些伟大遗产展现出美妙的风采,不能不赞叹一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