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城: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查看: 1961|回复: 2
1#
王幼民和阿城的访谈,该文章已发表于07年第五期“三联·爱乐”杂志。
看了感觉挺有趣,推荐一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1748c01000ddf.html

阿城对室内乐的看法也很有趣,喜欢室内乐的朋友不妨参考一下哈。

下面是这个Blog下面一位网友“月斜诗梦瘦”的回复,不过关于Classic这个分类,从来就不光是古典的。

音乐是直接的,就是频率,直接影响你的状态。--棒!
爱乐就是“业余”的意思。--吃惊!
卡拉扬把速度提上去了,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强调弹性。--经典!
Classic翻成古典是翻差乎了,应该是经典,经典,听着就离我们近些。--从未有过的诠释!
美国的图书馆音乐储藏很丰富...--羡慕!
伯恩斯坦是个业余救火队员。--笑!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阿城: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

双渐:国外的古典音乐会是怎么一种情况?也没有人去听吗?

    阿城:你知道爱乐是什么意思?爱乐就是“业余”的意思。

伦敦交响乐团,这是政府。伦敦爱乐乐团,这是业余。“爱乐”就是音乐爱好者,最早是音乐爱好者出钱请乐师演奏音乐,后来爱好者成为会员制,是种荣誉,交年费,演出之前有通知,今年有些什么曲目,谁指挥,谁演奏。演出的时候,你就来听。国外音乐会市场,会员制是维持的基础。

    所以,爱乐在维持古典音乐市场方面功绩很大。





关于爱乐乐团是业余的,这段我认为并不准确。philharmonic orchestra并非是业余乐团,只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官方背景,由爱乐者自发筹建的乐团(但是里面的乐手并不是“业余”的,相反,很大一部分都是职业乐手)。
TOP
3#

回复:阿城: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

《阿城: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谈话录,提供了一种欣赏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切入角度,让我耳目一新。
  本月9日、10日专程到北京听了两场古典音乐会。本来是兴冲冲千里迢迢赴京还愿,但一直提不起兴致来记叙一下这次音乐之旅。想来心中还是有诸多的迷惑未解,理不出一个头绪。阿城的谈话录给了我某种启示。
  9日在人民大会堂听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勃四、贝五,坐一楼后一区30排一号。不知是座位太后、大会堂太大,导致音效差强人意,还是旅途劳累,席间几次昏昏然打起了瞌睡。当时自己心里就感觉到愧对这次行程,但实在是撑不住。可能就是没有阿城所说的“剧场效果”吧,难以在整个演奏期间保持兴奋状态!但有两件事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是演出前当广播注意事项提醒听众在乐章之间不要鼓掌时,就有相当部分的听众故意鼓掌倒喝彩,到演出时每个乐章之间依然鼓掌不断。下半场贝五第一、二乐章之间的掌声明显干扰了指挥契达申科的情绪,半晌才缓过神来继续指挥,第三、四乐章之间老契则干脆不作停顿,一气指挥乐队演奏到结束。当时几个同伴私下议论,北京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这样!现在看来,下此判断可能过于武断。二是我们后排坐了一对身着晚礼服操英语的外国情侣。一来观众当中身着正规礼服的就不多,二来这对情侣确实洋溢着西方人青春的活力,引来不少观众的侧目,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关注,呵呵!但勃四结束半场休息后再也没有见他们的身影。嗯,古典音乐不但离国人有距离,也不是西方人生活中的主流方式了哦!
  10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中国爱乐乐团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小协和第五交响乐,坐2楼1区3排4座。中山音乐堂是一间专业音乐厅,比人民大会堂小了很多。虽然是楼座,但音响的效果明显好于人大会堂,可以清晰地听到演出前单个弦乐器的调音试奏。楼座也有不少老外,看来也和我们一样节约着呢,能感受一下现场气氛就不错,何况演奏效果并不差,谢楠在小协中的独奏就清晰可闻。感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协的第一、三乐章的不谐和音居多,明显留有生活方式不同与古典时期带来的变化,只有第二乐章回到了小提琴流畅的歌唱性。乐章间依稀可闻掌声,但比大会堂要少得多,大至反映出这场听众普遍的古典音乐素养。同排一对热恋的中国情侣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两人恬静美貌,脸上焕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芒,双手始终握在一起,也坚持听完了本场音乐会的最后一个音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