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意大利指挥家朱里尼逝世(附照片) [复制链接]

查看: 1486|回复: 2
1#
意大利指挥家朱里尼逝世(附照片)

作者:唐若甫  日期:2005.06.19  版次:24


意大利指挥家朱里尼逝世
    ◆唐若甫
    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卡洛·玛利亚·朱里尼本月14日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布雷齐亚逝世,享年91岁。朱里尼以传教士般的热忱和虔诚,视指挥为己任,一直甘当作曲家的仆人。相较于“指挥皇帝”卡拉扬,更加平易近人,但不失高贵,被民间拥戴为“指挥贵族”。
    朱里尼是与卡拉扬,伯姆,伯恩斯坦与索尔蒂等地位相当的指挥大师,生前最后的任职为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1985年由于夫人身体每况愈下,朱里尼辞职在家侍奉,偶尔出场客串。1988年后逐渐淡出舞台。
    年轻时朱里尼的指挥令托斯卡尼尼倾倒,两人遂成忘年交。朱里尼的指挥本领主要在二战之前习得。1944年,朱里尼首次登台,在罗马指挥乐队欢迎进驻的盟军。从此他也和罗马结下不解之缘,在那里指挥意大利RAI广播交响乐团。
    指挥家对作曲家和原作的尊重,近似宗教的虔诚和苦行僧般的禁欲,这也是他很少指挥普契尼和瓦格纳的原因。80岁生日时他对媒体说:“我不得不相信每个音符,并努力使自己融入其中。音乐的构成必须兼备理智与情感,我始终认为指挥家不过是那些真正音乐天才的仆人。我们只是传达者,不值一提。”
    朱里尼1914年5月9日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巴雷塔,早年在罗马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学习中提琴和作曲。19岁开始在学院乐团任中提琴手,并开始迷上指挥。尽管学院教授认为朱里尼胳膊无力,永远当不了指挥,可朱里尼还是于1941年获得学院指挥文凭。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被送到南斯拉夫前线。但他强烈反对法西斯主义,战争后期转到地下,在亲戚住所的一间密室内藏身9个月,门外则挂着墨索里尼肖像掩人耳目。1951年他成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席指挥。
    终其一生,指挥家较多指挥传统的勃拉姆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和舒伯特等人的音乐,歌剧方面则偏爱莫扎特。1956年玛利亚·卡拉斯与他在《茶花女》中合作,歌剧中的同事兼伙伴还有大导演维斯康蒂和泽菲勒利等。1967年之后,朱里尼集中精力于乐队作品,逐渐退出歌剧,是为了“不为歌手和导演等分神”。当拜罗伊特音乐节邀请他前去指挥《汤豪舍》时,也被婉言谢绝。
    晚年朱里尼的指挥速度越来越慢。甚至《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也提到这一现象:“人们对他缓慢的节奏众说纷纭,但都同意慢速度折射出了指挥家的成熟老到,也能凸显弦乐丰富的质感,赋予器乐演奏家和歌唱家灵性上的启迪。”他为了追求音乐的真谛,有时会放下指挥棒,转而潜心阅读、沉思和研究。“音乐是一门爱的艺术,”他会这样说,“什么野心,职业?我的词典中没有这些词。我不会追求这些肉体上的东西。”
    朱里尼的不少录音,包括威尔第的《安魂曲》和《法斯塔夫》都是乐迷的珍藏。许多莫扎特爱好者也认为他与伊丽莎白·施瓦兹科普夫的《唐璜》名列最佳版本之一。评论家则普遍对他在协奏曲中灵敏的伴奏予以好评。他获得过一次格莱美大奖。
    指挥家的葬礼于周五在家乡伯尔扎诺举行。

[upload=jpg]Upload/200562021375591802.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62021381158258.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维瓦尔第失落作品公演

作者:可汲  日期:2005.06.19  版次:24


维瓦尔第失落作品公演
    一部失落200年之久的维瓦尔第歌剧作品,于6月11日在荷兰鹿特丹举行了音乐会版公演。歌剧名《Motezuma》。由费德里科·萨德里的巴洛克古乐团和默多·安迪克奥共同演出。
    据史料记载,《Motezuma》曾于1733年在威尼斯首演,但不久乐谱便不知去向。由阿尔维斯·吉斯蒂或者吉罗拉莫·吉斯蒂所作的脚本得以流传。当年的乐谱曾于2002年被德国音乐学家斯泰芬·弗斯在柏林的一处声乐学院档案库发现,经权威证实是作曲家的真迹手稿。
    《Motezuma》讲述的是一个王公贵族之间的爱情故事。因为手稿缺失,11日的演出从第八场景直接开始。舞台制作将于7月份在意大利巴加歌剧节上演,9月份起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法国安布罗奈演出。指挥还是萨德里。可汲
TOP
3#

巴赫未知乐谱现身德国威玛(附照片)

作者:鲁道夫  日期:2005.06.19  版次:24


巴赫未知乐谱现身德国威玛
    ◆鲁道夫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部从未听闻的手稿5月份在德国被发现,经由巴赫权威机构威玛巴赫档案馆证实为真迹。消息于6月7日公布,引起轰动。
    上一次发现巴赫手稿还是1975年,是著名的《哥德堡变奏曲》,内含额外的卡农,属已知作品;而上一次发现巴赫未知作品则是1935年的《Bekennen will ich seinen Namen》,乐曲至今没有录音问世。
    最近发现的手稿在一本诗集的最后两页,连同很多生日贺卡存放在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鞋盒内。收藏此稿的是由萨克森-威玛的威廉·恩斯特公爵故居改建的安娜·阿玛丽亚图书馆,该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去年博物馆失火,大批孤品文献焚毁。手稿之所以得以保存,是因为一位图书管理员为手稿簿册的装订所吸引,将它转移出后来着火的库房,才阴差阳错地逃过一劫。后在图书馆的修复过程中发现了这份手稿。
    手稿曲名《利都奈罗咏叹调,为女高音、弦乐或大键琴的通奏低音而写》,是巴赫为神学家约翰·安东·米利乌斯的12首赞美诗谱的曲。标注日期为1713年10月,是献给当时庆贺52岁生日的威廉·恩斯特公爵。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教授,巴赫研究权威克利斯朵夫·沃尔夫认为:“乐曲虽不是主要作品,却精致小巧,是优秀的应景音乐,也是迄今所知唯一的一首巴赫分节歌曲。分节歌曲在17世纪的德国很流行。”
    巴赫当时28岁,那段时期他的名望正在突增,突增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作品,当时他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他那飞沙走石般的演奏令管风琴制造师们头痛不已。
    英国古乐专家贾德纳爵士看到手稿后相信这属于一部未知的康塔塔:“太令人激动了,仿佛我们又发现了一段巴赫被遗忘的历史。可惜的是老巴赫死后,许多康塔塔都消失了。他的儿子威廉·弗里德里曼·巴赫显然对父亲的馈赠不以为然,变卖了很多,弄丢了很多,点火烧掉了很多。音乐很美,内省,富于沉思,属于巴赫典型的宗教作品。虽然手稿的发现不足以改变我们对巴赫的认识,但仍旧激动人心,因为巴赫的康塔塔和咏叹调和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完全高出一大截。”
    德国Baerenreiter出版社将在金秋出版此曲的影印版乐谱。贾德纳爵士受档案馆委托,将于今年圣诞节前为此曲录音,并于12月18日在伦敦的卡多根音乐厅进行首演。

[upload=jpg]Upload/200562021395895021.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