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Tchaikovsky-Symphony No.6-Furtwangler-1938 [复制链接]

1#
[upload=jpg]Upload/2006726128374528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7261285794013.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德国指挥流派酒神支派

提到富特文格勒无论从各个角度都一定会涉及到另外一个名字:托斯塔尼尼。这两位令人敬畏的人物不但以他们之间针锋相对的政见矛盾举世闻名,同时他们也是德国两大指挥学派的代表人物:酒神学派和阿波罗学派(主观与客观)。富特文格勒和托斯塔尼尼都是本流派中的中流砥柱,一流的艺术家。

现代指挥艺术真正发展应该是在19世纪的后期,指挥开始成为一项专业开始的,但指挥派别的渊源可以追述到门德尔松和瓦格纳时期。阿波罗学派延至托斯塔尼尼,塞尔等人,而酒神学派则从瓦格纳传至富特文格勒,中间是柏林爱乐曾任的另外一位指挥大师:尼基什。尼基什是富特文格勒在柏林爱乐的前任,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和尼基什一脉相承,基本上可以说是继承和全面发展了酒神学派的指挥艺术。



中文名称:柏林爱乐 尼基什.贝五 & 富特文格勒.柴六
英文名称:BERLINER PHILHARMONIKER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13"命运".1938"悲怆"
发行时间:2002年
地区:德国
作曲:Beethoven & Tchaikovsky
指挥:Nikisch & Furtwangler
演出:Berliner Philharmoniker
CD编号:EMI 7243 575612 2 CD1 0f 6

富特文格勒的柴六录音于1938年,基本属于大师三大风格阶段的第一段。但实际上当时的富特文格勒已经全面感受到政治,艺术理论的全面矛盾和巨大压力,严格地说这版柴六录音于他尚未作出去留决定,最为犹豫不决的那一年。在知道了这一背景的前提下,你很容易可以理解为什么气质感伤的柴可夫斯基作品尤其是“悲怆”仍然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棒下显得气势宽广如风卷云扫。1938年的柴六始终是大师录音遗产中的杰作之一,而且,她的录音质量以现今的眼光来判断也好得惊人。

富特文格勒非常善于挖掘作品本身的潜在性质,柔情D大调流畅而异常优美,诙谐曲和进行曲主题层层进逼,末乐章则具有席卷一切的冲击,完全不同大多其他指挥家把尾声处理成乏力的自怨自艾。对于柴六这样一部可能是柴可夫斯基生命中最出色和全面的作品,这个杰出的录音全面表现了大师的典型酒神学派手法,而且证明了这种手法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PS:这一版本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是由DG公司在1913年完成的历史上第一套交响曲的录音。

尽管从录音中很难体会到他指挥的微妙细节,但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对从尼基什到富特文格勒时代的指挥艺术,录音技术乃至整个柏林爱乐的发展获得一些感性的印象。
犹如翻开一本历史书细细品位,穿越那音质不佳的声音去领悟隐藏在表层底下的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附录]
文摘:从尼基什到富特文格勒

露易丝(注1)非常清楚她的职业的丑恶面,并且努力让她的公司(注2)免于争议,成为替音乐提供最佳服务的机构。在她私人起居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巨幅鲁宾斯坦的真人大小画像,他是沃尔夫企业的守护神。

她就是在这里处理危机时刻,最关键的一次是1922年1月23日传来66岁处于崩峰时期的尼基什的死讯。爱乐的团员公开地哭泣,因为他们明白再找不到像他这样的人了。露易丝面对棘手的难题:她经纪过各地最好的指挥,每个人都觊觎柏林爱乐的职位,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自己是天赋最佳人选。施特劳斯、老克莱伯、魏因加特纳都来示好;阿姆斯特丹指挥门盖尔贝格(willem Mengelberg)是个受欢迎的外来客。瓦尔特从慕尼黑的州立歌剧院辞职,跟朋友说:“这是我跟富特文格勒之间的事。”作为一个柏林人,也是沃尔夫最喜欢的指挥,他感觉“乐团一致支持我,露易丝也是这么想”。
富特文格勒(注3)可不这么想。他跑到莱比锡与尼基什的另一个乐团布商公会合作演出一场纪念音乐会。回到柏林,他冲进露易丝的办公室告诉她,他要去柏林爱乐。“你对国家歌剧院的薪水不满意吗?”她问道。富特文格勒摇着他椭圆形的头。他可以为了爱乐什么都不要。露易丝从来没看过他这么坚决。露易丝不像她的先夫,她不是音乐家,无法用艺术上的成就来评估这两个顶尖的候选人。但是她却必须独自做出音乐世代交替上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之一。

当她回到她的私人起居室时,她必须用直觉与原则,而不是用个人喜好与潜在利益做决定。

她知道瓦尔特是了不起的指挥,很受乐手及大众的欢迎,而且非常能接受她的意见。他绝不演出自己不满意的音乐会,而且48岁的他正值音乐性成熟的高峰。富特文格勒比他小12岁,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乐迷,他起伏的指挥很少有乐手能够跟得上。他矮小的身躯(注4)必须爬上指挥台,但总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氛降临会场。他的演出特色取决于他当下的感觉,或者是神的旨意。他的独特与无可仿效就如同之前的尼基什与彪罗(注5)一样。

“皇后”(注6)做了她必须做的决定。摒除商业考量及各人喜好,她签下富特文格勒在柏林指挥尼基什的纪念音乐会,以勃拉姆斯的合唱曲《噢,这个世界,我必须离开你》作为开场。私底下她要乐手选他作首席指挥,而在选票未记之前便安排富特文格勒在莱比锡荣任尼基什的接班人。至于气馁、遭背叛的对手瓦尔特,她则赞助他一系列与柏林爱乐的音乐会。

富特文格勒在国内将爱乐提升到一个新的重要地位。在柏林的喧嚷时代充斥着放荡不羁的夜总会与穷凶恶极的政治,它达到一种保守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合理平衡。在第三帝国统治下它代表了安全与传统的堡垒。因为留在首都而被指控支持纳粹的富特文格勒辩称柏林爱乐支持的是真正的德国,而他是以道德与国家责任来领导它。

————Norman Lebrecht《When the Music Stops》(注7)

注1 :全名露易丝•沃尔夫,德国音乐经纪先锋Herman Wolf之妻。
注2 :沃尔夫于35岁那年创办了沃尔夫音乐经纪公司(Konzertdirektion Herman Wolf),多年后成为专业音乐经纪的典范。在沃尔夫逝世后,公司没有按照沃尔夫的遗嘱被交给他的兄弟经营,而是落入了他的遗孀露易丝•沃尔夫的手中。
注3 :原文为“福尔特文格勒”,现改用中国大陆比较通用的中文译名“富特文格勒”。
注4 :这是原文中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毫无疑问后面一段文字所形容的是“富特文格勒”,但人尽皆知的事实是富特文格勒身高6英尺有余。
注5 :汉斯•冯•彪罗(1830—1894),从1882年柏林爱乐乐团成立到1887年的常任指挥。
注6 :“露易丝皇后”的绰号是当年的音乐家们起的,其中贬义的成份并不多,更多的是表达对这位女子的一种敬畏。露易丝•沃尔夫以铁腕和全能着称,而且是个极有原则的商人。
在当年的充满诱惑和欺骗的经纪人行业中,她和她掌管的“沃尔夫音乐经纪公司”是一个正直的指标。
注7 :中文译名《谁杀了古典音乐》,2003年由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引进发行。
这本书在古典音乐界尤其在许多愧于面对真相的乐迷心中“臭名昭着”,作者的悲观主义论调尤其令人难于接受。在这本书中,所有重量级人物纷纷粉墨登场,在Norman Lebrecht不怀好意的辛辣文笔下显得“人人皆虚伪”“善类全无”,富特文格勒作为音乐大师当然不可能幸免于难。
尽管作者对富特文格勒的用词许多让我觉得“不当”,但本文摘为了忠于原着,除了把“福尔特文格勒”修为“富特文格勒”外未经任何改动。因为距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者曾经捏造或扭曲过任何史实。除去作者自身因史实而得出的犀利结论或许“过分偏激”外,本书是价值非凡的,它对任何古典乐迷都是一本难得的音乐历史的教科书。

中文译本:


英文原版:


提及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以上的史实其实鲜为人知。所以作为纪念专题中介绍大师的指挥艺术的开端部分,我觉得有必要适度阐述一番这段历史————几乎没有古典乐迷了解大师当年是如何登上柏林爱乐艺术总监的宝座的,也几乎没有人曾经记住“露易丝•沃尔夫”这个名字。综观另外一位指挥家切利比达克的指挥生涯,我们轻而易举可以想象出如果不是当年露易丝•沃尔夫力拨名不见经传的“年青的富特文格勒”,所有这些唱片都必将化为乌有,现代古典音乐界将蒙受多么难于想象的惨重损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