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魂曲,音响美学观 [复制链接]

查看: 7494|回复: 45
1#
亡魂自有归处,生者的心灵更需要抚慰。
播放到Sanctus时,正在做作业,第一次聆听此曲的儿子竟跟着哼唱,这令我极之惊讶!
音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upload=jpg]Upload/20054101410149254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41014105657765.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shinelb 在 2005-4-19 8:28:24 发表的内容
3L-AUDIO 在 2005-4-19 1:45:46 发表的内容

我的音响美学观。



艺术来自生活,
但高于生活,超越生活,
美和诗意总能感动人,
这也许是音响和音乐追求的比较高的境界吧。
TOP
3#

上山砍柴 在 2005-4-10 15:42:47 发表的内容
DECCA莱纳那张威尔地安魂曲是较有争议的版本之一。
我听过几次,自己不太喜欢。
这是莱纳晚年的作品,喜欢莱纳的人,大都指望从他的作品里获得那种火爆的音响感受,这作品偏不,晚年的莱纳表现得暮气沉沉,速度缓慢,似有什么心思,或者他想表现一种深沉,却又没有那种悲剧版的沉重,指向未明。
总之我自己也不喜欢。这曲目阿巴多在EMI录的就很好,我觉得比朱里尼那个名版还强多了。乔治欧夫妇的表现出色得让我吃惊。10多个版本中,我最喜欢这个。

嗯,是的;虽然这个曲目我就听过这一个版本,但我觉得其他版本的比较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从第一声娓娓的流淌开始,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归宿,对我来说无出其右了!顺便说一句,YLJ也有宝货啊!!!
TOP
4#

嘻嘻,确实不算什么。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德意志安魂曲》(旧作)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作于一八六一至一八六八年。
其中的第二乐章实际作于一八五七年。
这部作品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用的拉丁文,
故名。
共七个乐章
可是一八零七年十二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至三乐章,
一八六八年四月在布雷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 了三个乐章成为六个乐章。
一个月后,
他又加了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她现在悲哀》,
是为纪念他一八六五年去世的母亲。
勃拉姆斯这个曲目的首选版本,
当推DG公司于一九九八年推出的大师原版系列中的,
莱赫曼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圣赫德维凯塞杰合唱团,柏林莫特腾合唱团那张唱片。
这个版本似从迷蒙的雾中传来,
却始终攫住我们胸中这颗心,
初听来觉有飘动之感。
这不仅是柏林耶稣大教堂特殊音响效果的缘故,
也是莱赫曼精心独到的处理结果。
丰厚而不见重浊,
处处透出一种纯明清澈之光来。
听克莱姆佩雷尔的一九六一年录音,
真令人觉得一种凄怆哀婉之情可以凝炼成如此肃穆高贵之质。
尤其是第二乐章。
克莱姆佩雷尔表达的勃拉姆斯是浑厚凝重的,
却并不滞重,
而是有一股沛然大气总在推动着乐曲行进,
然而步伐也总是缓缓的,
似乎是心中沉淀极厚极深。
两个版本都是名演。另可考虑加丁纳版。
TOP
7#

            安魂曲、弥撒曲、圣母悼歌、晚祷、格里高利圣咏等等,所有的宗教音乐都是非常迷人的,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聆听更有一种空旷、庄严、安宁的感觉,它能洗涤白天尘世间的污泥浊水,能抚平人间烦躁的灵魂,能把人带入一个纯净、美好、宽广的境界。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一定会把它作为经常复习的功课。
TOP
8#

再谈谈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和莫扎特《安魂曲》。 有劳。
TOP
9#

3L-AUDIO 在 2005-4-10 15:07:58 发表的内容
谢谢shinelb,谈谈您这张。


这张不是经常听,
尽管我知道它很有价值。
总的来说:
音乐雄浑壮丽,
时不时有突然爆发的穿透力,
震撼人心,
令人为之动容!
令人铭心刻骨!
TOP
10#

三路扬声系统的设计/制作,春节后顺利完成并达到预定的目标。
历时十二载的探索,可以告一段落了。这段日子,每天享受着成果,心情蛮不错的。
这几天反复播放的曲目是威尔第的《安魂曲》,阿巴度/柏林2001年录音,EMI出品。
在自己的唱片收藏中,EMI的只有这一张,还是朋友送的。
一直不喜欢EMI的风格,讨厌该公司那种过度使用激励营造出来的“甜美·细腻”的声音。面对众多大师在EMI的宝贵录音,我只有叹息。
初听这张唱片,有一种错觉:DG的出品。是EMI的风格改变了?抑或是我的系统改变了?或两者都有?
再播放其它熟悉的唱片,答案是肯定的,EMI改变了,录音/混音的音响美学观改变了。
我喜欢这张真实自然的唱片。
爱乐者如何看待EMI这种观念的转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