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赠碟试听—中国元素 [复制链接]

查看: 2198|回复: 4
1#
想听这张CD也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冲着曲目去的,我小时候曾经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小提琴,这十首曲子都演奏过,备感熟悉。这些经典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都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和真诚。第二当然就是录音了,CD中冷、硬、干的缺点一直为人所诟病,很多人把它归咎于数码录音的方式,而采用顶级的模拟录音,又以开盘母带直刻的制做方式是不是就能焕然一新?带来新的听感?前天拿到快递公司送来的CD后,昨天分别在三套价位不同的系统中各自完整的试听了一遍,虽然感受还停留在粗浅阶段但依然感到有很多话要说。
《中国元素》使用一把1762年的意大利格利亚奴古董名琴以及施坦威的12尺三角钢琴来录制,演奏者是俄罗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玛丽安纳和华裔女钢琴家匡锐。让我首先感到吃惊的就是这位亚美尼亚族的女小提琴家演奏这些十足中国风味的小品竟是如此的地道,风格把握的如此准确。整体氛围既浓郁又清淡,并洋溢着难得的高贵气质,节奏、分句、层次都处理得极为和谐精致,很有说服力。匡锐的钢琴伴奏也恰到好处,力道极佳。仅仅从演绎上来说亦有极高的水准。至于录音也是我是我最关注的,首先在我的书房主系统(Spendor LS3/5A+Cary300B+TEAC dv50s)中试听:第一首苗岭的早晨钢琴伴奏一出声就让我大吃一惊,玲珑剔透,颗粒感极佳,琴声清亮无比而又不刺耳。小提琴的声音无比真切,琴弦的每一次振动几乎纤毫毕现,琴腔的共鸣极佳,虽然音色是高亮度的但又无比甜润。第四首丰收渔歌一开始,在钢琴低音区海浪般的滚奏下,当小提琴E弦上八度的渔歌主题一奏出,那如歌、如吟、如诉的旋律几乎使人全身上下都麻酥酥的。Spendor LS3/5A的甜美多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特别是高频的延伸迷人极了。拿到客厅我现在作AV使用的廉价系统(KEF Coda7+NAD312+NAD512)中听又是另外一种味道,声音的甜润度降低了,但平衡感很好,动态反而感
觉增强了,但音色比上一套系统偏硬,凸现了解析力。由于背景噪声基本不可闻,听起来似乎更像是数码录音,但又很厚实,显得更中性。听完一遍后兴趣大增,又拿到朋友的贵价系统(TANNOY Westminster Royal HE+simaudio P8,ROCK+dCS)中去听。这次又有很大的变化,音场拉开了,有一种富丽堂皇的味道,小提琴的琴腔共鸣更开阔,但显得有点夸张了,不过听起来更过瘾。钢琴的轰鸣如同音乐厅一般。由于加了超高音,细节更为丰富。玛丽安纳的呼吸声,衣服摩擦的声音,匡锐的脚碰触钢琴的声音都清晰可闻。至于小提琴弓弦的摩擦声则带有一种独特的光辉。三套系统整体听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小提琴的泛音特别丰富,空间感和堂音也都自然无比。在三套系统中声音的厚度都非常好,很耐听。不知道这是模拟录音的功劳还是开盘母带直刻的制做方式的功劳,或许二者兼而有之。缺点就是感觉声音依然有一定的硬度,在廉价系统中尤其明显,这也可能是过分追求解析力的结果,如果能让声音更接近LP那就完美了。
《中国元素》的外包装看起来是下了功夫,整体就像一本小开本的精装书,文案做的也很出色,在国内CD包装中属于一流。但这种放置CD的方式值得商榷,感觉还是有CD托盘更容易保护盘面,更有利于存放。过去国内唱片制作不重视外包装,现在则有“过渡包装”之嫌。形式大于内容,这种不同开本的包装在存放上也会造成困难,其实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精美的塑料盒而以。而这一点国内没有一家唱片公司能做到,实在让我感到困惑。烦请E版向有关唱片公司反映一下。
[upload=jpg]Upload/20064223514589658.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eric 在 2006-4-15 23:44:48 发表的内容
功课做得非常认真、用心、有心,谢谢,100分+ 。
其实唱片封套问题我也提过,但,没有办法,这好像是区别正版、翻版的唯一方法。

哈哈,还真是的,这一点我到是没考虑到。
TOP
3#

功课做得非常认真、用心、有心,谢谢,100分+ 。
其实唱片封套问题我也提过,但,没有办法,这好像是区别正版、翻版的唯一方法。
TOP
4#

写的好,楼主的器材也好。
TOP
5#

评论很专业,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