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色娘子军!!! [复制链接]

查看: 4160|回复: 17
1#
中国舞剧团乐队
王若忠指挥

    一个人小时候接触到的能够打动他的东西,不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往往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是小学一年级)被大人带去剧院观看了这部“红色经典”,在满大街都是一片黑灰,看不出男女老少的特征,而耳边听到的都是8个样板戏的情况下,突然看到了一群玲珑凸显的鲜活女性柔中带钢的舞姿简直等于看到了仙女,而耳边听到的颇为西化的音乐无疑也如同天籁。30年过去了,尽管我又买了不少该剧的其它录音CD,包括黄河的十分发烧的录音,但没有一个版本能像这个版本那样给我带来那么大的冲击力。当年中唱公司曾经出版过这个录音,也是分上、下2集,可惜我只买到了上集,这是雨果公司根据当年的这个历史录音经过数码处理后重新制作的,虽然是7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除了音质稍嫌粗糙外,无论音场还是动态都会令音响发烧友们满意,令人称奇。而此版具有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样板戏”式的演绎更是堪称绝响。
[upload=jpg]Upload/200511412311731547.jpg[/upload]
最后编辑chopin
分享 转发
TOP
2#

娘子军,我要,

九龙有卖吗?

我有乐友卡,还能打折
TOP
3#

小时候看坝坝电影的景象又想起来了,搞一张回去细细回味。
TOP
4#

飞飞飞 在 2005-1-14 13:42:52 发表的内容
娘子军,我要,

九龙有卖吗?

我有乐友卡,还能打折


现在可能不太好买了,后一个应该还能买到,祝你好运!
TOP
5#

chopin 在 2005-1-14 13:39:10 发表的内容
中国舞剧团乐队
王若忠指挥

    一个人小时候接触到的能够打动他的东西,不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往往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我来说就是如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是小学一年级)被大人带去剧院观看了这部“红色经典”,在满大街都是一片黑灰,看不出男女老少的特征,而耳边听到的都是8个样板戏的情况下,突然看到了一群玲珑凸显的鲜活女性柔中带钢的舞姿简直等于看到了仙女,而耳边听到的颇为西化的音乐无疑也如同天籁。30年过去了,尽管我又买了不少该剧的其它录音CD,包括马可波罗的十分发烧的录音,但没有一个版本能像这个版本那样给我带来那么大的冲击力。当年中唱公司曾经出版过这个录音,也是分上、下2集,可惜我只买到了上集,这是雨果公司根据当年的这个历史录音经过数码处理后重新制作的,虽然是7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除了音质稍嫌粗糙外,无论音场还是动态都会令音响发烧友们满意,令人称奇。而此版具有的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样板戏”式的演绎更是堪称绝响。
[upload=jpg]Upload/200511412311731547.jpg[/upload]




我也收有这套好东西。我们长在那一年代的听马可波罗和陈佐湟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据早年资料云,八十年代初,是雨果老易仅以数千元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买下这套不朽的录音。另一套朱逢博唱喜儿的《白毛女》同样令人感动。
TOP
6#

这张CD是国交成立不久后的录音,非常成功。陈佐湟指挥国交演绎自己民族的东西非常得心应手,弦乐绵密流畅,PHILIPS的录音也很细腻华丽,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平,这是一个十分现代的录音,值得一听。
[upload=jpg]Upload/200511412314931449.jpg[/upload]
TOP
7#

说到国交,我还买了一张他们在PHILIPS的幻想交响曲,实在是差强人意啊,让我满意的还是后面的中国作品,哎......
TOP
8#

个人认为中国较高水准的演录还是林友声/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舞剧院合唱团版的《红旗颂》(中唱SCD-186)。
这是最能使人感动的《红旗颂》!
最后编辑wp
TOP
9#

"红"和"白"是我最喜欢的,百利公司有新出的,也是文革版,双张,绝对是中国芭蕾的经典,尽管充斥极左化色彩,但从音乐和舞蹈动作上乃至舞台灯光布景上都是倾尽全力之作, 尤其是第二场中的娘子军操练《娘子军连歌》很生猛,最好听的还是第四场党育英雄,军民一家.现今排练的版本已无气势 .
[upload=jpg]Upload/20051141539642116.jpg[/upload]
最后编辑加肥猫
TOP
10#

当时的两部舞剧,个人觉得从舞蹈本身来看,的《白毛女》好,主要是有大段的男女双人舞,比如喜儿与大春在第一场、在山洞里的一场,从芭蕾舞角度来说,这些段落非常的芭蕾化。《红》一剧基本没有双人舞。但从音乐角度则是《红》剧成功得多。音乐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洋气,不像《白毛女》几乎是靠一大堆歌曲撑着。我的几个学器乐的同学那时就爱去听《红》,尤其是几段小提琴独奏让他们如痴 如狂。我想我喜欢小提琴大概也是那时落下的。
后来的舞剧《沂蒙颂》和《草原儿女》从作曲上的成就也都远远无法与《红》剧相比。倒是沂蒙颂里的“熬鸡汤”一首歌被传了下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