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得知辛丰年先生去世后,因工作忙无暇写下文字纪念,今天在博客中写了一篇作纪念。顺便转在此:
忽悉辛丰年先生于2013年3月26以91岁高龄驾鹤归西,不由得几分感慨,辛丰年,一个时代沧桑变化的见证人,一个老一辈爱乐者,热爱读书,性情率真。老来采得百花成蜜,将自己的听乐感受汇成一篇篇音乐文字,使广大爱乐者透过他亲切的文风见识了古典音乐的美好,不断从其文章受惠。普及古典音乐,先生功莫大焉。
和广大爱乐者一样,本人也是开始通过三联《读书》的古典音乐连载文章“门外读乐”初识辛先生,那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辛丰年是何人,只觉得文章平和,文字凝练,语言蕴藉。那时国内古典音乐市场初兴,辛先生的文章无疑使爱乐者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得到一位好向导。后来这系列文章结集出版,就是《如是我闻》。
三联书店出版的辛先生的《乐迷闲话》是我在初入古典之门最爱读的一本书,记得那时古典资讯比较闭塞,CD在本地也不好买,自己就常常专门到成都购买CD和书籍,辛先生的这本《乐迷闲话》就一小册子,红色封面,携带方便,文字有趣,成了我在去成都的火车上的最佳解乏读物。可惜这本书后来莫名其妙不知所终。现在辛先生离世,无论如何得再将这本给我音乐启蒙的小册子买到,以回味那当初爱乐的感觉。
最爱还是辛先生的那本《钢琴文化三百年》,这本薄薄的小书简述了钢琴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古典音乐大师与钢琴的缘分纠葛,将钢琴这伟大的乐器的演变、音乐大师及其在钢琴上谱写的作品、关于钢琴的趣事等等结合在一起,给爱乐者,尤其是钢琴爱好者呈现新鲜的阅读快乐。那时正是我为是否买钢琴纠结的时候,恰恰辛先生这本书那句话给我了勇气 ——“多想想那位六十八还买钢琴学的老妇人吧!你那架钢琴不大可能是世界名牌,但应该想到它比莫扎特、贝多芬当年所用之器先进得多,至不济那键盘也比他们多出一两组音。二大乐圣当年能在那种‘可怜的乐器’上谱写,弹奏出那么伟大、可以泣鬼神的乐章,我们为何不想想在自己的琴上直接听他们的声音并且与之对谈呢?”,这句话让我在经济条件拮据的时候坚决购买了钢琴,体验到钢琴这乐器的美妙声音和音乐大师的钢琴作品。
辛丰年先生后来又将在《音乐爱好者》上发表的文章结集成《辛丰年音乐笔记》,个人尤其喜欢其中的谈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文章《向太阳》,此老早年似乎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未太注意,晚年突然发现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这个丘壑万千的新世界,于是关于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妙文喷涌而出,从文章中看得出这是辛先生读乐的甘苦之谈,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因缘典故信手拈来,娓娓道出,作为热爱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我,读后真有种感觉:此人已成“老狐精”!
辛先生早年还选编了《自画像与独白—莫扎特书信选》,在选的莫扎特一些封书信后面,辛先生还加了自己的按语:“译读札记”,补充了与书信相关的史实与轶事以及编者的见解,为读者在读莫扎特书信时提供了一种“诠释”和“考异”,使这本莫扎特书信中的莫扎特形象更丰满逼真;后来辛先生又根据鲁宾斯坦的回忆录等相关资料编著了《阿-鲁宾斯坦缤纷录》,从中我们又读到这位大钢琴家平凡世俗的一面,也感受了西方古典乐坛百年来的潮起潮落。
西风东渐以来,近现代文人精书的多,通乐的少,辛先生可谓是个较少的例外,尤其喜欢辛丰年先生文章中那种“乐感”和“史感”的结合,让读者不仅“读”到音乐,更感受了音乐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从辛先生的文章里看得出,先生阅读范围极广,又极善于将古今中外书籍典汇与音乐见识融为一炉,西方文学作品、中国历史典籍、古典诗词、古代小说笔记、钱钟书《管锥编》等等无不成其征引对象,使其音乐文章呈现了浓浓的文化意味,音乐文字不再是学院式的“四六体”,是辛先生让音乐文章回归了文人论乐的范畴。
今天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写下个人一些感受,聊以此文纪念辛丰年先生,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