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钟楼怪人和怪兽 [复制链接]

1#
想到歌劇,大家心裡總會浮出些許畫面:是《茶花女》的巴黎宴會,是《波希米亞人》的閣樓小屋,是《蝴蝶夫人》的櫻花如雨,是《女武神》的飛天呼嘯。這些經典串成我們對歌劇的印象,很多人也認為歌劇就是如此。 其實不然。 在沒有電影電視的時代,歌劇(加上芭蕾舞)是世俗大眾娛樂。劇院是貴族富豪的交誼廳,也是平民百姓的歌舞場。我們現在一般可見的劇碼,其實是經過時間選擇過的少數。在歌劇時代,那有演不完的歌劇,劇碼數目是成千上萬。 因此,雖然大家可能從沒聽過《鐘樓怪人》(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歌劇或芭蕾,但事實上這類劇碼卻將近三十部。第一部以《鐘樓怪人》寫成的歌劇《艾絲梅拉達》(La Esmeralda),出於女作曲家Louise Angelique Bertin (1805-77)之手。這部作品在《鐘樓怪人》小說問世後五年就上演(1836),還由作者雨果親自編寫劇本。但音樂本身乏善可陳,只能成為歷史遺跡。今日和《鐘樓怪人》有關的歌劇,唯一還有知名度的,是奧地利作曲家施密特(Franz Schmidt,1874-1939)於1906年完成的《聖母院》(Notre Dame)。 既是奧國作曲家,這部歌劇唱得是德文,也洋溢德奧浪漫風格。擔任侍衛長的男高音得有穿透管弦的華格納歌手實力,女主角艾絲梅拉達不僅得有類似能耐,還得耍弄些許花腔。 然而這部歌劇情節發展並不順暢刺激,戲劇張力凝聚不足,音樂又顯得過於厚重。除了〈間奏曲〉時有可聞之外,現在也是乏人問津。 結果算到最後,在古典音樂中巴黎聖母院最出名的音樂作品,可能不是鐘樓怪人,而是鐘樓怪獸——美國作曲家李柏曼(Lowell Libermann,1961-)的《Gargoyles》。 「Gargoyle」是建築上雕成怪獸或動物的排水口,後來更有純屬裝飾用的石雕。教堂頂上常常可見怪物模樣的Gargoyle,正是要以惡形驅趕魔鬼妖精。 巴黎聖母院上托腮沉思的Gargoyles舉世聞名,而李柏曼以此為靈感所寫下的四首鋼琴獨奏,有夢幻奇想也有詭譎陰影,最後一曲更要求令演奏者見之色變的艱深技巧。狂熱節奏配上整人大跳,可說既好聽又過癮。從1989年問世以來,《Gargoyles》逐漸成為新一代鋼琴演奏者(特別在美國)的經典。即使第四樂章讓人費盡功夫,真能練好,就是一切辛苦的最佳回報。 隨著熱演十年的法國音樂劇《鐘樓怪人》再度來台演出(這該是關於這部小說至今最受歡迎的改編),不妨也把李柏曼的《Gargoyles》找來一聽。看看巴黎聖母院,能夠激發作曲家多少想像。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