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威斯敏斯特遗产-室内乐集[59CD套装]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WESTMINSTER
  1949年由格雷逊(James Grayson)、纳伊达(Michael Neider)与盖吉(Henry Gage)这三位唱片爱好者合作创立于美国,以录制音质优异的古典音乐著称.该公司在成立之初因三人经营得法而立即在竞争激烈的唱片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他们成功的原因是:首先,在曲目的选择上,他们利用刚发明的LP唱片录制一些以前少有唱片公司录制的大部头曲目,对首录的曲目,他们还专门在唱片封面上注明"World Premier Recording"(世界首录);第二,注重唱片的音效.他们以"Natural Balance"(自然均衡)来标明1其唱片的特色.所谓Natural Balance就是说其唱片的音质清晰,有关频率响应、动态范围与原来音乐所具有的自然的均衡都能忠实地再现出来.我们从其唱片的商标上可看Natural Balance这句标语,以及Hi-Fi等字样,这鲜明地表明了其对唱片音质的追求与自信;第三,挖掘新人以降低成本.由于该公司成立于二战结束后的不几年,经济的不景气也影响到音乐事业,且许多音乐家因战时的政治倾向而受到盟国的禁演,为寻求录音合作者,他们派人到维也纳挖掘政治背景干净或受纳粹迫害的音乐家来录制唱片,这既给这些困顿的音乐家带来了生计的来源,同时该公司也因低报酬而降低了制作成本.另外,精美的封面设计、新颖的唱片包装以及详细而专业的唱片解说(均请有关音乐、音响的专家撰稿)等都是其成功的原因.但是,好景不长.1955年,RCA为与CBS竞争而率先降低唱片价格,这一举动导致许多唱片公司也跟着被迫降价,有的小公司还因此而倒闭.Westminster开始也以降价相对应,并增加通俗曲目的出版,但由于其唱片多为维也纳知名度不高的音乐家所演奏,而RCA、CBS旗下名家名团如云,再加上当时摇滚乐兴起,严重冲击了古典音乐的消费市场,这使得规模不大的Westminster终于不堪应付而于1960年宣布破产.其录音资料由ABC Paramount电影公司接收.Westminster音译为"威斯敏斯特",为英国议会所在地.




























最后编辑洛奇 最后编辑于 2012-09-02 19:18:32
分享 转发
TOP
2#

哪有卖,多少米?
TOP
3#

高丽包子,就这个月发行
TOP
4#

好东西哇
快进货
TOP
5#

NND,就盼着国际版了
TOP
6#

韩国版也不错
啥时候把管弦乐也来一个啊
希望价格也不错
TOP
7#

这些室内乐很不错,我有朋友听过前几张舒伯特,喜欢的很
http://t.qq.com/bach_and_mahler
TOP
8#

管弦交响也来个包子吧。。。西敏寺太短命了,很多好录音还没来得及买就绝了。
TOP
9#

里面的BARYLLI的贝四重和莫扎特四重相当棒,不知有无日版的,哪里有卖,价格几何?
最后编辑yudeanwu 最后编辑于 2012-09-02 22:04:49
TOP
10#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2-9-2 22:03:00 发表
里面的BARYLLI的贝四重和莫扎特四重相当棒,不知有无日版的,哪里有卖,价格几何?

日版的前几年早就出了,心急的话就去日本HMV下单吧。
TOP
11#

原帖由 myshirley 于 2012-9-2 22:34:00 发表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2-9-2 22:03:00 发表
里面的BARYLLI的贝四重和莫扎特四重相当棒,不知有无日版的,哪里有卖,价格几何?

日版的前几年早就出了,心急的话就去日本HMV下单吧。


日版的也是这种大包子吗
TOP
12#

性价比肯定韩国的高
TOP
13#

不是这种大包子,但是小包子(平均1500日圆一张,不便宜),不过刚才去HMV看了一下,似乎已经绝了。还是买这个大包吧,估计RMB1000出头。
TOP
14#

好东西,但一看韩版,有点泄气。
TOP
15#

韩国压片那就没意思了,呵呵
TOP
16#

这个威猛了,维也纳四重奏的值得全部拿下。
TOP
17#
TOP
18#

<小補充>

西敏寺(Westminster)唱片公司--消失的精靈國度

最近將魔戒首部曲看完.許多人可能會和我有相同的感覺:作者嚮往的是精靈國度的烏托邦日子.不幸的是:這個國度已遠剔,只任憑人想像.西敏寺(Westminster)唱片公司就像是LP迷的精靈國度般.例如:在那個講求大曲目的時代,他們可以以一些清新的曲目,令人耳目一新.許多來自歐陸名不見經傳的演奏家,展現絕佳的技藝與素養.讓人驚艷不已.更特別的是:全新的音響觀念,讓人放心輕鬆的聆聽.這家唱片公司提供人們新的音樂體驗.但是最後卻銷聲匿跡,不知所終.........

1949年James Grayson, Mischa Naida 及Henry Gage創立西敏寺於紐約.這家唱片公司名稱的由來,據信是一方面是Nadia開的店名中有西敏寺的字樣.另一方面主要投資者Grayson,於二次大戰期間自英國倫敦來美國.這些關聯性成就這個品牌.雖然這是一家美國公司,但他們大多的唱片製作,包括旗下藝人,都來自歐陸.資料顯示:他們最早是在1949年的秋天開始於維也納錄音.但直到1950年4月份起才開始陸續發行WL5000系列編號的唱片.每個月以四片左右的出片.所以光是到1950年12月止已有44種錄音被發行.並且到1951年底,西敏寺共發行64位作曲家的155個作品.其中87個作品首次錄音,並且有92個作品只有西敏寺才有.

不過西敏寺早期的這些錄音中,半數以上是由出身於布拉格的Swoboda指揮Vienna Sym. Orch. 錄製的作品. 如Kodaly的Te Deum.其他首次發行的錄音還包括Moralt 指揮的Gluck的唐潢芭雷舞作品.Vienna Phil Wind Ensemble 的莫札特的小夜曲.還有一系列由Vienna Konzerthaus Quartet 的錄音.這個四重奏在西敏寺的第一個錄音: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鋼琴由Badura-Skoda擔任)是當年西敏寺唱片銷售最好的.不過真正讓西敏寺被廣泛注意的,卻是Scherchen 在西敏寺的處女作:Bach的B小調彌撒曲,由於它推出時,市面上毫無對手.一下子西敏寺與Scherchen一炮而紅(有關Scherchen我們有專文報導).

當然如果一張B小調彌撒曲就可以驗證西敏寺的坦途也太樂觀.1951年Scherchen錄製了四套海頓的交響曲,其中的100號軍隊音效尤其令人深刻.也建立起這個品牌成為高傳真的代名詞.

但是到底西敏寺的好聲音是怎麼來的?西敏寺的創辦人Grayson與維也納音樂團社交關係良好.例如許多旗下歐陸藝人就是靠Hartdl博士的引介.Grayson雇用Wolleitner博士在維也納成立錄音的技術團隊.Wolleitner博士不只是位工程師,他同時也在維也納交響樂團擔任鍵盤樂器的主奏.在被Grayson雇用前,他已在維也納著名的Musikverein錄製音樂多年.他利用單支Altec 21B麥克風收音,再傳輸至一對Ampex 300型錄音座.不過Wolleitner博士最超絕的技術是在其磁帶剪輯及混音工程.這也是西敏寺著名的"Natural Balance"的根抵.

1951年西敏寺錄用Kurt List成為製作人.一系列野心的計畫在該年展開.例如:Appelbaum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計畫(雖然這個計畫並未完成).Badura-S koda及Demus這兩位年輕的音樂家組成鋼琴團隊(四手聯彈或雙鋼琴的錄音).Haskil 與Swoboda的莫札特及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聲樂的部分,Poell演唱Wolf及Brahms的作品.使得這家公司的陣容變得完備.

List博士是一位工作勤奮但也是一位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與主要大廠平起平座.並且發出豪語:"別家找不到的錄音我們都有".他投入工作的深入,不只撰寫大部分西敏寺唱片的曲目說明."他操作機器就像他是一名工程師"一位西敏寺員工如此形容他"他簡直就是第二個指揮家".

有野心的不只List.另一位創辦人Nadia希望改變西敏寺室內樂曲目的方向,轉為交響樂(當時交響樂錄音比室內樂更好銷售)以期早日成為大品牌.

這兩個人忽略許多事實.要建立交響樂的目錄,意味要有自己的樂團及指揮家.但這也意味其成本將超出室內樂甚多.雖然最後的噩運成真.不過初期似乎經營的還不錯.

List上台之初,西敏寺剛結束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合作.不過靠著當地經紀商的協助,最後成立了Vienna State Opera Orch(VSOO).由於裡面有些成員來自維也納交響樂團及在Scherchen的調教下,這個樂團很快的進入狀況.並且錄製了Haydn;貝多芬的交響曲.馬勒中期交響曲,重錄Bach的B小調彌撒及一些康塔塔.並且搭配西敏寺旗下音樂家如Badura-Skoda, Farnadi, Jean Fournier, Janigro, Gianoli...完成許多協奏曲目.這個策略初期運作其實還不錯.

不過西敏寺英國的夥伴Nixa唱片公司1953年邀請西敏寺至英國錄音,就開始不妙了.西敏寺受不了London Sym Orch與Walthamstow Town Hall傳統的誘惑.便將錄音地點移至倫敦.卻忽略一個問題:倫敦的錄製成本比在維也納多出60%.或許他們知道這個現實.因為他們正作著挑戰當時美國Hi Fi領導品牌RCA及Mercury的美夢.

但是讓西敏寺走向毀滅之路,卻是價格競爭的戰爭.像Vox及Vanguard等小廠一般,西敏寺沒有自己的壓片廠.他們自歐陸錄製的母帶要越過大西洋到達紐約,再送到Columbia製成唱片.這樣的成本使的西敏寺的唱片定價美金7.50.也許他家的唱片值這個價錢.但是到了1955年LP的市場已經成熟.Columbia及RCA相繼調降其唱片價格自$4.98至$3.98.這使的西敏寺WL5000系列的唱片價格被腰斬.更慘的是新的WN18000系列剛推出,就調降價格至$3.98.歷史會證明這樣的價格是無法與大廠競爭的.

1956年9月西敏寺花光他所有的錢,未來一年他們沒有推出任何新的錄音.即使將錄音地點回到維也納,甚至最後回到美國,並且由美國樂團錄音.也時不我予了.西敏寺越走越不堪了.

雖然這個品牌持續至1970年代初.但是1959年底當西敏寺出售(第一次)後,這家公司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市場價值了.這家公司最後賣給了ABC唱片公司.在ABC被MCA公司併購後.MCA根本不知道他們買到多麼多的寶貝.直到30年後由日本MCA公司將這些珍寶重新面世.

故事的尾聲,我們來談談西敏寺當初三位靈魂人物的去處.1959年西敏寺出售後,List及Scherchen仍然留下來.Grayson則被迫離開公司.他取巧的成立一家Music Guild唱片公司,專門發行西敏寺的錄音.不過ABC斬草除根還是把它買下來.

Scherchen仍然替Westminster錄音,直到1965年Westminster發生第二次財務危機為止.不過Scherchen剛好生命也走到了盡頭,1966年6月12日他指揮完佛羅倫斯的音樂會後,就與世長眠了!!!

List名義上還是音樂總監.但是已經無法進入經營核心.離開西敏寺後,他主要以維也納為根基發展他的事業.甚至他也開始從事指揮工作,眼尖的聽友可以發現他替MHS等小廠錄了不少作品.

這就是精靈國度殞落的故事.........
TOP
19#

Westminster对我而言就是Janigro.  傅聪也在这家公司录音。晚上贴两张图上来。
TOP
20#

从长期看韩国制造绝对大有前途
出版的眼光很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