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复制链接]

查看: 3416|回复: 20
1#
上班闲来无事,在网上七搜索八搜索,找到这么个网站:
www.weimei.org
哇,好多唱片可以在线试听,当即找到了勋伯格的<古雷之歌>.这部作品,久闻其名,却一直没有聆听过.我聆听过的勋伯格的作品中除了<净化之夜>,其他的都听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不过<古雷之歌>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它并不"现代".前奏曲配器给人的感觉非常细腻,色彩斑斓,给人以印象派音乐的感觉.接下来的歌唱段落,或温柔,或狂怒,或平静,或焦虑,或忧伤,或狂喜(只是个人感觉啊!)处处让人感受到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落日余晖".
有买张<古雷之歌>的冲动,不知各位有什么好版本可以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图片来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转)这套勋伯格的《古雷之歌》,应算是EMI继马勒“第十”之后为拉特尔在正式上任前所作的另一个“热身”录音吧。
这也是一个引起极大关注的录音,因为《古雷之歌》是演出难度极大的作品。这是勋伯格最后一部以后浪漫风格(再确切地说应该是“瓦格纳风格”乃至“帕西法尔风格”)创作的大型作品,之后勋伯格就开创了“十二音体系”。即使是对一般乐迷,这部作品的吸引力按说也不在瓦格纳、马勒等之下,然而录音版本却远不如前两者的作品多,其中公认的佳作更只有两个:小泽征尔(Philips)和沙伊(Decca)。主要原因就在于演奏的难度,单看编制就吓人:5名独唱者,三个四声部的男声合唱团,一个八声部的混合合唱团;乐队是铜管和木管各25人(10圆号,8长笛,4竖琴,4瓦格纳大号),打击乐器11件。演出人数总共约400人!音乐内容更是内蕴丰富,按拉特尔本人的话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死亡,出卖,还有大自然的力量”的作品。可想而知,对指挥家来说,《古雷之歌》是多么巨大的挑战。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拉特尔并没有令人失望,在此演出中充分展现了他对如此庞大(从演出编制到音乐结构)的作品的驾驭能力。他采用偏向于明快的笔触,整体感觉是比较理智和精炼(拉特尔曾说《古雷之歌》是“世界上最大型的一部弦乐四重奏”,由此也可反映出其处理倾向)的演绎,高潮处也显得较为克制,却具有一种压倒性的说服力和穿透感。评论界一般认为柏林爱乐选中拉特尔是要在“传统”中多加些“现代感”,我难以确定这个演奏是否具备了所谓的“现代感”,却看到了拉特尔身上的一份人文气质。也只有柏林爱乐,才能奏出色彩、层次如此丰富的《古雷之歌》。拉特尔和柏林爱乐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海川)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多谢shinelb老兄!
这版唱片独唱阵容相当强大啊!有我喜欢的Anne Sofie von Otter,听过她演唱的几张Mahler艺术歌曲,很喜欢。
TOP
6#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其实我没有听过这部作品。因为家里唱片太多,很多都没听。所以我没有买这张唱片。我在网上找了一下,估计这个版本分量重一点。这部作品很少录音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 作曲家:Arnold Schoenberg
◎ 指挥: Sir Simon Rattle
◎ 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 演出者:Karita Mattila, Anne Sofie von Otter等
◎ 编号:EMI 5 57303 2
◎ 类型:2 CD
◎ 出版或录音日期:June 4, 2002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老兄喜欢Mahler,R.Strauss吗??喜欢的话,肯定会迷上这部作品的。

唱片多得听不过来,不知是幸福,还是苦恼??
TOP
9#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非常喜欢马勒,但里查.斯特劳斯很少听。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0#

回复:今天第一次听"古雷之歌",震撼!!!

我不排斥现代音乐,相反很多很喜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