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觉得很纳闷,为什么四重奏的配置要用两把小提琴而不是一把,却把低音大提琴给去了,这样和管弦乐团的配置有冲突.后来发现了一切都是为了平衡二字.在管弦乐团中低音大提琴的作用事实上是抗衡那些色彩性的乐器,比如铜管的咆哮,木管的宣泄和鼓的震撼.这样才能在音乐上取得平衡的音色.而且低音大提琴不能单独的表达旋律性的东西.这样放在四重奏里面用处很小.而且既然有一把中提和一把大提,那么如果用一把小提琴的话音色就肯定会失去平衡.这点在管弦乐团里非常明显.比如3管编制和4管编制的差别除了在铜管木管的数量上区别之外小提琴的数量是一定要增加的.有些4管的作品如果由3管乐团来演奏,单独增加铜管木管的数量而不去加小提琴的数量出来的效果肯定会失去平衡.这点在BRUCKNER的交响乐中特别明显.
我说这么多关于乐团的想法好像和四重奏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我的意思是想说明,多乐器组合在一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音色的平衡,而四重奏更加强调这样.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从来不换成员的四重奏组合非常少.除了在个人对音乐理解上的差异之外如果音色的不协调不能达到平衡就肯定需要调整了.
回头来说说BEETHOVEN的这些作品.从op127开始,大家习惯把这以后的op130 op131 op132 op133 op135统一称为他的晚期四重奏.其中大赋格op133事实上是op130的最后一章.但是后来BEETHOVEN觉得用四重奏的手法可能太过单调,所以重写了一次,而op133也确实有很多组合都是运用小乐团来演奏的。
这些作品都是创作在他第九交响曲之后。可以说是最后一次回归内心的机会了。他的这些晚期四重奏有一些非常容易捕捉的特点。比如大量运用了民间舞蹈的元素,情感异常复杂。每首作品都很难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中心内核,而这点在他前8首交响乐中却非常明显。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全失去听力,而外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是靠回忆而不是接触新鲜事物产生的灵感来创作。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完全回归内心,那些乐以载道的意思已经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