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轶话(二)
佟彬
抢滩失败·天仙配(TRANSPARNT)·背着神秘匣子的信号线
时序已到93、94年。
登高逐渐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开始名利双收,惹得不少线材制造商的觊觎,其中最瞩目的是MIT和天仙配(TRANSPARNT)。作为当时广州最有名的发烧店,兴昌理所当然被他们看上,成为抢滩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桥头堡。
兴昌此时,也正寻思增加品种、扩大销售,尤其是本低利厚的商品。线材这块,登高固然能招徕客人,带来一些利润,但毕竟是低价商品,绝对值并不高。
机缘巧合,天仙配捷足先登,与兴昌一拍即合,抢占了“第一桥头堡”。
天仙配(TRANSPARNT),无论什么线,都背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匣子,很特别。好奇问之,答曰:神秘盒子。再究,得到的是神秘、深奥的一笑:滤波网络。作用何在?用以滤除音频传送时多余的高频成分,令重播更为真实。是时更有传闻,天仙配的设计者是一女士,原为著名品牌MIT(虽然当时的中国烧友似乎没几个知道这“著名”品牌)的设计者,后来离开MIT,另起炉灶,然后便世有天仙配。关于设计、制造,据说更为严谨,是在相当细致的聆听试验基础上,通过高精度测试系统检验之后,才定型生产的。它的定价很高,印象中当时比较低的信号线、喇叭线都要3000多人民币一对。
玩惯电路、抓惯电烙铁的烧友们一头雾水了:他们无法理解,在音箱的分频器外面,再背个分频器——哦,滤波网络——怎么就会“令重播更为真实”?道理何在?什么是“音频传送时多余的高频成分”?猜疑与好奇,使他们常常把眼光投在那神秘的匣子上——它尊贵地供在明净、严密的玻璃橱窗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试听一下?又没这个服务,买回家试试,那几乎耗掉一年的工资呀!谁敢贸然而行?终于,天仙配,让烧友们在疑惑中收手,在其昂贵的价格前却步,在不作为的“服务”面前,失去了信心……就这样,有幸抢占了“第一桥头堡”的天仙配,却无辜遭遇“滑铁炉”,第一次的抢滩,不战而败。而与它貌似的MIT,在那段日子里,据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至于后来,它们在力高、红裳等后起之秀的拥簇下,终于成龙、成凤,直至今天,终究在中国大陆市场占到了应有的地位,这是后话了。
西场破袭战·在实践中寻求完美·线圣(audioquest)
西场电器城。
就在兴昌对着那天天赖在货架上无何奈何的天仙配挠头的时候,离它几步之遥的一间“豆丁”店的陈姓小“老细”,天天喝蜜一般,偷着乐——他在卖的一款叫线圣(audioquest)的喇叭线,每米350元上下,简直卖疯了!
这是一款可作双线分音的喇叭线。型号:Midnight 2,青蓝,暗调,选用FPC纯铜,横切面11 awg-4.14m㎡。与登高的“太空玉麒麟”比较,第一,赢在血统,美国制造。器材向来都是欧美的天下,事实上,综合比较,日本器材在这方面,没优势,以此类推,有机会选择,日本制造的线材,一定次之。第二,它的线身比较柔软,不象“太空玉麒麟”那么硬,都卖300来元,为因线体之硬,往往要预留几十公分、甚至一米,客观上增加了支出,第三,比较音色厚润度、场面开阔度、定位准确度,Midnight 2较“太空玉麒麟”,毫不逊色,甚至有的地方还较之优越——“太空玉麒麟”的皇者地位,顷刻被撼!头马落败,登高的辉煌不再,开始由至尊步回平凡。这就是行内一度笑言之线圣西场破袭战。
而audioquest此刻,并未满足破袭战的小胜,尽谴旗下的喇叭线、音频信号线、视频信号线、同轴数码线、光纤数码线,铺天盖地压上来,且拉开战线,渗透广州、番禺音响市场各个角落,同时,打起“极品”、“完美”的旗号,在媒体上大肆炒作,直至“天书上榜”……
audioquest,似乎一夜成名,向来沉稳的烧友也突然赶起了时髦,动辄线圣。
……
audioquest,其实是美国人Bill Low在1980年创立的一个品牌。严格意义上说,此君也是个“焊机党”,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帮同学“摩机”创收。进入社会从事音响器材的贩售,一直没什么成绩。1960年的一天,他突然发现,日日面对的系统突然好听了些,比较,竟是自己新接的喇叭线的作用,再比较,又发现,缘自这根新线的材质纯些!系统重播的音色与连线的材质有关?由是,Bill开始了倒腾音响连线的历史。
1978年,Bill与人合作,用435股李兹结构的导线扭合,做了一对喇叭线,获得巨大的突破,两年后在日本,横扫九州、四国。1980年,他又做了一对四条导线螺旋扭合的粗线,发现性能超乎意料的理想,明显优于同样四条导线作两对扭合的方式,后来,他进而在一条音响线中增至六条或更多导线排成一圈,效果竟步步升级……由是,audioquest的标准、结构确立。
看来,美国人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就发现音响连线在重播系统中的作用,八十年代就有比较成熟的、小有规模的音响专业连线的生产。audioquest,译之“线圣”并不过誉,广州烧友的趋之若鹜,也就可以理解了。
登陆中国市场的audioquest,不仅门类齐全,还有成品和散线的选择,价格:盒装成品线,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散装线更从几十元起步,给用家留下了相当的选择空间。
印象,在便宜系列中,audioquest较出名的线,除上面提到的散装喇叭线外,还有几盒信号线,名称有叫“红宝”、“蓝宝”的。最深刻的却是一条散装信号线:Jade,外号翡翠还是绿宝,倒忘了,反正是翠绿的线身,售价也就那么几十元,竟也做得音色平衡、顺滑自然,还有相当的动感和弹跳力,和它的几个大哥比较,就性价比论,竟差不到那里去。据说,它还是广东人说的“北方”烧友认识线材的起点,其贡献,恰如之前登高的“红衣主教”。
毕竟Bill是从喇叭线钻起的,其在行内出名的还是喇叭线。结构上,一般都采用多根李兹线作同心圆环形均布,线身较粗,相对也较硬。如果剪散线自己做,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一大匝相对独立的线芯扭为一股,接于喇叭插头上:钳压,很难找到与之相配、孔大而柔的插头;焊接,一大驮子的线和插头绞在一起,散热很快,非大功率烙铁不足以完事,好不容易焊紧了,线与插头结合部附近的绝缘层也碳化得差不多了。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喇叭线,中高频不仅不靓,甚至还撑不起来。这个时候,都不知道怪线不好,还是怨自己的工夫差!难道,这喇叭线非那么粗才行吗?真要这样“无人性”?广州烧友又开始提出问题了。
Bill毕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设计、制造者,也许,其在制造过程中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之后的短短两年内,audioquest竟进行了几次瘦身。典型的要数其引以为豪的喇叭“线王”Clear了。
第一代的Clear硕大浑圆,人称“大水喉”,第二代则利用6N铜材减肥,消了半圈,第三代的ClearⅡ又瘦了半圈,其声音不仅自始至终保持一贯的动感和弹跳力,而且越来越细致可人,音色的纯净、通透度还有长足的进步。当时媒体断言:若言一、二代的Clear高频处仍有少许沙石的话,ClearⅡ则去芜存菁,不带半点瑕疵,若然制线的物料无突破,在可见的将来,它可以稳坐王位矣!
这一转变,也给发烧友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未必越粗越好声,但也强调了这么一个结论:N数越高声音越好——维持、强化了之前登高带给烧友的第一印象!
果真如此吗?
接下来,市场上又出现了两个品牌——美国的超时空(Space&Time)、日本的古河(FURUKAWA/FURUTECH)——各以自己的制作与执着,作出精妙的诠释……
要知端的,下回再述。
(笔者注:本文述事过程中牵涉的商号及个人,俱为真名实姓。然,付印前并未先行告之,实为不敬,但望理解记事述人的无奈,予以原谅。笔者籍此向所有笔墨带到之商号、个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