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German Physiks,DDD喇叭单元 [复制链接]

查看: 1552|回复: 4
1#

[upload=jpg]Upload/200512231021455653.jpg[/upload]

这家德国公司名叫German Physiks,他们生产的喇叭单元外形确实奇特(如图),但凡见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但是真正了解的人恐怕还不多。包括我们在内,目前也只是通过一些资料来了解它的相关信息。所有German Physiks的音箱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设计生产,也就是所谓的DDD单元。DDD是Dick Dipole Driver的缩写,这是设计者Peter Dick多年思考设计完成的成果,与唱片的DDD全数字化制造流程没有丝毫联系。最初Peter Dick拿着DDD单元的设计图去找了许多公司都被回绝,认为这个主意太疯狂;而当一家专门负责音箱制造的Manhattan Acustik公司总裁Holger Mueller看了这个设计后却大为欣赏,于是出资成立German Physiks公司开始生产这种单元。DDD单元的特殊之处在于使用了Bending wave的方式设计,那个看上去象是号角的部分,其实整个就是铱合金振膜,靠着这个振膜的上下运动而产生声音。而跟我们一般人想象中的相反,这个“号角”振膜最窄的地方负责再生低频,最宽的地方负责再生高频。上面的那个看来像帽子的东西,其实就是磁铁跟音圈的所在。

DDD单元有什么优点呢?最主要的一点是它的频宽极宽,可以再生从70Hz~19kHz的宽广频率,差不多和LS3/5a音箱一样了;要求更高的时候只需要再加上一个超低音,就可以做全音域的发音了。超低音的分频点越低,就越能保证上面中低频部分的再生纯净度。其次,原理上来说DDD单元的烧机率几乎是零,一方面在于它的承受功率非常高,另一方面当功放输出中出现直流时,马上可以看到振膜会缓慢地大幅度上下移动,你就会知道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可以马上关掉功放以防万一。

此外,厂家还宣称他们其实对DDD单元的参数标示非常保守,事实上它是可以再生低至数Hz的超低频率的。所以你可以从German Physiks的产品线中看到,他们的Unicorn音箱就是运用DDD单元做全音域的发声!Unicorn音箱的箱体也与其它German Physiks音箱不同,因为整个箱体的共振都参与了发声,所以箱体必须使用较薄且会共振的材料来制造,而其它的German Physiks音箱则都使用的是刚性极高的箱体材料。

说到箱体,顺便说说他们的Borderline音箱,拥有一个特殊的碳纤维箱体款。German Physiks表示,其它有很多厂商号称碳纤维箱体的产品,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由碳纤维材料制造,通常底下是一般的塑料,表面贴了一层碳纤维纹路的贴纸,外观看起来一模一样,但是成本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而同样的Borderline音箱的碳纤维款是实实在在的,声音听起来表现要好上一大截。

最新的German Physiks产品是5.1声道的音箱组合MovieMaxx与The Subwoofer,五个声道当然都使了DDD单元,不过在靠墙处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号角,因此可以放心的靠墙壁摆放,声音还是非常好。另外,German Physiks还生产非常受欢迎的电源线与电源滤波器,厂家称这些产品都不是为了要赚钱而做的,只是因为DDD单元太敏感,很多经销商和用家为电源产生的噪声问题而苦恼,所以他们只好制作这些处理器来供应给经销商和用家,效果非常好。
分享 转发
TOP
2#

L版真是座活的音响资料库,佩服!这个牌子的低档型号有幸听过几次,声音宽松自然,印象非常不错。
TOP
3#

绕射是指声波沿着物体表面弯曲然后再次向开阔的空间辐射出去。正是由于有绕射,人们才会听到墙后面的声音,甚至通过障碍物上开的小孔而听能到后边的声音。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或开有孔的障碍物时的再次传播情况将取决于障碍物或障碍物上的开孔同声波波长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当频率低的声波在传播中遇到大型墙壁这样的障碍物时,便会绕过墙壁而继续向前传播,但是频率高的声波却无法进行绕射。如果与人射的声波相比,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便似乎障碍物已不复存在。声波将会绕过障碍物而仍旧向前传播。不过,对频率高些的声波,同样尺寸的障碍物倒真会成为一种障碍物了。

很容易通过站在音箱的后面来证实有绕射的存在。因为这时将会听到一些低音而听不到高音。原因便是频率低的声波可以绕过音箱而高频的声波却是不能够绕射的。跟低频的波长相比,音箱的箱体尺寸已比较小,但是跟高频的波长相比,音箱便显得有些过大了。

声音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只是在反射面或障碍物以及开孔的尺寸比声波波长要大得多时才会如此。当开孔尺寸远小于声波波长时,声波便不会通过开孔处而仍旧沿直线传播,这时声波将会绕到障板的背面并改变原先的传播方向。这时可将开孔处视为一个新的声源,而所产生的新的球面波将向四面八方均匀地传播,并不会在障板后边留下暗区。另外,当开孔尺寸和障板远大于波长时,平面波将通过开孔处而在稍有些发散的情况下继续以平面波的方式传播,但将会在障板后边留下一个比较大的暗区,并且还有些声波会反射回声源。

绕射将会使音箱的重放性能受到影响。当发声单元所发出的声音到达音箱的边角时,声波便会再次辐射,形成一个新的声源。因此,便会使声音好像是从发音单元以及边角处的几个地方同时发出来似的。由于从音箱的边角处所再次辐射出的声波多少还有些延迟,所以当两个声波相加后,便会因相互的干扰作用而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于是在音箱的频率响应曲线上便会产生些峰值和谷值。如果给音箱加装倒成圆角的障板,同时又在高音单元的四周包以吸声材料,便可以将绕射减少一些。


所谓绕射,是指声波产生之后,除了往前辐射声波之外,还会沿着发声体(例如音箱)的边缘而弯曲,并且从物体的边缘再度产生辐射声波。通俗的比喻,就好象声波会避开物体“绕道”而行一样。不过声波的绕射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声波的波长要大于被绕射的物体,才会产生绕射现象。做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说明:站在一只较大的落地箱背后聆听,会发现低音听得很清楚,其次是中音,高音的量感最弱。这正是由于低音的波长大过音箱,所以很容易就“绕”到后面来,而中音的波长有的能够绕到背面,有的不够长,所以听起来比低音弱。而高音的波长大都比音箱尺寸短,基本上就无法绕到背面,此时我们所听到的微弱高音是从空间墙面反射过来的。

绕射对于音箱的影响,在于绕射相当于一个“二次发声”的音源,而这第二次的不必要发声延迟于喇叭单元的最初发声时间,因此二组声波在某些频率会因相位差而产生相互增强或衰减的问题,让音像变得更模糊,定位不清楚。为此,有的音箱把边缘做成弧形,以减少绕射现象;有的则在单体周围加上吸音材料;有的则摒除面板网罩,因为面板网罩本身也会产生声波绕射。不过无论如何,喇叭箱体的绕射是永远存在的。
TOP
4#


转换速率对功放有何影响?

功放有一个指标是转换速率,似乎是越快越好。能说说转换速率对功放的影响吗?


您的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是从理论上来说,转换速率对于功放的影响为何;其次是转换速率对声音有什么影响。

所谓转换速率,通俗地说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功放输出端对输入信号的响应有多快。这个响应快慢是可以具体度量的,方法如下:在功放输入端输入上升时间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方波信号,经过内部一级级的放大之后,在lμS的时间里测量功放输出电压上升的量,单位通常以V/μS表示,该数据就是功放的转换速率。对输入信号响应越快的机器,显然转换速率指标也越高。理论上讲,理想放大器的转换速率应该是无限大,才能跟得上瞬变极快的输入讯号,否则,在重现变化速度极快的音乐讯号时,会导致扭曲、变形,甚至丢失细微的音乐讯息。转换速率的高低除了受电路架构设计的影响之外,还跟电子元件的反应速度有关。使用高速晶体管、高频电容器、快速二极管都有助于转换速率的提升。当然越简单、零件用得越少的电路,通常获得高转换速率的机会也就越大。早期电路设计师在设计音响电路的时候,非常重视转换速率指标,认为提升转换速率,有助于减小TIM失真(瞬态互调失真)。TIM失真在当时,就象现在的Jitter(时基误差)一样,是设计者的一块心病,总要千方百计除之而后快。

不过理论归理论,实际听感上又是另一回事。多年过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TIM失真和转换速率的问题了,只剩下美国Spectral等品牌还在标榜自己的高转换速率。转换速率快的功放就和Spectral的功放一样,声音干净快速、细节特多,绝不拖泥带水。可是音响这东西是很主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干净快速的感觉,那些略带音染、速度不急不徐的机器也很有市场嘛。胆机的转换速率够慢吧,慢得连厂家都不好意思把数据写出来。把方波讯号输入到胆机,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型,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原本方方正正的方波变成了上升沿又圆又斜甚至扭曲变形的“圆弧三角波”。即便如此,可大家却说胆机的声音充满了温暖柔和的感觉,从来不嫌胆机速度太慢,这就是理论与听觉喜好相冲突的地方。

没有正面回答您的问题,但看了上面这些话,相信您已经有了答案。
TOP
5#


空芯电感与铁芯电感的差异在哪里?

音箱用的分频器,有空芯电感与铁芯电感两种,请问其中的差异在哪里?何者为佳?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感。电感元件是以绝缘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对交流电呈现一定的阻抗作用,频率越高,阻抗就越大,如果通过的是直流电,则阻抗为零,此时电感仅相当于一段绕圈的导线。有一个公式可以计算阻抗:Z=2πfL,其中Z为电感的交流阻抗,单位是欧姆(Ω),f为交流电的频率,L是电感元件的电感量,单位为亨利(H)。电感线圈的主要参数就是它的电感量,电感量和线圈的结构有关,线圈的圈数、直径还有长度,都会影响到电感量的大小。此外,线圈中心有无导磁介质也对电感量有很大影响,铁芯电感的电感量比空芯电感要大得多。这里的铁芯是个广义的概念,可以是硅钢片、坡莫合金等金属介质,也可以是铁氧体这类非金属介质,它们均为良好的导磁材料。

分频器使用的电感,电感量一般从零点几毫亨(mH,1mH=1/1000H)到十几毫亨,用空芯电感和铁芯电感均可。空芯电感最大的优点是线性好,即电感量很稳定,频率-阻抗曲线呈线性变化,是Hi-Fi音箱分频器的首选。空芯电感用于分频器的中、高频通道很适合,因为电感量不大,能做到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还节约漆包线,成本较低;低频通道的电感量大,尤其分频频率取得较低时更是如此。如果用空芯线圈,就需要绕比较多的圈数,耗用更多漆包铜线,不仅使体积重量增加、成本提高以外,更主要是增加了线圈的导线总长度,于是直流电阻增加。这个直流电阻除了要损耗音箱的输入功率,而且还会降低放大器-音箱系统的阻尼系数,对低频控制有不利影响。要尽量减小电感线圈的直流电阻,势必使用粗线来绕制,这样一来,电感的体积、重量变得更大,成本也更高。如果低频通道使用铁芯电感,就能大大减少线圈圈数,体积、重量、成本等问题迎刃而解,还易于将线圈的直流电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大小以内。不过,铁芯电感也有缺点,它的线性不及空芯电感,有可能造成信号失真。由于这一原因,有些发烧友对铁芯电感不屑一顾,甚至只要看见用了铁芯电感,就断定声音不会好。显然,这种看法太武断,有失客观。铁芯电感虽然存在一定的非线性,但只要设计合理,对信号的影响便可忽略不计,发烧友奉为经典的LS3/5A音箱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LS3/5A采用铁芯电感)。所以,用空芯电感好还是铁芯电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答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