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那是我第一次听 Spendor Classic 100 音箱;也是我第一次听 Norma Audio 的放大器。那天是我第一次去统领音响试听;也是我第一次与这么多音响界的前辈一起试听,不是交谊休闲,我是来工作的,甚至,其中还有国外原厂的老板。这次试听,也是我第一次在经销商遇到原厂老板亲自调整音箱后再让我试听的。太多新鲜的经验,都在那一天下午发生。
我与张老师有约,要跟 Norma Audio 的老板 Enrico Rossi 见面。那天下午,也是编辑部安排我去试听 Spendor Classic 100 的时间。访谈的地点就约在附近的咖啡厅,那间咖啡听从外面看,怎么都不觉得会有好咖啡,结果,一试,还不错。一个忙碌的下午,就该这样以一杯好喝的咖啡开始。
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同时也在等待骆老板准备好。骆老板可不是偷懒,搞到别人要来听了才准备器材。是因为那天张老师特别指示,希望这次让 Spendor Classic 100 这对音箱,能搭配一台刚引进的放大器,他对音箱有信心,一定唱得好,也对这放大器有信心,一定推得好。这放大器,就是 Norma Audio 的旗舰综放IPA-140。
打从1989年Spendor推出S100之后,接着在94年推出SP100的改款,继之以SP100R2,而,Classic 100则是2017年才推出的版本,为3单元3音路、低音反射式设计。
人定胜天,认真摆位克服空间不利条件
长怎样呢?首先,这里很小,大概只有4坪大,坐在其中,我顿时觉得,我有我家客厅可以听音响,真是幸福。再者,这里不规则,不是一个标准的矩形空间,而是一个将近正方形的梯型空间。正方形就够要人命的了,何况左右还不对称,连壁材也不对称,这要怎么玩呢?骆老板凭他多年的经验调音,我在试听了几曲后,窃声跟骆老板表达佩服之意,因为我觉得这里的驻波没有我想象中的严重,而且不会吵。
外貌30年来几乎不变,内在已然悉数革新
我知道您在想什么。我没忘记这篇主角是谁。这次试听的是 Spendor Classic 100 书架音箱,与其说是书架,称之为「需要脚架」(stand mount)的音箱更为适合。单是高度就有70公分,仅需垫高 30公分左右,就达到落地音箱的高度。3单元3音、低音反射式设计,而且,诚如其名,真是一派经典。事实上,它就是经典。打从 1989 年 Spendor推出 S100 之后,接着在 94年推出 SP100 的改款,继之以SP100R2,而Classic 100则是2017年才推出的版本。
单看照片,实在看不出 Spendor Classic 100 的魅力。实地见到音箱,才深感这间老字号工厂,果然不愧是音箱专家。即便看起来仍是 40年前产品的样貌,但骨子里,全不一样了。这个 Classic 100 是17年才推出的新改款,单元材料都不同。Classic 系列的改款是从 2015年推出旗舰音箱 SP200 开始,事隔两年才正式将整个系列的新款音箱一一补齐。
采用全新单元,提升整体表现
Classic 100 的单元排列顺序,由上而下是中音、高音、低音。我们还是从高音开始讲起。高音单元采用一颗 22mm的高音,材质则是一种人造的塑料纤维,质量更轻,有助于高频延伸。高音上方是一只 180mm的聚合物振膜中音,这个被称为 EP77的聚合物振膜,是原厂最新开发出来的振膜,同样可见于 D系列音箱。聚合物振膜向以质量轻、内阻高著称,因此反应速度快,声音清晰而有透明感,并且极少带有材质本身的音染。中音单元的中央,还有一个子弹型的相位锥,有助于打散锥盆底部的声波谐振,以利声音清晰还原。至于下方的低音单元,则是一只 300mm的大口径低音,振膜采用复合 Kevlar 纤维制成。材料本身硬度够高,不易发生形变,同样具备低失真的特性。
箱体外观虽然维持 40年前录音室鉴听音箱的古朴样貌,但箱体材料则不一样了。 Classic 100 使用 MDF 板,并且各部位的板材厚度不一,针对各面的振动控制而做设定。内部则尽可能减少吸音材使用,好使声音更透明自然。面网采用磁吸设计,可轻松移除面网以听见更优质的表现。低音反射孔位于音箱正面,开口的扩张弧度设计,有助于导出气流。背后的音箱端子都是镀金品,一共预备了三组,让您最多可玩 tri-wire、tri-amp。不想麻烦也没关系,用跳线连起来,一样很好听。这次试听就是这样。
这一只180mm的中音在三颗单元中安排在最上方,采用一种被称为EP77的聚合物振膜,是原厂最新开发出来的振膜,同样可见于D系列音箱。单元中央有一个子弹型的相位锥,有助于打散锥盆底部的声波谐振,以利声音清晰还原。
高音单元采用一颗22mm的高音,材质则是一种人造的塑料纤维,质量更轻,有助于高频延伸。
位于下方的低音单元,则是一只300mm的大口径低音,振膜采用复合Kevlar纤维制成,具备低失真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低音单元使用了内凹式悬边。
准备好试听了吗?我是准备好了,但还有人有意见。
这次负责推 Classic 100 的是 Norma IPA-140 合并放大器,Norma 老板 Rossi 在此,当然要调到最佳状态才行。这里虽然不是他的地盘,不若骆先生那样熟悉此地的声学条件,Rossi 仍提出请求—他要调整音箱。他从背包里翻出一张烧录光盘,CD盒上夹了一张曲目单,里头都是挑选过的乐段,是他拿来测试音响的法宝。他请代理商协助,听他指挥。内倾、拉开、朝外一点、往内靠一点…,他一边听,一边指挥。只见他闭上眼睛,双唇轻阖,神情专注凝重,彷彿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这期间,他都听了什么?我没过问他试听的每一轨出处,但有印象的,也是他反覆聆听的,则有吉他、人声和鼓。我大概猜到得他想听得什么,他要抓出高频的甜润与光泽、中频的解析与厚度,再加上低频的层次和重量。此外,他注意到统领试听室狭窄的空间,摆满了器材,若让右声道朝前发声,其实会直接打到右侧摆满器材的器材柜。况且,右侧离墙近,左侧较远。最终他采用较大角度的 toe-in,让 Classic 100 直接正对聆听位置。这种摆法是在小空间里,为避免侧墙过多反射音的标准作法。
Rossi 示意已经调好了,要我坐过去。他欠身往沙发边靠去,我在CD匣里挑了一张 CD。我有意测试 Rossi 的调整功力。他在1987到1991年期间,也待过意大利的音响杂志,当时他负责在实验室里针对送评器材做仪测并分析电路,是媒体前辈,后来又当音响公司老板,是业界前辈。我想知道他在短短 10分钟内怎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调好音箱。我也用类似的音乐来验证最快。
黄金交叉点上的魅力人声
这第一张CD是法国女高音Patricia Petibon演唱西班牙歌曲的专辑「Melancolia」。录音当中有女高音的演唱,有一个古乐编制的室内乐团,并且配有吉他以及一些民俗乐器。音乐一放,Petibon的声音凝聚,定位在中央偏做一点的位置,而且音像立体。她歌唱当中不时改换音调,抑扬顿挫。这样唱,不容易,这样的录音,要表现,也不容易。Classic 100 这时把 Petibon 这些变化多端的唱腔表现得可精彩。有形体,却不浓重,Petibon是轻女高音,能唱点花腔。这些歌曲需要的,正是 Petibon 的那种轻盈灵巧的声腔,若浓重了,声音就没有那种活泼性了。Classic 100 此时表现出的人声实在有魅力。
我也注意到乐团的部分,虽然乐团规模不大,但弦乐依旧迷人,特别是当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顿下去时,Classic 100 的丰沛低音让我着实惊讶,怎地这么丰厚,怎地这样有重量。下盘既稳,音乐走起来也就更稳,Petibon一唱,浮凸立体宛若雕像般活生的形象,搭配起乐团的跌宕起伏,那正是音乐动人之处。而且,以上的听感都是在我身体往前靠,象是 Rossi 调音时的坐姿那样听到的,若我偷个懒,往椅背靠下,声音就没那样活生立体,声音的光彩也要登时锐减。这调音,不是皇帝位,根本是黄金交叉点。
完了吗?还没。这张专辑还特别找了吉他演奏家 Daniel Manzanas 助阵。我在许多系统,也在不同的地方听过这张专辑,我非常清楚这吉他可以有怎样鲜活而圆润的质地表现。在这里,我并不认为是最好的经验,因为受限于空间,加上较多的 toe-in 角度,发声体的分离度没办法拉开,弱在层次,却胜在那琴音的真实感。这里的吉他只是伴奏,只是点缀,可是,我听到吉他拨奏铮铮鏦鏦,质地是致密的,颗粒是圆滑的,色彩是清润的,光泽是暖和的,在一片弦乐声中穿透将来。
我放的吉他,不同于 Rossi,这是古典,他是钢弦;我放的人声,也不同于 Rossi,这是声乐女声,他是民谣男唱;我放的低音,依旧不同于 Rossi,这是低音提琴,他是震声大鼓。然而,他的满足,我一下子都了然于胸了。
Classic 100虽然外观古朴,但是设计却是新颖的。箱体是MDF制作,做工细致,木工水平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