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可说是百家争鸣、又挤又吵,每个人都在比大声。节奏强烈、旋律单调的罐头音乐又充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你的耳朵是否就象是每天吃糖的嘴巴一样,开始觉得腻了呢?人总是会声嘶力竭,最后耳朵渴望的是不一样的声音。
今天我们来说说在每个人极力大声表现自我的当下,还有个有趣的音乐家在做着相反的事呢。那人就是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John Cage。
从喜爱噪音的蘑菇专家,到享受宁静的禅宗思想家
听过John Cage的人,大概对他的作品〈4分33秒〉(4'33")特别有印象。「那不就是演奏家坐在钢琴前面看着时钟,还有4分33秒我就要下班了所以我什么都不想弹的东西吗?」那你误会可大了。先来大概说一下John Cage的故事。
早期John Cage和一般作曲家一样,都找过古典乐老师学习作曲。但是他找来的是著名的无调性以及十二音列作曲家Arnold Schönberg。一开始就找这么激进的作曲家来当作老师,偏偏年轻的John Cage又遇到自我认知冲突的阶段,想当然能得到的帮助并不大。
但是很特别的是,一般人认为的生活噪音,对John Cage来说却美妙得有如天籁,因为这些声音是随机、未被刻意安排、稍纵即逝的,重点是「不需要刻意被解释」,他爱死了生活周遭浑然天成、随手可得的「音乐」了。举例来说,他在1951年所创作的〈想象的风景第四号〉(Imaginary Landscape No.4),这是一首使用「机遇手法」作曲的作品,由12台收音机照着设计好的游戏规则,来播放声音。有些电台没有节目,有些频道收讯不好,有些频道正在说话,而有些电台正在播放音乐或广告。这部作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挑选什么频道,永远都有不一样的演出结果。这就符合John Cage理想的生活音乐——随机、未被刻意安排、稍纵即逝。
大彻大悟后,他开始对周遭声音进行断舍离
到了1940年代二战结束,John Cage碰巧在哥伦比亚大学听到了世界知名的佛学以及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讲课,开始内观自我,于是他变得不再想要让世界认同他。应该是说,「不是由他来主张他的音乐是什么,而是让别人觉得他的音乐是什么。他不再用音乐告诉大家他在想什么,而是用音乐来问大家听到了什么。」
很像绕口令对吧?
总之这段期间他也在有无和虚实之间做了许多探讨。再加上他接触了新锐画家Robert Rauschenberg的〈纯白绘画〉(White Paintings)之后,John Cage于1948年构思的〈4分33秒〉终于在1952年完成并且在胡士托演出。钢琴家David Tudor把时钟放在钢琴上之后坐下,就这样什么也没弹,现场观众鼓譟了起来。4分33秒就这样过去了,现场只有风声、雨声、观众的躁动声。
https://v.qq.com/x/page/m0153tucm1t.html
你要说什么都没演奏的作品能算是作品吗?或许他要你听的是:「在这个作品以外,你听到了些什么?」太多的音乐作品让你听到太多的音符、旋律和节奏,结果你没听到的东西更多。反而是什么声音都没有的作品,你听到的可能性则是无限。
可想而知,在首演的当下观众差点要暴动。如果你今天花钱花时间来听一个「什么都不弹」的作品,尤其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状态之下,大概会吵着跟主办单位要退钱吧!不过看看Youtube上许多5、60多年以后的音乐会盛况影片,随着时间演进,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或许也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吵闹,需要寂静的人也越来越多的关系吧。
甚至还有所谓「4分33秒App」(目前仅有ios版本),你可以把自己演奏的「4分33秒」录制上传分享给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喔!每个人宁静的「4分33秒」,是属于每个人的专属作品,有兴趣快点下载来玩玩吧!
才没有所谓真正的宁静
那么,〈4分33秒〉真的创造了宁静吗?或许也不。John Cage说:「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宁静。」在John Cage还对〈4分33秒〉是否要发表感到犹豫的时刻,碰巧他听说了哈佛大学有一间「很厉害」的隔音室,号称可以把外面声音完全隔离,享受完全的宁静。John Cage进去之后,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完全无声,他开始听到自己的心跳、脉搏声,甚至还有许多无法解释的高低音鸣。
隔音室工程师解释,这些声音是你的血液流动、神经元放电等造成的。John Cage感到有如当头棒喝!原来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真正的宁静,而真正的宁静其实就是:你的心打开了,使得所有宇宙自然的声响流进你的耳朵里。零等于无限,现今流行的「断舍离改造之术」,也是基于这个理念,利用「减法」来得到「乘法」效益。
「我所说的零并不是一个数学符号而已。他是无穷——是一个存放了所有可能的善或价值的仓库或子宫。」日本佛学学者铃木大拙如是说。
文章转载自: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25078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