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de Paravicini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年轻的音响迷而言,可能是陌生的。EAR这个品牌,对于台湾的音响迷而言更好像是隐没多年最近才出土的骨董。可是,这个名字、这个品牌在国外一直在真空管音响迷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EAR是真正的实力派产品,假若您追求的是音乐之美,错过它是您的遗憾。
一开始,我要先说,我欠Tim de Paravicini一个公道。去年我听了EAR(EAR Yoshino,以下简称EAR)的912前级与509后级,今年我听了他家的861后级。这二次的经验,让我赫然发现,我以前对EAR产品的认识实在太少了,所以也没有认真去宣扬他家产品的好处。或许,这也是EAR产品在台湾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现在,藉着这篇861的评论,我应该要还Tim de Paravicini一个公道。
真空管机专家
有关Tim de Paravicini的出身与经历,我已经在912+509那篇评论中写得很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他从设计专业音响器材起家,后来才跨入家用音响,他所改造的盘式录音座、麦克风、刻片扩大机与其他设备被许多著名乐团或录音师、录音室使用,包括Pink Floyd、Lenny Kravitz(美国著名歌手、唱片制作人);Altarus唱片、Water Lily唱片、Island唱片;著名录音师Robert Ludwig、Joe Gastwirt与James Guthrie。而伦敦著名的The Exchange Master Studios甚至有二套从头到尾(包括盘带机、等化器、刻片扩大机等)由EAR设计制作的设备。美国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s也用了他家的黑胶刻片系统与盘带重播设备。
但让人好奇的是,Tim de Paravicini一直坚守真空管这个领域,这跟目前专业音响器材几乎没人使用真空管背道而驰。专业领域没人使用真空管当然可以理解,因为真空管器材热度高、体积大,失真数据高,噪声无法达到目前专业领域的需求。然而,Tim de Paravicini浸淫音响那么多年,他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何他还是坚持他的理念?这其中我认为只有一个理由支撑他的想法,那就是「纯论声音的表现」。这纯论声音的表现当然不是只注重音质、音色,而是全方位的,包括瞬时反应、动态对比、对低频的控制力等等。也就是说,当您在听音乐时,整体真实听感给您的感受是好是坏?是真是假?这才是Tim de Paravicini所关注的。
总谐波失真的迷思
的确,如果您看861的放大机规格,总谐波失真达到3%(满功率输出),这样的规格能拿得出来吗?人家随便一部AV环绕扩大机的总谐波失真,都在0.0X%以下,甚至0.00X%,更强的则能达到0.000X%。总谐波失真3%,不是要跟喇叭的失真看齐了吗?这样的规格,EAR好意思公布出来?的确,如果您看861每声道输出只有区区32瓦,加上真空管放大机的输出阻抗那么高,其阻尼因子恐怕也只有10以下。这么低的阻尼因子跟动辄数百甚至上千的晶体机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不是说阻尼因子越高,对喇叭的控制力越好吗?低频的表现能力也越好吗?
Tim de Paravicini不是不明白阻尼因子的数学计算公式,他为何还要坚持设计真空管放大机呢?理论归理论,实际归实际,在861身上,总谐波失真那么高,阻尼因子那么低,这些理论上的弱点却丝毫不影响861在实际上的声音表现。理论不会错,总谐波失真要尽量做到低,乐器音色才会正确不渲染;阻尼因子要高,对低频的控制力才会好。问题是,人耳并不那么讨厌总谐波失真,人耳对低频段的敏感度与判断力也不若中频段与高频段,所以861这二处理论上的弱点并没有影响音乐再生的真与美。我的意思是,861的声音听起来既真又美又活生,而且宽松,到底为何能够既真又美?为何能够宽松?这就是Tim de Paravicini的过人之处。
外观四平八稳
以外观来说,861算是漂亮的,正面一块镀铬面板,上面写了各种字,好像怕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牌?哪里做的?谁设计的?老实说这样的面板美术设计还真不多见。顶板的设计则是四平八稳,前面正中央是电源变压器,输出变压器则安置在后方左右二边(一个重5公斤)。而左右各二支功率管EL309(或EL519,五极管)则以圆形网罩套着,整体设计显得很平衡。顶板上除了这些,中央还空了一大块面积,这块面积以一块铁板覆盖,卸下螺丝可以看到线路板的底部,以供维修之用。
在顶板的后方, 有一排印刷,上面写着背板的相对应端子,包括左右Level调整,0、4、8、16欧姆端子,平衡与非平衡端子切换,以及Stereo/Mono切换。如果当Mono使用,每声道变成64瓦。打开底板,可以看到8个较大的EUR Cap(250V)电源滤波电容,以及许多小的滤波电容。二支ECC83与六支PCC88(6DJ8)二排并列,每根小管子上都印着商标,此外就是三个变压器的底部,左右二块功率管所使用的电路板。另外,还可以看到左右各一个扼流圈(Choke)。
独家ETM
861属于平衡架构(从输入到输出),直接交连、推挽纯A类工作,采用局部负回授,没有整体负回授,自动偏压调整(用家不必手调)。比较特殊的是EAR所谓的Enhanced Triode Mode(ETM)线路,这种线路宣称可以获得如三极管般的运作好处,但又比直热式三极管更线性,又可以延长功率管的寿命。
所谓ETM与一般五极管接成三极管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作法是把五极管的第二栅极与阳极(屏极)连接,然而这样的接法不但失去了五极管的功率输出效率,也没有获得三极管的线性。Tim de Paravicini的做法是把第一栅极跟阴极接在一起,让第一栅极成为阴极的一部份,而讯号输入点则从原本的第一栅极改为第二栅极,此时第三栅极是没有动作的,可以让其接地,或不接(Floating)。如此一来,原本的五极管动作方式会更像三极管,而又比大部分真正的直热式三极管还线性。
事实上第一部使用ETM线路的是859综合扩大机,在1996年推出。这部综合扩大机的顶部三个变压器的安排方式跟861一样,不过功率管每声道只有一支EL519,也是用圆形网罩罩住。由于是综合扩大机,所以859的面板上有二个圆形旋钮。如果把面板上的旋钮去掉,顶上的功率管每声道改为二支,那外观就完全跟861一样了。其实861就是脱胎自859,不同的是,859的喇叭输出端子只有8欧姆,而861的喇叭输出端子有4、8、16欧姆三种。其他内部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CD唱盘出奇的好
聆听861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因为861每声道功率输出只有32瓦,所以搭配的喇叭只有二对高灵敏度的喇叭能挑,一对是AER Momentum,另一对就是DynamiKKs! Monitor 10.15。将这二对喇叭接上,试过几回之后,我毫无悬念的选择了遵古法制造的DynamiKKs!,这种号角压缩式高音、10吋中音、15吋低音的设计真的很适合真空管机,搭配起来中频段与低频段特别有味道,而高频段也不会尖锐生硬,所以很快就决定了搭配的喇叭。
而在前级上,EAR的Acute Classic CD唱盘来搭配,这部CD唱盘的模拟输出级也是采用真空管,而且有多组输入端,带有前级音量控制,等于是连数位讯源、前级都采用EAR的制品了。这部CD唱盘的外观老实说一点都不起眼,本来我还很怀疑它的水平够不够?没想到音乐一唱出来,我就知道原先太轻视它了,因为这整套音响系统唱出来的声音充满温暖的木头味,弦乐器、钢琴听起来很真,很美,尤其中频段的宽松饱满甚至不输给我自己的数位讯源。老实说,这部CD唱盘跟861后级的搭配真的太妙了,我建议用家如果买了他家后级,根本不必买前级,就用这样的搭配,把CD唱盘当前级使用,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就非常迷人了。
不过,我也要说,Acute Classic CD唱盘的面板设计不太合理,那一排操控钮就安排在抽屉下方,当抽屉退片出来时,就会把整排操控钮遮住,除非是用遥控器,否则用家会觉得操控不方便。EAR另外还有一部Acute 4,是结合DAC4与Acute Classic的功能,还加上可以播放SACD。这部CD唱盘的操控钮移到上方,如此一来当抽屉出来时,操控钮就不会被遮住。
大提琴宽松
该来说861的听感了。还是依照我的习惯,先用大提琴来听听看,如果大提琴难听,再来想办法;反之如果好听,那就不必多费手脚调整了。我还是用Audio Note那张Vincent Belanger的「Pure Cello」,因为只有一把大提琴发声,所以能够很专注听到内中的不同。我发现861的大提琴声音很宽松,且擦弦细节特别多,泛音特别丰富,而且嗯嗯鼻音比我的数位系统还稍微浓些,听起来很讨喜。老实说这样的大提琴表现在我的标准中是非常好的,很真实,很宽松,又带有独特的大提琴音色。一部外观看起来丝毫不起眼的CD唱盘竟然能够唱出这样的大提琴,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接着听Gary Karr那张「Audiophile Selections」。同样的,我也发现低音提琴特别宽松,拉到高把味时并不会变得尖锐生硬,而擦弦质感跟大提琴一样非常丰富。另外还发现钢琴的声音圆润甜美,也是带有宽松特质。连续听过大提琴与低音提琴,861都呈现出让人喜欢的宽松特质,以及丰富的泛音,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听起来一点都不笨,也不浑,反而是细节振颤很灵敏的,这样的低频表现是很优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