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杂谈之一
——从铜锣、音箱架、煲线机说起
文/镁声绕梁
题记
从铜锣、音箱架、煲线机说起(朝花夕拾修改稿)
.
发烧友在音响发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从理论上无法解释的玄妙现象,例如电源线的作用、BYBEE(“量子”粉末)的奥妙、煲线处理的效果等等,还有神棍、魔钟、魔戒等等。既然理论上解释不通,很多人就把这些方法和附件归为“音响玄学”的范畴。但这些方法和附件在敏感的高档音响系统上,其效果是确凿无疑的。在所谓的“玄学”背后,必定有它的科学道理。.
音响发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除了涉及电子学、电声学、振动控制、材料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了解音乐声学、环境声学、生理和心理声学等学科的内容。单是从某一学科的角度来看,很多调声的附件和方法似乎是荒谬的,但从另一个学科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
发烧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音箱架只要够重、够结实就行了,几百元的架子和几千元的架子,除了外观的区别,声音效果差不多的;线材买回来,能影响声音的相关参数——电阻、电容、电感是不会再变化的,用煲线机煲线是自欺欺人。
.
要纠正上面的这些观点,我们需要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本文所涉及的三样东西——铜锣、音箱架和煲线机,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蕴含着同样的科学道理,掌握了这个科学道理,就可以举一反三,对我们的调声大有裨益。
.
铜锣
.
铜锣要发出浑厚响亮的声音,必须经过反复的锻打。锻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内应力积累的过程。最后的工序是定音,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工序。由大师傅一锤子下去,锣的声音就确定了,这也是成语“一锤定音”的来历。
.
铜锣用久了,声音会变得暗哑,需要由大师傅重新定音。这里有一个典故,是方潮盛铜锣第五代传人方绍贤介绍的:“以前福建有个人背着一个大锣让我爷爷修音,我爷爷一锤锤下去就变好了,收他两个银元。他说这么贵,不要修了要锤回去。我爷爷就说好,太贵了就锤回去,就重新锤了一下,声音就变回去了。他再怎么恳求,我爷爷都不给他修了。”
.
为什么铜锣用久了声音会暗哑呢?这是因为经过几个寒暑温度的变化、和反复敲打振动,铜锣加工过程中积累的内应力逐步得到释放,声音也就越来越暗。用现代机械加工的术语来说,这叫“时效”。
.
如果想快速释放金属件的内应力,可以通过“退火”热处理工艺,把金属件加热到几百度的高温,并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按照降温曲线冷却,就可以很好地消除内应力了。但铜锣如果这样处理一下,就会变成废锣。
.
音箱架(器材架)
.
再来说说音箱架。由于木质音箱架接合部位太多,加上木材的刚度有限,难以给音箱的瞬态响应提供坚实的支撑,所以市面上的音箱架以焊接钢结构为主流。在焊接过程中,局部高温膨胀,冷却下来后架子内部会蓄积很强的内应力。外表看不出来,但轻轻一敲,就会像铜钟一样,发出清越悠扬的钟响。这个钟响的频率就是架子的谐振频率。
.
虽然通过铅粒、石英砂、高分子材料等填料填充能够调整和降低谐振,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架子在使用时,遇到音乐中的同样的频率或倍频,就会激发共振,加强或削弱喇叭对该频率的响应,造成失真。表现在听感上就是声音发冲、刮耳朵、不耐听。所以,合格的钢制音箱架,焊接好之后必须经过“退火”或“时效”处理。
.
“退火”工艺虽好,但加工周期长、能耗大、成本增加较多,从外观上也看不出来,所以多数千元左右的入门级钢架子均没有经过上述处理工艺。镁声之前使用的意大利某品牌架子,不仅经过了整体“退火”工艺处理,还采用了铅粒混合高分子静音填料按比例填充、静音涂料喷涂等一系列的专有技术处理,这样出来的声音自然流畅、扎实饱满,和入门级架子的效果简直是天壤之别。
.
有位同城烧友的钢制架子用了十几年,已经锈迹斑斑,他想换掉。问镁声国产架子中,哪一个好。我告诉他:哪一个都没有他正在用的好!因为他的架子经过了十几年的“时效”处理,内应力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后来他按照我的建议,重新做了铅粒+高分子填料填充、外表喷上静音涂料进行处理,最终对效果非常满意。
.
所以烧友买音箱架如果咨询我,我都是建议他们买二手的钢架子,然后自己做静音处理。近十年来,钢制音箱架的工艺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改进,而十年的时效,是花钱都买不到的。
.
煲线机
.
线材的加工过程中,也会蓄积内应力。导体拉丝,伴随着金相组织的压延和扭曲,内应力积累较多,必须经过退火处理才能开展下一步工艺。在绞制和包裹过程中,也会积累内应力。所以当线材商家声称自己用了单晶铜的时候,我们心里要明白,拉丝之后已经不存在单晶状态了,除非拉丝后再入炉进行再结晶工艺。
.
另外,线材导体内部,金相组织之间有着很多“界面”,哪怕是原始的单晶铜棒材,“界面”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数量少一些而已。“界面”也是阻滞电子运动,产生失真的重要原因。
.
加工好的线材,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内应力也会得以释放,“界面”会某种程度地融合。一些发烧友追捧的几十年前的“西电”品牌的线材,虽然这些线材当时并不是专为音频而设计的,但用在音响系统中后,会令声音有着独特的韵味,这就和几十年的“时效”处理密不可分。而日本顶级音响品牌KONDO,他们坚信30年老化的纯银是制作线材和变压器的最佳材料,所以他家的顶级产品都是采用在仓库里存放了30年以上的老银制作的,其声音也得到了发烧友的普遍认可。
.
煲线机可以提供比正常使用条件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电流,按照设定的程序循环高速扫频,对导体进行冲击,对界面进行“打磨”。能够使得内应力快速释放,并改善“界面”的传导性能。据测算,煲线机煲数小时,就相当于正常使用条件下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熟化效果。而大电流高频率的快速冲击,就像高压冲洗车清洁马路一样,对线材频宽的拓展效果,是正常使用条件下几年时间都达不到的。(但似乎也有个小小缺点,频宽扩展后,起伏感音乐味会降低。)
.
煲线机的发展也历经了几代产品,镁声都试用过。一开始是白噪声或扫频信号煲炼;之后是宽频信号煲炼;而镁声首创采用宽频古典音乐信号煲炼,弥补了前几代煲线机的一些弊端。(镁声公开这个技术秘诀,估计很快就会有商家推出采用音乐信号煲练的新一代煲线机)。如果大家看到,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镁声首次提出的观点就行了。
.
煲线机的技术门槛很低,镁声DIY了一台自己做线使用,不会开发这个产品,也放弃申请专利。有心人自己可以DIY。
.
严谨的器材生产厂家,对于器材使用的主要零件,例如三极管、电容、电子管等,都要进行老化并测试后才装机,这其实也是一个煲练的过程。新机买回家,即使主要原件经过老化处理,焊点和机内接线仍然需要煲练,要有至少100小时以上的使用时间才能发挥出器材的真正实力。
.
知道了上述道理,发烧友们在买器材、评器材的时候就会更有耐心,一套新系统组建起来,至少要听两个月,等着它的声音慢慢变好了,才能对系统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推而广之,新房间也需要煲,另外,耳朵也需要煲。呵呵,您懂的。
(注:本文所涉及的玩法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