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时无聊,AB胆机。欢迎大家分享DIY、摩机或音乐欣赏经历 [复制链接]

查看: 10150|回复: 27
1#

出差前夜,一时无聊AB了一下两台胆机。
随手也写写DIY及打磨这两台机子的二三事吧。





大胆是某厂厂机,原机声音我评价是“不能听”。不过当时看其变压器素质较好,买来打磨的,已动手折腾了几次。原机是全真12AX7+80年曙光6N8P+845C,第二高压整流曙光5Z4P。目前已优化过部分线路、结构及元件位置。最大进展是通过线路重新设计克服了845C的通病--屏极放电问题(因这个问题与该厂老总沟通了好几次,要到了早期的电路,搞定了不少问题)。














前级与推动亦换为全真ECC83+76年曙光6N8P,第二整流换为汤斯兰5Y3GT。而功率管845C本身就已经很优秀,亦得到了美国著名评测机构“Ed Sawyey实验室”的好评,没有必要更换。
动一次手音质提升一点,没办法。现在音色已能安心听音乐

小胆6N8P+6P3P,8年前自己选了电路让别人DIY的。晶体管整流。
回来后也有点问题,这几年也拆机改动了很多次。

最大的改动有两处:
1、6N8P由原来重力度的两级推改为侧重韵味的纯2(两级共阴放大),对音色影响巨大。
2、由于原机电源变压器只设置220V输入,而由于我小区正处于片区配电房旁边,市电稍高,目前约230V左右(之前是247V,经多次投诉后才降到230左右,之前发有关于6P3P红屏修复的专题帖)。该问题导致屏耗高。于是将第一高压的RCR两级滤波网络电阻由150欧改为330欧,令屏耗降低,声音更为柔顺。
其他的一些改动,阴极电容换为ELNA,耦合换为WE(西电)锡膜电容,几次线路整改啥的。基本从08年收货,到14年初才完全满意。













当初最大好处是输出牛的设计,E76*35铁芯,使用了音乐味更好Z11的0.35mm灰片。市面的胆机多为采用H片(重解析力度轻柔顺韵味)。
考虑了6P6P一起设计的,标准接法输出功率: 6P3P 6.5W(8Ω); 6P6P    4W(8Ω),不过目前音色已没必要上6P6P。
也做了标准接法与三极管接法的切换,但目前音色已没必要用三极管,前几天功率率灯丝打火拆机检查工作点时顺手拿掉了。

这次也是趁换管,一时无聊,AB下两台机器。









主要使用的几张碟子:
内田光子:莫扎特20、21钢协(85年满银首版)
Marco rizzi巴赫小无BWV1001-1003(阿马迪奥斯3D录音首版)
Accardo帕格尼尼第1、2小协




多次无聊AB,两者音色已接近。小胆泛音、细节更出色一些,更清澈。大胆力度音场强太多了,但音色清晰度仍比不上小胆。
想泛音、细节与清澈度比得上小胆就要动PCB了,这机最大问题是使用了PCB,TNND。。。
不再换胆前提下,目前大胆音色、音质已经比较接近小胆了。而控制力与音场则大胆强项。PCB即使保留,焊点质量提高的话清澈度立马能提升。我最耿耿于怀的就是这几块PCB了,一直想改搭棚。只是工程量太大,机内空间又不大,需要慢慢积累决心。

另外它的6N8P也是用的两级推,看看何时再改为纯2。音乐味道会提升明显。
以后再慢慢折腾它。







这张碟85年要3200日元,当时汇率相当于186元(未计税),也是挺贵的。
当年的满银圈首版。可惜前几年被邻居小孩当飞碟,21钢协跳碟了。
好在20钢协还基本正常。





折腾无止境。
音乐内涵为主,音响器材为辅。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3-24 17:23:59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3/23 22:45:51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2#

高手
CLK发烧信号线!
淘宝: http://shop35466467.taobao.com
TOP
3#
威傲音响

原帖由 clk 于 2016/3/23 17:24:00 发表
高手

高手远不敢当,论坛卧虎藏龙。我只算入门爱好者。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4#

支持,国产的胆机一般声音粗焖,摩机换管声音突飞猛进!
proAC D2
TOP
5#

原帖由 深圳仔 于 2016/3/23 20:40:00 发表
支持,国产的胆机一般声音粗焖,摩机换管声音突飞猛进!

国产件总体上与国外件有差距是事实,但国产并非没有好元件,缺少的只是设计与调教功夫而已。
进口胆我手头上有一些,也听过不少朋友们的,有时也相互借换的交流聆听。不过我不太热衷于用进口胆,将平常元件与器材调出好声音来,才有意思。简单的换胆、换主要元件没有技术含量的。另外进口胆这几年价格已经炒得很不健康了,不少的管子并不值它的价钱,没有必要神话进口管。

当然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后换换不同的胆管也是有乐趣的。但这只是我吃透了器材设计、调校完毕后的事情,玩器材的最后一步了。还要价格不太离谱才有兴趣换。
线路设计、后期调整才是大头,才是最能出功夫的。我也只是边学习、边领受它的好处。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6#

音响器材中,某个元件并不是好声的唯一,音响系统是一整套系统的工程。从入户供电到房间尺寸,再到室内声学处理;再到器材的调试、搭配,再到单个器材本身线路的设计与后期调校。我们整个工业基础比一些发达国家差是事实,毕竟从当时炸得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现在也才几十年。但国内并非没有好元件,也并不缺技术。

其实音响元件,尤其是电子管这个圈子的东西,60年代国内就已经很成熟了,不少元件并不比国外差。那个时候很多元件都是以军用级别生产调试的。对国产件有偏见者,一方面国内商家根据国内市场并没打算做多少顶尖的产品(有做,只是基本都出口国外去了),放到国内销售的,限于成本及市场环境,一般只做了个6、7成水平。但主要的原因,多数的人并未潜心吃透线路的设计与后期调教。而这两方面,尤其是调教,又取决于生活阅历的沉淀与音乐素养的积累。这也是我们整个大环境落后于国外的地方。

另一个帖子我对烧友的回复中讲到:深刻的欢悦,可以来自于浅尝好止、亦可以来自于潜心学习深厚积累。因此即使抛开音响器材、音响DIY也同样可以欣赏及领悟到音乐与生活之本真。但如果真要玩音响、听音乐,要取得一定成效,并最终润色于我们的家庭与生活,就远不止于一方听音室、几件器材那么显浅简单了。

--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我并不太发这些关于器材技术的帖子,更无意去说教的。只是被上述几位有水平烧友的话题引得一时兴起,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主观感受、局限良多,期待大家大多指正。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7#

技术控,赞一个!
TOP
8#

能DIY也是件快乐的事情
TOP
9#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墨迹的水平
TOP
10#

说的到位,引导我们做理性的音乐之旅
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古斯塔夫•马勒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