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经线之神话(一) [复制链接]

查看: 1693|回复: 2
1#
避震梁
- 雷明大师专栏精选
转录自 香港HiFi音响杂志 2005 1一般消除电场干扰的绕线方式,是把止负两股线互成90度直角交叉编织,这样做也有降低电容放电效应的功用。此项科技,在电学上殊非新颖,70年代的JVC线早已采用90度交叉场编织法。近年高档线更强调交叉场,所以线身直径愈作愈大也。
导线的方向性,则似乎80年代才被发现。在电学上,导线方向性的理论至今仍被质疑。但发烧友则深信其事。导线的方向性理论,有说是习惯使然,电子会在导体上「行」出一条路,当把它倒转用时,路面情况就变得粗糙,须重新「行」过。另一说是导线在制造过程中,不论被「推」出或「拉」出,其导体的分子(或晶体)排列形态已具先天的方向性,电势顺向运行则流畅,逆向运行则阻滞,在实际应用时两者都要留意。假如将一条先天具方向性的线倒转用,你就要花双倍时间把它纠正。幸好有人发明了煲线机器。
[
避震梁按:还有一种是接地指向性,适用于使用微波转输接地理论制作所的神经线,可使普通线材脱胎换骨”,其指向分别和反应较上文所述的更大,例如(按发明及公开发售时间排序)MIT Shotgun系列(1988)、笔者的Magic Link系列(1989)、早期的NBS(1993)]
纯度愈高之OFC铜分子,愈易氧化
曾经红极一时的长晶体(LC)和无(氧)酸铜(OFC ) 导线,一直以来也受到部份专家的非议。长晶体(或大晶体)的优点毋容置疑,同样长度的导线,晶体数量愈少代表晶体驳口愈少,传真度必愈高。但长晶体较易折断,意味着它的稳定性有问题。OFC 即是高纯度铜,纯度以几多个9 ,即几多N 为单位。我们日常所见的所谓千足黄金,即99.9%高纯度,即3N黄金。现时OFC 纯度已能治出9N , 是科技之极尖端。唯不可不知,纯度愈高之OFC 分子,愈易氧化。故此好多线王均宁取纯度较低之铜造线[避震梁按:应配合复杂的结构和屏蔽技术],但名称上不妨都叫OFC,只是N字数量少了几个。OFC名称尤如纯羊毛(Pure Wool ) ,准则浮动颇大也。虽知N非靓声保证,还须看绕线技术和防氧化工夫的级数。极品级OFC 甫出炉便用真空密封,制线时经特别处理,由头至尾不令暴露于空气中。
所谓「集肤效应」(Skin effect ) ,则似乎是导电原理之老生常谈了。电波沿导体行时,按频率之长短而分据导体不同深度。频率愈高,波幅愈短,便愈钻得浅。反之,波幅愈长的低音,便越是钻得深。物理上,沿表面走(集肤)的高音又比沿深层走的低音去得快,结果便出现瞬态,相位等杂乱失真。解决办法是用很幼的独立线芯绕成粗身(足够流量)的导线。低频在幼芯上运行,根本没有深度可潜,遂被迫与高频在同一表层运行,也在同一时间抵达。上文讲到制线的原料铜,在提炼完成以至被「推」或「拉」成线芯(Wire)之间的一段时间,必须慎密贮存,避免氧化,铜块在冶金工场新鲜热辣出炉,就马上要将它密封包装。高纯度OFC 铜,最好用真空处理。此外,线芯在形成后又必须立即加上防锈层,常用的方法是把铜线浸银浴或锡浴。不主张浸金属浴的专家,则认为银皮或锡皮的铜线芯可能增加相位移,他们把线芯浸在氮浴裹,然后尽速为它裹上铁弗龙(或其它质料)外衣。但,任何防锈处理都无法避免制线芯程序上原铜暴露于大气中的短暂时间。那怕是几秒钟也好,高纯度O FC日后也可能在导线外衣内部逐渐长出一层深绿色的氧化铜。虽然,氧化铜也是导体,有人坚持它不影响音色。不过事实上氧化铜的薄膜特性(Thin film)令它变成二极管般的半导体,它具有单方向的导电性能,但阻力大于原铜。所以,氧化了的导线方向性更强,顺方向用可能仍然几“靓声”,逆方向用就十分衰声。(雷明按:「方向」的抉择,要靠用者比试求证,看线皮上印字走向并不稳阵,线皮上印有箭咀者才信得过。)
(未完待续) 欢迎前往 避震梁 的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Magic Link c.jpg (, 下载次数:190)

Magic Link系列(1989)(2009/1/25 23:27:01 上传)

Magic Link c.jpg

分享 转发
TOP
2#

好文章!
因为爱乐,所以发烧
TOP
3#

回复 1# 避震梁 的帖子

我曾亲耳听过一资深高手,用一般的线材,通过特别的接法,得到很好的效果!
生命在于运动!音乐源于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