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写贴
1.完全忽视CD-DA和CD-ROM的异同.CD-DA的标准先制订.然后修改了文件格式,提高了容错,纠错机制,重新制订了CD-ROM标准,为什么?为什么不直接采用CD-DA标准存放数据文件?楼主能说清楚两个文件格式具体什么地方不同吗?
2.完全忽视音乐CD的实时性.数据文件,不论3分钟读完,5分钟读完,10分钟读完,只要最终数据正确,就是成功的读取.如果一张60分钟的音乐CD,要120分钟才能读完,你说放出来的是什么声音?或者10分钟就读完了,可以吗?
3."因为一张CD的实际数据量,并不是区区650M,而大约是这个数的3倍。CD光盘上的数据,采用的是里德-索罗门编码,这多出来的数据,就是用于纠错编码,以保证光盘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时,"
CD-DA用介质上588 bit物理空间存放实际192 bit的数据.其中包括C1, C2纠错和EFM编码.请记住许多电脑CD-ROM是不支持C2纠错的.所以EAC里面才需要用户测试.而EFM(8bit变成14bit调制)主要目地为了控制1的连续出现,为了有利与光头的读取.所以许多CD-ROM而言,只有C1容错一层机制.那么就192 bit的数据而言.32 bit的C1纠错.就算有些CD-ROM支持C2,那么就再多加32 bit纠错信息.
虽然说用每个588bit的物理容量存放192bit的实际数据,但里面用于容错的只有32bit的实际数据,支持C2的也就再多加32bit的数据.192bit,用32bit或者64bit容错,不知道你觉得是多还是少.但既然楼主知道这么多,建议去看看CD-ROM格式.192bit数据,大约有多少相应的容错数据.
光头读取光盘的信息,要检验错误,然后解码输出,那如果读取错误怎么办?当然是要再读一遍,而且光盘上面一圈的信息,也不是转一圈读完的,有时候转过头,不能定位,要再转一圈.并且光盘上面的数据本来就不是连续存放的.为了容错考虑,连续的数据是交叉存放的.所以如果光驱读取不好的好,就经常出现加速,减速,造成电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其他部件,包括时钟的精准性.当然就会对最终输出的质量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