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ONIX 功放( A120MK2) [复制链接]

查看: 4975|回复: 10
1#
ONIX 功放( A120MK2),有谁用过或对其有认识,麻烦介绍下!
据说A120是大电流设计(120W),不知其推力,音色如何?(用来推MISSION752)
分享 转发
TOP
2#

leslie兄:推752,现有翩美A20 MF3.2 麦拉仑60iRV ONIX A120 雅乐(马斯卡尼), 价钱都是10000左右, 就声音/推力综合而论,应 选购哪一部?
TOP
3#

(马斯卡尼), 只要8K
麦拉仑60iRV 推力不够。
MF3.2  可以考虑,但估计价格会高过10K。
翩美A20   可能功率偏小了。
我会在MF3.2  和(马斯卡尼),中选。
TOP
4#


Onix SA-120、SA-60综合功放
中价位音响的最佳拍档

江俊德

  

玩音响的人最忌讳闭门造车,通常以自己的系统作为唯一参考标淮的人,调出来的声音往往容易失于偏颇。虽然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四处游走与各地音响迷交流,寻找与比较器材在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搭配之下的结果,不过也应该随时保持著一颗对声音表现永远不满足的心,以及对音响特性表现永不止尽的追求。先把前提说在前面,要不断提升音响效果,并非仅借助于更换更好的器材而已,如此仅达到目标的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二则是对于整体器材的细部调整,以及环境的搭配改善,从三方面联合着手调整,才能让音响器材的实力完全发挥。以如此的心态把玩器材,才有实质的意义,否则只是一场换机的金钱游戏而已。

好声的秘决

笔者长年在杂志社测试不同形式的音响产品,所得到的经验既宝贵也简单。大多数的音响迷一生中很难得有机会可以大量的赏玩器材,这其中究竟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宝贵经验呢?就中价位器材的使用者,要获得好声的途径并不困难,笔者也认为无须掩瞒,愿意说出来与各位分享。

使用中价位器材的要点有三,其一是要先找到有潜力的产品,这里所指的“有潜力”是有营造好声音的潜力,因此不论器材的外观美丑以及电路设计,或者使用真空管或晶体管,只要声音的(品质)与(能量)上拥有水平以上的实力,就足以称之为有潜力的器材。其二是务必为器材做出适当的搭配,一辆跑车拥有十足的马力,您不可能仅为它选择阳春的轮胎,势必要找个抓地力良好、操控性佳的轮胎,如此才能让强大的马力透过轮胎的传输,提升汽车在速度上的性能。同理,一套音响器材要获得好听的声音,光买一部质量皆优的功放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了音质佳的CD唱机、能够传达美声的音箱,甚至是个性相匹配的线材,都与跑车的例子一样,无法发挥同等实力。最后一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就是对于整套器材的调整以及环境的配合,您一定见过在影片中的赛车比赛,技师们总是对着跑车不断进行细部的修正与调整,去除有害的因素,并且发挥长处,这就能够创造佳绩。许多朋友购买了音响器材,回家之后顶多是接线播放,只要声音正常无杂音,就开始放心欣赏音乐,完全忽略了对音响的细部调整,如果此时整套音响发出的声音不佳,只好怨天尤人,怪罪到器材上,直到换机了事。话题回到从头,如此心态导致的下场,仅是一场毫无止尽的花钱大赛罢了。

良好的搭配有超越的本事

市场上有一分饯一分货的道理,但使用平价器材是不是就与“美声”绝缘?非也。平价器材的表现虽有其天限,但在良好的调整之下,平价器材的理想组合,也能够获得相当程度的满足。而且,在平价的器材中仔细挑选,乐趣也不会输给玩高级器材!只要搭配得宜再加上调整得当,甚至有机会把贵它数倍的器材比下去,笔者测试器材多年的经验中,这样的经验不胜枚举,相同的例子套用在平价器材的用家身上,不必花很多钱也能够获得极高的享受,这是不是才叫做乐趣?

其实这一段引言就是针对Onix SA-120以及SA-60综合功放而来的,也许您会问,Onix综合功放过去并不出名,难道这次改头换面了吗?答案猜对了一半,但真正值得庆幸的是:假如您有机会为它搭配一套理想的喇叭,其发出的声音极有可能胜过总价超过SA-120或SA-60一倍的综合功放或者分离式前后级。有机会当您见到使用高级器材驱动,声音却不如SA-120或SA-60来得美妙时,一阵窃喜必定涌上心头。

Onix为传统英国风味注入新气息

来自英国的Onix公司,过去所推出的音响产品即带有浓厚的英国风味,在外观的设计上着重于稳重保守,不特别以夸张的线材博取消费者的目光与注意,而是以温厚美妙的声音表现,吸引著音乐爱好者。打开Onix器材的上盖,整齐排列有序的配线,以及谨慎小心的电路设计,您可以毫无疑问的把几个英国著名品牌联想在一起。Linn、Quad、Naim等,它们都是为创造美妙音乐作为主要设计考量的。

相较于Linn,近年来Linn朝向于高品味以及高价位的方向发展,形象虽然提升了,却也让许多中产阶级消费者望机兴叹,恨不得荷包有多一些的钞票。Quad则因应欧洲使用者的需求,大胆营造出前卫的设计,体型是一样的迷你,不过操作早已经年轻化。许多爱好Quad的资深音响迷都认为,新的Quad早己经没有过去老Quad那种传统的复古风味了。为了在市场上持续经营,Onix也大幅度的修正产品路线,最近几年积极推动Onix影音线材以及新一代的功放产品,如同您所见的SA-120与SA-60,在外观的设计上早已经是流行的银白色,而且三个大旋钮也是纯铝块精工车制而成,既能够因应时代口味的需求,也不失其传统的英国风味。更重要的是,在笔者试听搭配之后,发现这两款综合功放的声音与能量,都达到了令人激赏的程度。在此我愿意大力的推荐此价位器材的消费者,可以放心大胆将Onix综合功放列为第一考虑顺位,在适当的搭配与调整之后,它将会发出让您满意的声音,使您做梦也会发出微笑!

少见的双单声道设计

从外观看来SA-120与SA-60并没有特殊之处,不过当我把它们从包装箱中抬出的同时,就发觉其中有异了。SA-120的重量相当扎实沉重(重量14.l公斤),早已经超过一般的想象,机箱内到底压着什么宝?非得好好研究一下不可。打开机箱一看才恍然发现,原来SA-120的机箱内装置著两个体型不小的环型变压器,对于一般输出功率达120瓦的综合功放而言,了不起顶多使用一个体型稍大的环型变压器了事,也许是过去Onix给人太多英国君子绅士般风范的传统印象,因此这突如其来的两颗大火牛置于其中,反而给予人相当意外的惊喜。根据厂方提供的资料显示,Onix SA-120是一部(双单声道)的综合功放,何谓(双单声道)的设计呢?大家都知道最高级功放都是单声道设计的,每个声道使用独立的电源供应、独立的电路以及独立机箱,让两声道之间的声道分离度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达到彼此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不过单声道的设计必须使用两个独立的机箱,并且多整整一倍的成本,这对于中价位的综合功放而言,无疑是缘木求鱼一不可能的事。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厂商让内部两声道的电源、线路完全独立,不过将两个单声道模块摆入同一个机箱内,这就是所谓的双单声道了。这意味着,双单声道的设计,将可以在尽可能的情况之下,获得较低的成本并且

维恃较高的性能,这对于营造声音的质量,都有明显提升的助益。

笔者在台湾曾经使用过Onix SA-120、SA-60的姊妹产品,A-120采用黑色亮面压克力面板,并且搭配大型金色圆形旋钮,看起来像极了MBL的产品。两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询问之后才明了,原来SA-120以及SA-60就是直接对应A-120与A-60,不过特别因应国内的需求,在电路细部以及零件的选用上,特别经过修正与补强,换句话说,SA-120与SA-60是完全针对国内市场的使用需求,特别设计的产品。这比起其它厂牌同一机型卖全世界的做法大不相同,至少在电源的设定上,专为国内环境220V使用而设计的综合功放,一定拥有较佳的稳定性以及驱动能力,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小细节。

两岸试听都有良好印象  

笔者有幸分别在台湾以及广州两地使用不同版本的A-120以及SA-l20,结果都获得了很满意的效果。这次受邀评写SA-120,笔者特别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仔细测试,让器材在充分搭配以及Run in的情况下聆听,以求最确实的评论。笔者犹记得第一次见到A-120时是在两年余前,当时使用老Quad Pro-63 静电喇叭以及几款当时颇为流行的喇叭如Mirage M-895is以及B&W CDM-7进行搭配。当时笔者曾经说过,如果用家的预算不足,或者在小空间中不打算花太多预算组一套音响的情况下,笔首认为Onix A-120以及上述两款音箱在搭配音效水平以上的CD唱机,将可以获得极佳的声音表现,整体售价有限,并且拥有不错的声音,已经达到最佳推荐的水平。

数年之后再次研究A-120与SA120发现,厂方已经针对许多用家反应的具体事实,稍事修正内部线路以及材料搭配,音乐性以及音响性再度提升。在台湾,笔者使用OnixA.120搭配陆Genesis AMP-1以及Genesis AMP-2两款大型音箱,论音质、音色以及动态对比、瞬时响应,都往上提升一些。在广州,笔者使用SA-120在友人处搭配PMC AB-1、B&W 802等几款大食音箱,竟也获得了相似的表现。别小看SA-120的体型并不大,推起来可是虎虎生风,面对难推的喇叭面不改色,颇有一番小钢炮的架式。试听期间笔者也曾经至市桥宇声电业的试听室聆听SA-120搭配三角牌(Triangle)音箱的表现,结果效果也是令人喜出望外,笔者推测三角牌音箱单体较容易驱动,且富有年轻的个性与音色,因此SA.120强悍而质优的个性便注入了能量。不但播放大动态的音乐CD时可以展现动魄的气势,遇到小提琴独奏时也能领略丝丝入扣的质感。从这些经验中,不断加深笔者对SA-120的正面印象。

完整的设计结构  

SA-120如同马力稍大的小房年,提供了实时无窒碍的加速能力,同时也拥有舒适性极佳的乘坐空间,这正是一股消费者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在有限的价格之内,各厂家必争的设计要点。SA-120正如同这样类型的产品,试听期间给予笔者最大的印象在于充沛的能量来源以及悠扬的音乐表现,有了质感也有了量感,这就符合了理想扩大机的推荐需求。

SA-120与SA-60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输出功率,在实际上,SA-60使用两个独立的环型变压器提供能量,而SA-60则共享一个变压器,除此外其余都是相同的。严格说起来,SA-120是百分之百的Dual Mono双单声道,而SA-60则是妥协性的双单声道,用家得以视预算而进行选择。

综合功放在一般的设计上往往会忽略前级的设计,比较常见的作法是这样的:讯号输入之后经过讯源开关以及音量电位器,经过调节之后的音量便直接进入后级。这其中部份厂家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刻意将后级的放大倍率增加一些,而将整个前级的部份省略。虽说音量电位器的功能就在于调整音量,不过省略了前级之后却会让声音变得失去活力,同时也回压抑动态,对于频宽两极的延伸也会稍稍受到限制,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综合功放的声音听起来总是死死的原因之一。在SA120以及SA-60的内部,可以很清楚的见到输入讯号经过讯源切换开关以及音量电位器之后,直接进入前级,然后耦合至后级,完全依照常理的标准设汁,因此就一部输出功率为120及60瓦的综合功放而言,能够同时保持着温润的音色同时又不失其驱动力,便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质感佳驱动力强  

试听期间笔者多半使用SA-120,搭配的喇叭则多以中低价位的音箱为主,基本上透过不同的音箱表现,都可以探测SA-120的声底以及实力。就经验来说,SA-120的声音表现具有凌驾一倍以上综合功放的能力。以小提琴独奏试听,功放能否将小提琴琴弓与琴弦之间摩擦的质感展现出来?弦乐是否生硬?有无金属味?琴板的是否有浓烈的木头共鸣?乐手揉弦时的抖音是否清晰自然等等,在在都考验着功放与音箱之间的驱动与协调能力。SA-120的声音是属于厚实饱满型的,中低频段丰厚而且饱满,面对提琴的琴声表现自然有其好处,而其中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让小提琴的声音听起来像真的一样,细节多而且甜美。小提琴负责的频段在于中高频,这一带频率正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藉由不同的音箱搭配中可以发现,SA-120的质感相当柔细,并且在高频段洋溢着丰富的泛音,生动而自然,空间感适当的呈现,使得琴音顺其自然流露,没有生硬的表情也没有金属声的刺耳现象。

再以三重奏等小型室内乐曲聆听,三种乐器之间的分离度极佳,表情各异互不干扰,彼此间又能够达成和谐的共鸣,以古乐曲的录音而言,在教堂等空旷室内的录音环境,透过SA-120以及着重于音质表现的音箱协力合作,可以清楚的听到乐器声在空间中自由回荡的残响,是如此的自然不造做,泛音与空气感是很难表现的项目,如果您搭配的音箱得宜,聆听的环境够安静,使用SA-120就可以轻易获得。

在质感的方面SA-60与SA-120相差在哪里?老实说,如果音量在不太大的情况下,两者几乎听听不出差异的,质感相当音色也接近,SA60仅在于大动态下的驱动能力较SA-120稍有不足,不过只要搭配效率稍高或者书架型小音箱,一样也可以发挥实力。

适度搭配尽显实力

除了中高频段的质感好之外,SA-120的另一强项是饱满而雄厚的中低频,这一点从打开机箱顶盖的时候,就已经略可猜出一二了。一般的120瓦综合功放鲜有使用两个火牛的铺张设汁,四个10000uF的电解电容也提供了储存能量的(缓存器)。笔者将SA-120连接上GenesisAPM-l以及MBL今年推出的300D音箱,这两款中大型落地音箱,对于功放的驱动力有着迫切的需求,可以轻易的测试其能耐。也许有人会说,SA-120的售价才多少,搭配Genesis APM-1以及MBL 300D能看吗?其实笔者的用意不在于此,而是藉由高级的音箱来探测|四j….l20的驱动实力。在广州海印广场的试听室中,MBL 300D音箱是以MBL 8011以及MBL 9006两部Hi-End级功放搭配,起初笔者也相当怀疑SA-120是否有能力驱动MBL300D以及Genesis APM-1结果答案一样令人放心,放大胆的开大音量,SA-120的爆发能量相当不错,对于全频段的控制力都有不错的掌握能力,大音量下高、中、低频段各司本分,没有退缩或是超前的情形,以RR示范片的几张发烧录音测试,除了极低频段的持续输出能力稍有吃力的现象之外,其余在瞬时反应、动态对比以及控制力上,都让人可圈可点。别忘了,这是与价格超越数倍的Hi-End大功率功放相较的结果,而MBL8011、9006则拥有更高级的质感、更精确的控制力、更沉稳的音乐表现,同时频率响应也更为宽广,与名机相较本来就难以超越,如今还可让人接受点头,是不简单的事,在在也显示出SA-120的另一番实力。

最令人惊喜的在后头,连接Genesis APM- l之后,由于此型音箱采用低音伺服设计,自己拥有独立的伺服功放驱动,因此对于搭配的功放而言,自然可以节省许多(体力)。在不需负担低频以及极低频段的前提之下,SA-120得以充分发挥低频以上的实力,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呢?以不同的软件测试,SA-120的音质音色与德国Hi-End器材略有不同,Onix较为黏滞及甜美,间时声音的密度也高,音色则比较温暖活泼一些,相较于德国较为冷静的音色,Onix则有着温暖亚热带气候的表情,就像是冬天微微的阳光,洒落在大地般的温暖感受。难怪乎SA-120搭配Genesis APM-l时,在人声的方面尤其饱满与厚实,喉咙的震动充满着整个试听室,一点也不单薄。喉气十足,转声咬齿之间,令人无法相信这是藉由一部平价的SA-120所营造的,回想过去搭配的其它欧美音箱所得到的印象,完全是不谋而合的。对于SA-120与SA-60综合功放的表现,是遇强则强,给它良好的环境与搭配,它就能显现其实力,堪称此价位综合功放的最佳选择。
TOP
5#

     MISSION 752用麦拉仑60i (7000元)来推效果非常出色。ONIX A120推力倒是大,但音色较粗,不怎么耐听的。
-------------------
欢迎光顾新德克网站: http://www.xindak.com/default.asp
TOP
6#

请教古古兄:MISSION 752用麦拉仑60i (7000元)来推,60W推力是否足够?
我原用意大利清泉55W的,音色可以,就是推力不足.  麦拉仑可有80W的,价钱如何?
TOP
7#

leslie兄:推752,现有翩美A20   MF3.2   麦拉仑60i RV   ONIX A120   雅乐(马斯卡尼),  价钱都是10000左右, 就声音/推力综合而论,应 选购哪一部?
最后编辑MISSION-752
TOP
8#

leslie:
针对752的特点,是否应选择解析力好,低音控制力佳,声音清爽无多余脂肪的功放?
另,MF3.2和马斯卡尼各有什么优胜处?
TOP
9#

Onix也是一个英国品牌,好多年前,他们的一款合并机在国内出现过,记得当时圈内对其评价还很不错,称它是功率不大的大力功放(功率好象是50W,记不太清了)。可随后的这几年,Onix很少时候露面,以至这个牌子都快从脑海中消失了。这次看到Onix的A-120,才浮现出上面的记忆来。Onix A-120和另外那几款外观朴实的英国功放不太一样,采用厚厚的黑色有机玻璃做面板,配以三颗金灿灿的大旋钮,颇具玩家们所青睐的发烧相。机器背后的接线端子也很考究,

CD输入是独立的高级RCA镀金端子,喇叭端子看上去也很高级,类似马兰士PM-17SA所用的那种WBT接线柱。机器分量也很沉,足有14公斤,很投合追求功放越重越好的那一些发烧友的口味。

    A-120的面板上写着"DUAL MONO INTEGRATED AMPLIFIER"的字样,意思是本机为双单声道的设计方式。打开机箱,看到左右声道虽然合用一块电路板,但是两个声道完全分开,布局完全对称,电源也是分开的,左右各一只很大的环形变压器分别供电。

    机内的用料较好,能看到WIMA、ERO这些高级电容器,音量电位器、平衡电位器和讯号转换开关都是名牌ALPS。输出级的功放管为每边一对2SC3519/2SA1386,在8Ω负载下有120W的功率输出。这是本次10台功放中功率第二大者,仅次于标称150W的AMC 3150。

    看样子,设计师要把A-120设计成一台强力的放大器。放一段爵士乐,乐曲中的爵士套鼓果然敲得震撼人 心,论力量,论控制力,都位居十款功放前茅。因此,Onix A-120很适合推那些低灵敏度的大食音箱。另外,由于声音干净清晰,反应速度快,所以播放的打击乐器有良好的节奏感,偏爱流行音乐的朋友该欢呼了。

    A-120的音场相当大,声音的结像清晰凝聚,方位感明确稳定。听人声时,声像比较靠前,给人强烈的现场感。A-120能够正确还原乐器的音质音色,对钢琴这种难度比较大的乐器,听感也很真实。


http://dgboy231.myetang.com/qicai/005.htm
TOP
10#

A-120II综合扩大机
输出功率:120瓦
滤波电容:10000uFx4
大容量高电流型环形变压器

设计特点:
虽然是一体式的设计,不过听起来却有纯后级的驱动能力。A-120的电源供应能力相当于200W纯后级的能量,因此在驱动能力上高于同级机种,CD输入为镀金RCA座,大型喇叭输出座,电子式喇叭保护线路,即使喇叭线短路亦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切断输出,保护扩大机与喇叭的安全,1%精密电阻、德国塑料电容,兼具音质与驱动能力。


音乐专家
----Onix A-120
摘自《音响技术》第226期

国宝

      外型设计简洁的合并式放大器很多时都会使人走漏眼,就好像今朝实试的Onix A-120合并机,它的输出功率为120瓦×2  8欧姆,从外观上看,打造得相当精致,实物有一种高雅的感觉,17英寸黑色压加力8mm厚面板,衬托着3颗巨形而瞩目的19mm直径镀金纯铜特大旋钮,分别调节讯源输入、音量控制及左右声道平衡,机壳是采用折合式钢片,增加整体的高刚性,还设有耳筒输出作监听,面板确是赏心悦目了,然而Onix并非有头威无尾阵,背板同样精彩,CD输入部分是一对独立设置的高级镀金RCA插座,而最令笔者满意的是那8只可作双线分音的巨型扬声器接线端子,是Onix自行制造的,接头还可以甩出,容许粗壮如5mm直径的裸线直入,接触紧密,而且还可以蕉/叉插二用,合并机有这种插座,确是少有,明显是照顾到用家使用的方便。

明智的策略方案

Onix A-120内部是省却了Phono放大部分的,这点笔者绝对同意,早前已经常在文章里说在数码年代里,听CD的人非常多,相对听LP者就少得多了。Onix将省下的制作成本放在精心研制的Line Amp放大线路上,绝对是明智之举。再往内里看,A-120是全原子粒制作,不设集成电路,左右声道完全独立放大,两只高身环形、尺寸象大罐装午餐肉的Onix电源变压器,少说也有300瓦,水塘是Rubycon 63V/10000μF×4,音响专用的黑色高身电容,全机均采用1%电阻,结合精选配对的三极管,令A-120的表现显现出其不平凡的一面,讯号是直通快车设计,途中没有经过继电器的阻隔;少了触点上的讯号流失。令笔者差点走漏眼的原因是Onix的初试啼声只是不聚不散,没有什么惊喜处,有点纳闷感,总是令人不耐烦坐下来聆听,以致当钱大姐问及声音如何时?笔者只是唯唯诺诺,没有作出正面回答;如是者让它长开两星期后,A-120的表现竟令人眼前一亮,心中不禁暗暗喝彩。试音时,仍然采用王盘+AA Pro 32+AA 3.0解码作音源,扬声器是AE-100,声音有如下表现。

纤毫毕现    音乐味浓

    笔者得承认AE-100的表现并非很好,它本身的声音较硬朗,欠缺音乐上的线条美,但某种程度上它帮助了笔者监听到不同CD软件所提供的音色取向。过往很多合并式放大器给人的感觉是幼细有余而力度不足,但A-120却鲜有的例外,它播放鼓击或节奏强劲的Rock & Roll,劲度与澎湃的气势真是一时无两,有美国机的狠劲典范;又带有英国机的幼细分析力,难得的是A-120还带着浓郁的音乐感,推动AE-100下,为原来稍硬的AE-100调出多一点音乐韵味来,适逢Triangle的Comete二路书架扬声器未还给代理,而笔者又对品尝Comete的声音意犹未尽,何不来个搭配?结果笔者可以借助四字成语来形容,真是“天作之合”!本来笔者认为Comete的声音已经很好,无可否认,用A-120推动后,简直有如鱼得水两相宜之效,一曲妙韵阵人心,舍不得将之除下。所以,以下的试音报告是在这个搭配下得出的,笔者发觉A-120在处理大型及群奏音乐时有条不紊,而且还很有组织力,在播放Adam:Giselle/Act 2,Entèe d’Hilarion大量的管乐齐奏时,不但没有将场面弄致实虚般凌乱,而且那零碎起落的三角铃还交待得清清楚楚,还有那低音大提琴将整个音乐画面填得紧密细致。再来交响乐Saint-Saëns:Symphony No.3/Fourth Movement管风琴仿似席地而起般,将笔者100尺的听音间重重包围,定音鼓的敲击再为圣桑的第三交响乐添上堂而皇之的辉煌感。最近笔者在一次公开场合下认识了一位现代音乐家,从他的身上,笔者学会了以另一角度欣赏古典音乐,可以与读者分享。从前我们听小提琴只欣赏其音色是否美艳、是否有松香味、拉弓的力度是否恰当等,原来在A-120里,每一段乐章,除了包括上述所有外,还可以用另一角度来欣赏,就以Mozart:Violin Sonata No.25 in F/First Movenment为例,Alexander Lonquich弹奏的钢琴,铿锵有力,刚中带柔,加上Frank Peter Zimmermann的小提琴,从另一角度欣赏就是小提琴紧随钢琴的调子,相互牵引带动,配合节奏,时而拍和,时而带领,将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活灵活现的摆放眼前。人声如何?今次选来男中音SchuberterLindenbaum,A-120的人声厚而有肉,表达了Mr. Fischer-Dieskau充满磁性的迷人魅力,即使是高亢的部分仍然维持那种纯美自然的声音,使人百听不厌。想想A-120在播放交响乐时既能有板有眼,又能捕捉到音乐间的细微变化,播放其他类型音乐还会有问题吗?

后   记

这篇后记是截稿当日方後补写上的,因为当天大草才告诉笔者A-120的售价只为5300港元,吓!笔者还以为听错,再三确定后,心内哗然,以A-120的声音质素及外形评价,绝对是超值,超班之作,有很多万元级的产品也没有价廉物美的功放组合推荐,笔者一向认为应该很难找到,因为我确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但现在笔者可以宣布找到了,就是放在面前今期介绍的这一套组合。过往笔者鲜有以交响乐来测试器材,因为交响乐要求很高的整体合作性,稍一不慎,便只得一个乱字,那有发烧友喜欢嘈吵混乱的音乐?如文内所说A-120的整体合作性相当高,听大型复杂的乐章全无问题,而且力水足充,带音乐感是A-120的最大卖点,然而A-120有缺点吗?就算神创造的人都有缺点,何况是人造的机呢?手上的A-120内里尚有焊锡的碎粒未完全清除,这还不算什么,最大问题是线路板面都沾有碎锡粒,希望这是个别事件,只发生在笔者的测试机身上;此外,如能加添遥控功能便理想不过了。纵然如此,笔者仍然乐于推荐A-120给各位读者。

返回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1013956681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10139102082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101391560491.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