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跳脱榜单、直抵音乐核心的寻宝之旅 赵聪推荐(现代音响技术,Stereo Sound中文版,资深编辑)
在浩瀚的古典音乐世界中,约翰·塞巴斯汀·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名字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指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然而,面对其卷帙浩繁的作品与层出不穷的录音版本,无论是初入门者还是资深乐迷,都可能感到迷茫。周靖庭先生的《巴赫上架中》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跳脱了传统“名演名盘”的榜单思维,旨在重新搜罗从入门聆赏到进阶收藏皆宜的优异演奏,为所有爱乐者带来一份独特的“挖宝”乐趣。
作者周靖庭与他的“私房进货”哲学
本书的作者周靖庭是台湾资深的音乐文字工作者,也是古典音乐台“这周听什么”节目的主持人。他曾著有《爵士喫茶案內所》、《爵士试听间》等多部作品,并长期担任《音响论坛》杂志专栏主笔。周靖庭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个人在唱片行“进货”的幻想,转化为这本充满私房推荐的出版物。他深刻理解听音乐的个人化特质,因此在书中避免强调“哪份全集最值得入手、哪些名演最经典”。相反,他更乐于提出一些相对低调但同样精彩的录音版本,期望这些推荐能成为乐友们下次在唱片行挖宝时的意外之喜。这种不拘泥于传统、强调个人发现的理念,使得《巴赫上架中》不仅仅是一本推荐录音的指南,更是一场引导读者深入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旅程。
内容概览:巴赫的10套经典器乐作品
《巴赫上架中》一书以巴赫的10套经典器乐作品为主轴。这些作品涵盖了巴赫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包括:创意曲(BWV 772-801)、管弦乐组曲(BWV 1066-1069)、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46-1051)、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1-1043 & 1060)、大键琴协奏曲(BWV 1052-1059)、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 1001-1006)、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键盘习作第一辑(键盘组曲 BWV 825-830)、键盘习作第四辑(郭德堡变奏曲 BWV 988)以及赋格的艺术(BWV 1080)。此外,书中还包含“古乐漫谈”、“鲁特琴上的巴赫”和“鲁特琴奇想六篇”等章节,丰富了读者对巴赫音乐背景和不同乐器诠释的理解。
为初入门者指路:循序渐进的聆听建议
对于初入门者而言,本书的章节安排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聆听路径。作者建议可以从“创意曲”开始,理解巴赫音乐的“DNA”;接着通过“管弦乐组曲”和“布兰登堡协奏曲”感受其乐曲设计的充实与舞曲和协奏曲的多样性;再逐步深入到小提琴与大键琴协奏曲的特点及独奏家的风采,直至巴赫的经典独奏作品,如无伴奏小提琴、无伴奏大提琴、键盘组曲和郭德堡变奏曲。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新手逐步建立对巴赫音乐的认识和欣赏。巴赫生涯晚期的对位法巨作“赋格的艺术”,其复杂性在各种演奏中也带来了聆赏唱片的乐趣。
深入“创意曲”:巴赫乐思的DNA与多样诠释
书中对巴赫音乐的解读,处处闪耀着独特的洞察。以“创意曲”为例,作者深入探讨了“创意”二字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指瞬间的灵感乍现,而是修辞学中“Inventio”的引申,意指“构思取材”或“熟练的发想”。巴赫在创意曲中,通过精细、技艺化的探索,依循乐思动机构建出有机的音乐美感,尝试“创生乐曲的意趣”。这些乐曲不仅具有教育用途,更浓缩了巴赫的音乐思维,如同理解其作品的“钥匙”。巴赫要求演奏者达到“如歌之演奏技艺”(cantabile),即悦耳、动听、声部线条富有表现力,同时强调音乐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进行多样的变化,展现出巴赫将多样乐思藏于一套乐曲之中的精妙。后世如贝多芬、孟德尔颂、萧邦等作曲家都曾研究或使用创意曲作为教材,足见其深远影响。
对于资深乐迷而言,书中对各种录音版本的细致比较和个人化评价,无疑是一大亮点。作者不拘泥于“一線名家”,而是期待各世代的优异演奏能被更多听众遇见。他提出“聆听音乐有时是在‘录音与录音之间的距离’摆荡”,通过比较不同演奏家的风格、乐器选择和演绎理念,展现了巴赫作品丰富的诠释可能性。例如,在创意曲的钢琴录音中,他对比了Glenn Gould和András Schiff的演奏,Gould以其对乐思架构的剖析成为“纵轴”,Schiff则以乐器歌唱的匀称熙怡成为“横轴”。书中还推荐了Tatiana Nikolayeva、Aldo Ciccolini、Marcelle Meyer等钢琴家的版本。此外,大键琴(如Blandine Verlet、Elisabeth Joyé版本)、翼琴(如盛原、Benjamin Alard、Jaroslav Tuma版本)、弦乐合奏(如Janine Jansen领衔版本)乃至爵士改编版(如Andrei Pushkarev的颤音琴版本)的推荐,更是展现了巴赫作品超越**和乐器界限的魅力。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Sei Solo 的孤独与世界
在谈及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时,作者引用了乐谱封面上的字眼“Sei Solo”,巧妙地指出其“六首独奏曲”与“你是独自一人”的双重含义。这不仅暗示了作品的独奏形式,更隐喻了作曲家在孤独中构建一个完整音乐世界的哲思。巴赫通过多声部技巧,使得小提琴这一单一乐器,也能兼具和声与对位的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小提琴的技法。书中对Henryk Szeryng、Christian Tetzlaff、Sigiswald Kuijken等小提琴家的录音进行评论,让读者在聆听中感受作品的深奥与演奏者的匠心。甚至还提到了以“巴赫弓”演奏的版本(Rudolf Gähler),这种弓能够同时拉奏多条弦,使得小提琴听起来如同管风琴般雄伟,为作品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诠释。作者还探讨了变奏曲的概念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这个形式多少符应了人类的规律——人生总有循与环不断地刷洗。
“郭德堡变奏曲”:结构之美与无尽可能
而《郭德堡变奏曲》作为巴赫晚年的键盘乐杰作,在书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剖析。作者详细介绍了其“一段曲调与各式变奏”的构成,以及其中蕴含的“三、二、一”结构:三十二小节的曲调开发展开成三十二个段落,每逢三的倍数便是一首卡农,而整体大架构又建立在“二”的二元概念上(变奏与主题、作品一分为二)。这种精密的结构与技巧上的炫技,使得郭德堡变奏曲成为无数演奏家前赴后继的巅峰之作。在录音推荐中,除了再次提及Glenn Gould和András Schiff的经典版本,还有Cédric Pescia、朱晓玫、Rosalyn Tureck、Wilhelm Kempff、Beatrice Rana、Igor Levit等钢琴家的精彩演绎。此外,还探讨了大键琴(如Eva Nordenfelt)、管风琴(如Jean Guillou、Martin Schmeding)、手风琴(如Teodoro Anzellotti、Andreas Borregaard、Janne Rättyä)、翼琴(如Jaroslav Tuma)、鲁特琴(如Wolfgang Rübsam)等不同键盘乐器,甚至合奏版本的魅力,展现了这部作品“丰饶无尽”的诠释可能性。书中还特别提到《十四首卡农》(BWV 1087),其主题来自郭德堡变奏曲低音主题的前八小节,而巴赫在著名的肖像画中手持的正是该曲的第十三首变体。
为何巴赫备受尊敬?音乐的“可听真理”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巴赫之所以受到如此尊敬,正如Reddit论坛上的讨论所指出:他的音乐是“可听的真理”。他以纯粹的专业技能和对主题的掌控,将当时的音乐流派推向了巅峰,成为了复调音乐和对位法的宗师。他的作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结构完整,每一个音符都精确地服务于整体的美感,达到了人类难以想象的创作水平。巴赫的音乐超越乐器本身,能够触及音乐的普遍真理,并且他通过《平均律键盘曲集》等作品,奠定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和声语言基础。尽管有人可能觉得巴赫的音乐“机械和没有灵魂”,但这往往取决于个人喜好和演奏方式(例如用古乐器演奏的声乐作品更能展现其情感和丰富性)。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巨大影响,使得他之后的所有伟大作曲家都曾研究并敬仰他。
巴赫一生极多产,其作品以质量俱佳著称,除了歌剧,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曲种,包括清唱剧、受难曲、神剧、经文歌、弥撒曲、圣咏、各种乐器的独奏曲、组曲、室内乐及协奏曲等等。他终生自学作曲不辍,研究前人至晚辈的作品。巴赫的音乐主题清晰,旋律精致、复杂,转调及和声自由,着重情节铺陈与衔接。他精通对位法,作品中频繁运用对位营造厚实多层次的织体。巴赫的作品不仅是灵感创造,更是排列组合与理性推导的再造物,展现音乐的纯粹性。
回归本真:在聆听中发现乐趣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周靖庭先生也坦言自己曾患有“信息焦虑症”。他对抗这种焦虑的方法,是“好好聆听手上有的唱片,不带成见地去听它,去写它”。这与本书的精神不谋而合:在海量的音乐资源中,回归最本质的聆听,通过个人的感受去发现音乐的乐趣和价值。这种“在唱片行挖宝的实体乐趣,还没绝迹”的信念,使得这本书在推荐录音之余,更传递了一种对音乐纯粹的热爱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