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卡式带回归 全世界再一次一起 “倒带” [复制链接]

1#


录音带,或者叫「卡式带」,是一种曾经全世界都在玩,但现在几乎只有30岁以上中年人才知道是什么、几乎只有摩罗街才有人卖的「历史文物」。不过在日本,近年就掀起一阵「录音带」热潮,当年卖十块八块的录音带——就是普普通通的空白带,不是歌手出的专辑——在目前日本可以炒到几百块一盒!世界开始变了么?


图片:NHK


日本录音带最早于1966年由Maxwell开始生产,1979年Sony推出Walkman之后推动录音带销量,到1989年到达销售高峰,当年卖出超过5亿盒,但后来随住MD、CD等新媒体兴起,录音带亦渐渐被取代,其中最高级的「Metal (亦即IV带)」更于2001年从日本停产。目前日本只有Maxwell仍然生产录音带,每年大约生产800万盒普通级别录音带——有趣的是,这800万盒录音带大致上都卖得掉,这也是音质更好,但已经停产的IV带会被炒起的原因。


Sony Walkman



那现在的人买录音带来干什么呢?一方面有习惯使用录音带的老人家继续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因为30岁以下、连CD都未必有买过的日本年轻人,反过来将录音带当新事物追捧。新宿的Tower Vinyl商店更有摆放「录音带专区」,而且不止卖当年推出的旧歌,更有如Mariah Carey于去年12月推出的《Here We Go Around Again》、又或者坂本冬美去年11月推出的《ブッダのように私は死んだ》等新作。


图片:NHK


一方面系因为「潮流复兴」的时尚定律,也因为录音带本身的颗粒感音色、独特外型设计,令录音带再一次走进日本大众目光,貌似就重获新生。一叶而知秋,日本市场的特殊其实也是一个缩影,因为随着串流音乐服务的崛起,美国CD销售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衰退,在加州地下厂牌工作的朋友也曾提醒笔者,若非因为日本市场(日本人仍然普遍接受CD),他们宁可选择在线服务与黑胶唱片发行。黑胶唱片目前成为各实体唱片行的唯一指望,但自从电影《银河护卫队》的原声混音带《劲爆舞曲大帝国》(Awesome Mix)系列,以录音带形式在销售上取得抢眼的成绩后,主流媒体也逐渐开始重视卡式录音带(Cassette Tapes),这个1980至90年代曾在黑胶与CD之间承先启后的载体。


模拟载体因何复兴?


模拟的音色有何不同?「模拟音色较为温暖,数字则更尖锐、冷冽」一般而言,这样的形容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追根究底,一直以来大家在争论所谓音质的好坏,这个问题并没有办法为大家对于模拟声音的偏好提供答案。



对于音质,或许可从声音细节的保存来看。以CD的取样标准(16 bit/44.1 kHz)而言,事实上这个标准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耳所能聆听的最高与最低频率(大约 20 – 20kHz)。而在艺人进行录音时,通常又会采用至少高一个等级的规格(例如 24bit/48kHz)。在声音细节的保存上,模拟讯号由于储存的载体受限于声音频率(高低音,与声波长度有关)、响度(音量,与声波的幅度有关)所占用的空间,在保存上不见得比数位档案来得完整。此外,模拟载体例如卡带与黑胶唱片,在呈现上有所限制:高频的声音易造成唱针读取的噪声,大响度的低频易造成跳针。因此这个载体上的声音通常经过压缩(compress):简单的说,就是把过高的音量降低、过低的音量提高。在制作模拟唱片的过程中,经过这样的处理,可以有效的使在录音时相对不明显的声音变得更明显,例如一些和声与乐器的细节表现。



但不幸的是,在1980至2000期间,CD取代了黑胶唱片与录音带,成为主宰市场的载体,于是在整个90年代,发生了著名的「响度战争(Loudness War)」,也就是为了在有限的储存容量内将CD的音量拉到最大,过度的应用声音压缩技术。过度的压缩,意味着高低频率的声音的音量集中在特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位置变得接近,层次相对变少且难以辨识。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今许多在线串流音乐的源文件,都是根据从前的设定直接转入。



这便是「模拟唱片音质比数字好」这说法的关键支持。尽管,在得到良好后制的状态下,CD与其他数字格式的表现(理论上)不见得落后,但对于收藏家一般而言,仍倾向支持模拟载体唱片载体。


除「音质」这要素外,模拟载体大多是代表特定**的经典格式,或反映出特定文化背景。例如,特别为DJ们设计的12吋加长版混音单曲(Extended Version),反映出舞曲文化,又或者在1980至1990年代,青少年以便宜的录音带从收音机录制自己喜爱曲目的自制合辑,以及Hip-Hop艺人录制混音带的独特文化。



虽然卡带目前看来都远不是听者的首选载体(可参考RIAA 销售数据),但英国舞曲杂志《Mixmag》认为,无论音质、可播放性……这些都并非消费者选择卡带的首要考虑,重要的是「收藏实体」本身。另一指标性的舞曲杂志《DJ Mag》指出,最近的录音带回潮(在英国,2018上半年度的销量较前一年成长 90%。后来的《卫报》报导更显示英国2018全年度录音带销售量成长了125%),至少可看出:人们持续收藏实体的欲望,以及致敬当代Techno、工业舞曲、EBM,它们的80年代文化起源。2010年后崛起的复古蒸气波(Vaporwave)风潮,更是与共享的80年代音乐、赛博庞克(Cyberpunk),以及D.I.Y.、Lo-Fi声响等文化,让大多数蒸气波艺人在发行作品时,毫不犹豫的以卡式录音带为首选载体。


小结


唱片收藏的重要网站Discogs在去年「Cassette Store Day」(2013年起,于英国开始的运动,一如「唱片行日」,但发行载体以卡式录音带为主)的专题指出:大众对于录音带的需求/满足比例,在2010年之后提升一倍以上,达到238%,也就是说,每238个企图寻找卡带的乐迷中,仅有100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虽说Discog服务的使用者本身往往已是重度乐迷,不见得能将其数值推为大众需求,但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大致能发现卡带早已默默回归。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会发现卡式录音带,这个过往D.I.Y.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黑胶、CD均分市场的状态。

分享 转发
TOP
2#


出私藏古典碟,请移步: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505585/
TOP
3#

资本炒作而已
TOP
4#

复古的思潮还在延续,另外,卡带的相对低成本与DIY功能是其它介质所不具备的。
TOP
5#

卡式录音带的技术规格,寿命,使用便利性都是远古产物。南方的潮湿季节,磁粉掉到吓人,一面未唱完,碰头就得抹一次。只为情怀买单的复古行为。
TOP
6#

论动态范围,模拟磁带📼是不是比数字的更逊
毋意、毋比、毋固、毋我。
TOP
7#

论动态范围,模拟磁带📼是不是比数字的更逊
不学有术 发表于 2022/11/7 11:45:32
你没有听过开盘磁带,听过就知道哪个更强大!
TOP
8#

卡式录音带的技术规格,寿命,使用便利性都是远古产物。南方的潮湿季节,磁粉掉到吓人,一面未唱完,碰头就得抹一次。只为情怀买单的复古行为。
snoopy 发表于 2022/11/6 14:46:17
不会玩没好卡座就不要胡扯。
TOP
9#

  
        当年数码技术录音也是借鉴了很多磁介质的DD ,数字只是方便共享,适合网络** ,让大家离母带更近(具体距离数字母带近到什么程度, 录音公司和厂商说了算)

           下面是引自于"开盘机技术论坛" 帖子中引用的 欧美老烧对各种音乐载体 格式继承多少信息量的评价
erq.jpg (, 下载次数:0)

(2023/11/15 6:11:43 上传)

erq.jpg

TOP
10#

好的卡带,好的卡座,基于满满的机械感,声音也非常之好,恰恰中和了快餐社会的一切快节奏。所以除了资本与市场,更是心情与灵魂的需求。
TOP
11#

NE571 + LM1894 电路又要复活了,算一算,刚好是30年整。
TOP
12#

卡带本身就是妥协的产物,强调简单易用,对其音质不能要求太高。
TOP
13#

回复 9楼胖没有错的帖子

这图表早见过了,无稽之谈。
TOP
14#

很好,多些报道圈内信息
TOP
15#

家里还有一部放床底的三磁头
TOP
16#

记忆中,卡带的音质比不上cd ,还是记忆中,黑胶的音质很好,到现在,也印证了黑胶的音质与儿时的记忆的一样,至于卡带,现在没有玩了,只记得保存年限有限,易潮易缠绕。如果没有掉磁粉问题,那么为何要炒作头版黑胶,专业的唱片公司的磁带尚且有此问题。谁说卡带易保存过cd, 黑胶,音质不会打折?现在卡带,比之前有何技术上进步,如果还是老样子,有何意义,只不过是一种怀旧罢了。现在的黑胶至少是工艺进步了,都180克的,失真更少了

国外港澳台或是多数从黑胶**进入cd**,而国内多数人是从卡带进入到cd**的,这个记忆没有错,比较也真实
TOP
17#

如果高格式数字音频技术无法解决防盗版问题,重回磁带或LP恐怕也是唯一出路。
TOP
18#

磁带翻版最简单,现在连黑胶也有盗版。
TOP
19#

黑胶翻版成本不低啊,能做黑胶的厂也没多少家。
TOP
20#

以前的卡带全部发霉丢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