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大地震赈灾的当口,有人弄出了这个老古董(非贬义,老古董值钱得很),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老古董的原文
原文:
仁的门槛原文:《论语》里的一则故事,讲到了不切实际提高道德门槛的危害。春秋时鲁国有项强国之策,若鲁人在外为奴遇人赎身,后者的花费可由国家报销,良政让数以千计的鲁人得以自由和返乡。孔子弟子子贡却在帮一奴隶赎身后,当众撕毁票据,表示不愿增加国家负担。子贡本以为孔子会因此表扬他的“仁”,但孔子却责斥曰:贡此行看似仁,实是将一项仁政逼入死地。因你擅自提高“仁”的标准,让后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既难以承担赎买费用,又以去报销为辱,于是只有干脆不去赎买奴隶了。
分析:1.这个故事,有其积极性的一面,有其”义”的一面,当时的统治阶级将其提高到”倡义”的高度,我觉得很好.而子贡的行为却不合时宜,我认为子贡的行为不是义,更不是仁,而是自我炒作.
2.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我国对见义勇为的补偿就说明了这一点,虽然还没有提高到法规的高度,但有些见义勇为已经破例补偿了,并曾将这事拿出来议过,结果我不是很清楚,但我严肃地认为这是进步.
我的回复:
1.它的出现不合时宜:在5.12大地震赈灾当口出现,就是不合时宜的.想干什么呢?赈灾捐款要回报,让谁来回报您?个人?团体?企业?还是国家?什么时间回报您呀?是银行按揭分期付款还是一次付清?还是当您有难需要帮助的时侯?如果您受难了需要帮助,我相信很多爱心人士是会向您伸出援手的,这一点您就放心吧.不过您还是得说明一下先,如果您以后一直平安,不需要别人援手,那么您的这笔捐款该在什么时侯采用什么方式还给您.
2.赈灾捐款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也有慈善机构倡义的,同时也是国家的倡义.但是他们考虑不周,没考虑到这笔捐款该由谁来还什么时侯还的问题,如果你有什么好建议,请说出来.
3.建议民间自发组织,慈善机构和我们的国家,将赈灾捐款改为还本付息有偿集资,您看合适不?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啥想法,请畅所欲言,我们的社会就是需要您这种菁英人士的宝贵意见,需要您这种无私的社会责任感.国家的强大,社会的进步,重任就落在您坚硬的肩膀(我不知道是该用”肩膀”还是”心肠”更好,请指教)上.
您是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请多多保重.不要出门,门外车多;不要呆在房子里,房子可能不够牢固;不要走夜路,到处都可能碰壁;白天也不要出去,怕楼上掉下什么东西砸着您了;也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那里有很多人喜欢吐唾沫.
最后敬祝您万寿无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