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仿宋_GB2312][color=#444444](黑胶LP)巴赫 小提琴无伴奏, 米尔斯坦,3LP ,450元, 包邮圆通。[/color]
[color=#444444]意大利压片,成色很好,NM-。[/color][color=#444444]全部用德国进口洗碟水L'art du Son清洗,换全新内套;[/color]
[color=#444444]演绎和录音都堪称一流,这样演录俱佳的唱片,请勿错过。[/color][/font][font=仿宋_GB2312][color=#444444]
[/color]
米尔斯坦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在2009年《企鹅古典唱片指南》推荐为四星。企鹅唱片评鉴三星,日本唱片艺术珍藏版极品推荐。巴赫无伴奏小提琴鸣奏曲与组曲,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之作。比肩海菲茨的小提琴巨匠内森·米尔斯坦携1716年的斯特拉迪瓦名琴“伊斯古德曼”超技演绎,代表生平最高水平之力作。 《企鹅唱片指南》评鉴:“每个乐句都十分美丽,随着乐曲的进行情感氛围越来韯浓”,“演奏中的贵族气派和经典风格,非常令人满意”。
[/font][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音乐介绍[/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如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演奏的圣经。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巅峰。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font][align=center][font=仿宋_GB2312]Nathan Milstein 米尔斯坦(1904- ) 美藉俄国小提琴家,[/font][/align][font=仿宋_GB2312] 米尔斯坦7岁从斯托利亚尔斯基(P.Stoliarski)学琴,1920年在敖德萨正式举办演奏会,1926年去布鲁塞尔从伊萨伊进修.二三十年代,与霍洛维茨合作,在苏联举行一系列室内乐演奏, 1929年到美国定居.长期以来,米尔斯坦的光彩往往被海菲茨遮掩,而实际上,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7618.htm][color=#0066cc]海菲茨[/color][/url]的炫技与明星风采相比,米尔斯坦更为扎实.他的修养高于海菲茨,对具体作品的表达亦深于海菲茨.他的跳弓非常精确而轻巧,震音充满韵味,音色变化也非常精致。 米尔斯坦一生着力最多的是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这个曲目他先后录过3次,可谓一生艺术的结晶.其柔美可能不如格吕米奥等他人,但对巴赫的神髓有更深的提示.他与阿巴多、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也比海菲茨更深地体会了柴科夫斯基的喜怒哀乐.[/font]
[font=impact]
[/font]
[font=impact]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