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CD的最大一个误区便是认为CD的金属反射层因为被保护层严密地密封着,因此假如好好取放CD,不弄花表面就万事大吉。
的确,CD的金属反射层确实是被片基、保护层(指覆盖在金属层上方的那一层材料。它是特殊的光敏材料——原本是液态,只要用红外线照射就会立刻变为固态,因此生产时能够达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并且很稳定)所密封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属层就安全了。
因为:使得金属层(一般是铝)氧化的,不一定说要一堆氧气喷上去才会。三个氧气分子能够和两个铝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铝,这是初中化学课的知识。因此假如氧气分子“渗透”进片基和保护层,进入金属层的话,那么金属反射层就会被氧化。
这里有的朋友或许会疑惑:你不是说金属层被保护层密封的吗?怎么现在又说氧气分子会渗进去呢?
这里我们摒弃文字意义上的误解:严格来讲世界上不可能有100%密封的材料。这是因为不管是什么材料,用放大几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便能看到:它的分子之间是存在间隙的。因此只要有另外一种物质,它的分子或者原子直径比这个间隙要小,那么这种物质的原子或者分子就有可能穿过这个间隙——也就是说渗透了。
科学实验也验证了,氧气分子的确可以穿透CD制作材料的物质。
这个现象是否吓着各位了?——不过不要怕,我们继续分析。我们继续看:氧气分子就算可以穿越CD材料,但是它要有“动力”去“走”,那才能穿越呀。假如不给动力,氧气分子是很难成功穿越厚厚一层的保护层的。
那么,究竟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给予氧气分子这种“动力”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