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263646566676869» / 7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佳丽大荟萃兼谈【音响发烧三大定律】的应用--高文Goldmund E... [复制链接]

查看: 127616|回复: 753
651#

就是要让你好看-----评贵丰Gryphon Mikado CD机

在试听这部CD机期间,刚好有香港朋友到访,他们讶异的发现原来贵丰可以如此丰姿绰约,可以如此优雅性感。过去Gryphon给人的印象都是魁武雄壮,有如商标上那只神话中的猛兽。最早的产品带有金色面板的唱头放大器,由于二个巨大的把手让娇小的体积有了不凡的气势。89年的XT前级与91年推出的LE前级像是积木盒子似的设计,配上四个大型旋钮,当红色商标在黝黑发亮的面板下点燃时,那种神秘又庄严的感觉无以复加。92年上市的Reference单声道纯甲类后级不但热气腾腾,张牙武爪般的散热片令人望而生畏,如同对它强劲无比的驱动力感到佩服。

    从93年的S100后级之后,原本学美术设计的贵丰老板Flemming E.Rassmussem有了一点改变,到后来的Tabu系列产品,机器的线条感都变得比较柔和,当中偶有Antileon与Solo Antileon后级这种大家伙,但基本上近来的Gryphon产品外型都能受到女性朋友的欢迎。原本制作扩大机的贵丰,对于数码产品的推出非常谨慎,到目前为止总共只有三个型号,分别是98年的Tabu CDP-1、2001年的Adagio,以及最新的Mikado。

日本天王

    我不知道Flemming E.Rassmussem替产品命名时有没有什么原则,总之贵丰的器材名字都不容易念,像是Elektra、Callisto、Guideline Ref.、Exorcist、Antileon Signature等,相信没几个人可以轻易记住。这款造型独特的CD机不再用希腊神话中天神的名字了,而取了个东洋味十足的Mikado(日本天皇)。说明书中的解释有二个,一个就是日本天皇,另一个是英国喜歌剧作曲家纪伯特与苏利文(Gibert & Sullivan)所写的一出歌剧,名字就是Mikado。看来Flemming是想让大家对这部CD肃然起敬,犹如对日本天皇般的崇拜,另外就是富有音乐性的趣味。

    Mikado与过去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机身很薄,中间的显示器兼触控面板是独立可调整倾斜角度的,二侧各有一个厚厚的黑色压克力面板,形成轻巧但立体的线条。眼光移到上方,四块高低不同的钢板不但有良好支撑,也让视觉上增加了许多美感。中间是一个银色的大圆盘,以椭圆金属片连接到机背,转轴是圆的,实际上整部机器除了面板外都没有锐利的菱角,显示其中庸的个性。避震脚有三支,前面二支为圆形复合材料,后面为尖型金属锥,这也是贵丰的独特调声方式。

    但怎么使用呢?Mikado可以说是充满高科技感,也可以说不太方便。置片时需先从触控面板按一个开关,或者从遥控器操作,让顶部的银色圆盘自动抬高,马达滴滴答答的响声绝对能满足男性朋友对机械的控制欲。这时你放下CD,记得把圆形的唱片镇也放进去,然后再让圆盘自动关闭,这才能开始播放。大家都说Sony第一部SACD机的旗舰读碟速度太慢,使用过Mikado你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喜欢模拟黑胶唱片的Flemming就是想让用家重新体会那复杂的操作过程,这样播出来的音乐你会更加珍惜。

性感设计

    当然Gryphon不会只是卖弄风情,它的每一部产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当Mikado顶上的银色圆盘打开,舱内四壁有蓝色的灯会亮起,与黑色面板中的红色商标相呼应,光看看这些颜色组合就能明白Flemming下了不少功夫。前一部Adagio CD机使用采镭射头固定,而转盘移动读取方式的Sony机械读取转盘结构,一些用家反映有些问题,Mikado改用音乐性最好的Philips机芯,将CD-Pro 2传动机构加上金属避震底座,顶部置片的方式节省了很多内部空间。

    在机芯的下方有四个变压器(Adagio有二只),分别对机械、操控、数码与模拟线路供电,实在非常豪华。Mikado比Adagio改良的地方还有分离的时钟。通常一体式CD机只有一个主脉时钟,转盘与DAC共享一个石英震荡器的讯号,理论上比分体式结构更好,因为二者间没有时脉误差Jitter产生。这次Gryphon反其道而行,在Mikado身上用了二个时钟,一个给转盘使用,工作频率为44.1kHz,一个放在DAC,以96kHz频率工作,这是为了与第三代的升频芯片互相对应的新设计,石英震荡器误差仅有5ppm。Flemming曾拍胸表示Adagio CD唱盘是目前市售CD唱盘中时基误差最低者,而Mikado又创下新低纪录。Mikado另一个改良是电源加强,每个声道用了15枚1000uF的小滤波电容,Adagio的滤波电容总数值才12000uF,多了一倍有余。

    第三个改良是第三代的24 Bit/96kHz 的升频芯片,详情还不清楚(这部CD机连规格都没有哩),不过贵丰在每声道用了二枚AKM的24 Bit/96kHz Delta-Sigma转换芯片(一枚就可以做立体声),以双差动方式工作,让噪声大幅降低,并提高动态对比。虽然没有规格参数,不过从实际聆听并与参考机Cary CD306/200比较,可以确定的说Mikado的背景宁静度与声音纯净度,都可以挤上前几名的宝座。1998年贵丰推出CDP-1时就装置了升频线路,当时可谓先趋者,传统CD机受限于取样频率,极高频表现一直不如模拟黑胶碟,而升频是解决的手段之一。其实Flemming也对SACD抱持正面的态度,他相信SACD的重播音质将会有一定的保障,但Gryphon会不会加入SACD阵营呢?拭目以待吧。

家族传统

    除了这几项改良,Mikado的模拟线路延续了贵丰家族的传统,例如真正的双单声道设计,左右二组输出端子离得老远,讯号线不够长的用家可能有点麻烦。还有无负反馈、纯甲类放大,DAC转换之后的模拟滤波第一级使用了含云母片的电容,放大线路都用分立组件而不用OP。因此长时间使用,Mikado的机箱二侧在寒冬里仍有温度,建议不要把Mikado的电源拔掉,不用时放在待机状态(面板上红色的狮身人面商标还亮着),这样对声音有绝对的帮助。

    由于CD机耗电较小,不需如后级功放考虑节约能源的问题,所以Mikado的纯甲类放大线路对音质相当有帮助。Gryphon认为所有的“自动A类偏压”都无法达到真正纯甲类的功能,因为凡是伺服或自动线路都是讯号出现之后才开始调整或补偿,一定会有时间差,而Mikado成了贵丰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

    其实Flemming脑子里有很多创意,他曾想以Callisto 2200为蓝本,制作一台拥有500瓦推力的合并功放,虽然这不是音响史上的创举,但若当真不计血本的投入制造,会是什么样子还真令人期待。在对应更高级的分体式转换器时,Mikado在背版上提供了110欧姆规格的AES/EBU(平衡式插头)与75欧姆S/PDIF同轴数码输出,不过想找到比Mikado更好的译码器只怕也不容易呢。

音乐性与音响性兼具

    从最早我接触DM100后级开始,Gryphon的产品就一直给我非常好的印象,到Reference One、Antileon,进而Signature,这种成就与特质一以贯之,可以说是音响性与音乐性的最高成就之一。手头上没机会拿Adagio与Mikado互相比较,印象中Mikado的音响性依旧,但音乐味却更浓。

    真正好的音响器材不应有太多个性,Mikado的声音表现一言以蔽之,可以用“宽裕轻松,自然生动”八个字形容,这八个字只能意会而难以用文字描述,我们所能描述的仅是表面上的特性,但Mikado却能带来很深的音乐感染力。尤其是在听人声、弦乐群以及钢琴音乐时体会最深。弦乐群的宽松轻松与雄厚的规模感真是迷人,而钢琴的自然木质触键听感以及轻松泛逸出来的泛音也让人见识到好器材与好录音搭配之后的精彩演出。它的高频段不仅甜美有光泽,而且清晰之余还能够充分控制住,小提琴松容不紧绷,即使播放DG版慕特的《卡门幻想曲》,你也会觉得琴弦上抹了一层油而让耳朵愉快许多。

    HDC唱片公司出版的一套CD可以用来比较高分析力的效果,透过Mikado播放,老实说二张CD的表现相当接近,是Mikado分析力不行?非也,应该说是它内建的升频器效果优异,即使CD原本的录音不甚理想,也能有水准以上的演出。这套CD的头一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片段,钢琴触键的质感与泛音简直会迷死人。14首鲍罗定的弦乐四重奏,我们可以听到带有妩媚高贵鼻音的提琴音质音色,那是一种软中带弹性、擦弦共鸣质感十足的表现,真实的弦乐器声音就是这样。四重奏充满光泽又带着甜味与擦弦质感的声音让人愉快极了,琴腔的共鸣声也是那么的真实自然,音乐的和谐生动加上良好的录音,简直就像是四个乐手在您客厅中演奏般。
百听不厌的声音

    搞Midi音乐的人都知道吉他是合成乐器的大忌,同样对录音与音响回放而言吉他也是很难的乐器。美国喇叭花唱片有张演奏巴哈夏康舞曲的吉他直刻录音,你可以注意音乐家右手指甲与肉接触弦的微妙触感掌握,那一刹那的质感、触弦之后的音色变化、还有触弦之后散发在空气中的泛音,这些细节不但说明了Mikado的高分析力,也让这把古典吉他引人入胜。Decca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Mikado让整个弦乐群演奏起来宽松而有弹性,也让整个音乐都活了起来。

    说它宽松并非过度柔软,Mikado的全频段都扎实有力,而且速度反应也很快。换句话说,Mikado有本事让本来比较肥的声音变得有肌肉,本来比较瘦的声音变得比较饱满。听听钢琴的表现就知道了,Mikado的音粒特别结实清楚,而且能够把手指弹下去的力量表现出来。表现同一首管弦乐曲,Mikado的规模感也比一般CD机来得松容庞大,音场尺寸倒不是太夸张,但舞台上的乐器一件件林立陈列,除了“真实”以外我想不出还有更好的赞美之词。

    这一年来听过几部超级CD机,包括日本调音大师木内和夫的Reimyo奇迹CDP-777、法国的Metronome文豪T1i Signature,它们与Mikado属于同一等级的产品。奇迹的美丽音色有如毒药般会让人上瘾;而文豪的气势与力道则令人啧啧称奇。至于Mikado,它不但外观要让你好看,声音也要让你好听,而且是百听不厌。
TOP
652#

《 唯一的珍羞 》
    
    这是一部不带丝毫火气,不尖锐刺激,没有急风迅雷般狂爆,也不会生硬冷感的CD唱盘。换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如四月天暖暖娇阳般的舒畅、音色中性略带甜味、而音质绵密又宽广的CD唱盘。
    
     我本来想说Electrocompaniet EMC-1 CD唱盘是该公司「最後的珍馐」,但这就等於法官敲下木槌一样,宣布以後Electrocompaniet不会再有CD唱盘了。世事难料,或许以后EC还会有EMC-2等後续产品推出,但我估计,说不定到时候使用的已经是DVD传动*系统了,因此Electrocompaniet的第一部CD唱盘,有可能也会成为他们唯一的一部纯音乐CD唱盘。在CD数位媒体问世二十年後,位於挪威奥斯陆这家Hi-End音响厂商才姗姗来迟推出它们的第一部数位产品,面*临DVD等新世代媒体的强大压力,Electrocompaniet会*不会有点太冒险了?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花大把银子去买一台纯音响的CDD唱盘?若无三两三不敢上梁*山,Electrocompaniet这回是吃了秤陀铁了心,他们要用实际的声音表现来赢得喝采。
    
     不怕冒险
    
     先说第一个问号吧。Electrocompaniet现在推出纯*音响CD唱盘会不会太冒险?虽然风声不断,但我们无法证实飞利浦是否决定停产所有的CD传动系统,目前在几部高价数位产品上所看的都是飞利浦的CDM-12 Pro的工业型传动机构,包括这部Electrocompaniet EMC-1 CD唱盘也是一样。这个传动*机构似乎比较容易修改成上方置片方式,但我们在Marantz SA-1身上所看到的金属承片盘进出流畅又稳*定,同样也能叫人放心。上方置片式的设计,厂方必须另外设计压在转轴上的唱片镇,有人用磁铁,有人用重物,不同的材质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这也是比较好玩的地方。
    
     万一飞利浦真的停产了,该怎么办呢?放心吧,正常使用状态下,现在的雷射头都有一万小时以上的寿命,以一天欣赏五个小时来说,连续用上个七、八年都不成问题,到时候数位世界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再说,一些国外Hi-End厂都表示,飞利浦的传动系统声音要比日本系统好一些,一旦以后买不到飞利浦传动系统,厂商被逼非得使用日本系统时,声音表现就不敢保证了。像mbl老板Meletzky就表示,他准备使用Sony SCD-1的重装甲系统替mbl转盘升级,我提醒他Sony读取光碟的速度特别慢,他也很无奈。除非有其他新产品出现,否则现有DVD或SACD唱机的*传动设备,可能都不及飞利浦CDM-12 Pro传动系统*在声音上的优势,Electrocompaniet现在加入战场,说不定是飞利浦系统最后的一颗明星呢!Electrocompaniet真的在冒险吗?我看未必。
    
     不怕没人买
    
     正因为DVD或SACD的软硬体都不到十分成熟的*程度,所以愿意多花点钱买一部值得信赖,声音表现良好的CD唱盘者仍有其人。翻翻看论坛的器材龙虎榜,会发现可以选择的高级CD唱盘越来越少,大概只有Krell、Linn、Burmester、Mark Levinson、*Gryphon、Ayre、Oracle、Accuphase、Marantz等少数几个牌子。面对这些产品,Electrocompaniet EMC-1在售价上勉强算是小老弟,但他们认真的态度却与其他大哥无异。
    
     你知道吗?定价高达七、八十万台币的Linn CD-D12 CD唱盘,既没有华丽金光闪闪的外观,也没有坦克般的重量级机箱,里面线路更是精简得让人讶异,而且在代理商没有积极广告宣传的情况下,已经悄悄地卖了十多部。可见得有品味的音响迷还是不少,会买Linn的人绝不是用来夸耀身份的,而是他们真正被以LP的思维来设计
    为什么二十多年来,EC一直没有推出数位产品呢?老板兼设计者Per Abrahamsen是个很理想化的完美主义者,过去他钟情于黑胶唱片世界,认为LP的音乐性最佳,直到24 Bit/96KHz的DAC晶片推出后,他才慢慢转变看法。传统的CD是既定格式,16 Bit/44.1KHz的资讯量已经固定,再高强的传动系统也无法榨取多一点的细节。现在有就方便的升频晶片可以使用,把取样频率提升,再以24 Bit/96KHz晶片解码,不但音质更为细腻,动态的余裕也变大了。
    既然喜欢LP,他干脆以设计LP唱盘的方式来设计CD唱盘。EMC-1的CDM-12Pro传动系统被固定在一整片厚钢板中,钢板与底盘间有很多阻尼避震用的胶垫。底部三支圆脚也有玄机,中间的金属被设计成活动方式,可在不平整的桌面上获得稳固支撑,原厂还附上一个小的水平仪,让用家把EMC-1获得最佳水平,很少见吧?此外,LP唱盘的唱臂必须进行许多细调才能有最好的播放效果,CD省略这些麻烦,但EC却在镭射头的移动轨道上设计了一个滤波器,通过人耳实际听觉检验,将一些有害音乐情报量、更大的音场舞台与更好的解析度。
    反数位类比化
    不但如此,EMC-1 CD唱盘的类比放大线路没有使用任何IC OP,完全以小晶体砌成A类平衡式架构。这可能又会引起一番讨论,究竟是传统电晶体好呢,还是IC好?这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不过明明用几颗IC就可以解决的东西,EC却搞出一大片线路板,他们觉得这样才好听。最早EC的设计来自Matti Otala与Jan Lohstro两位晶体扩大机先驱,他们想让世人知道,晶体也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也可以如真空管般温暖宜人,而先进的设计是必要手段之一,最有名的就是低TIM失真线路。从1975年第一部25瓦的立体声扩大机,一直到今天每声道600瓦超大输出的Nemo后级,EC扩大机在外观并没有太耀眼的成绩,但声音表现一贯的暖调舒适,已经是公认的最佳类比声之一。
    就算推出CD唱盘,EC仍然打算把数位类比化,让大家听到有如LP一样的感觉。其中该厂引以为傲的FTT(Floating Transformer Technology)浮动变压器技术,也被用在ECM-1 CD身上。刘总编辑评论Nemo扩大机时已经大致介绍过了,EC发现许多设计者误以为电源供应只是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压而已,因此把变压器的次级线圈接地,但结果回送到地端的电流(音乐讯号)会经过变压器,而变压器对于不同频率的讯号会产生不同的阻抗,如此一来,电源供应部分的阻抗就会随着频率高低而变动。FTT浮动变压器技术就是让电源在不同的频率时都维持相同的阻抗,我们看到EMC-1里面有两颗特制的环形变压器,另外就是庞大的多组独立稳压线路。整个机箱分成三部份分隔开来,一个变压器供电给传动机构、显示器、数位线路等,中间一个完全提供给类比线路用。
    EMC-1有同轴与Toslink光纤两组数位输出,类比输出也有平衡两组,由于EMC-1从数位开始就是平衡线路,当然以平衡方式连接会比较理想。在分体式数位系统中,多了电源线与数位线的影响,变素较多,产生Jitter时基误差的可能性也增加,其实数位产品那么复杂,一部完整的CD唱盘也就够了。
     第一印象-温和自然
     的确,这是一部不带丝毫火气,不尖锐刺激,没有急风迅雷般狂爆,也不会生硬冷感的CD唱盘。换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如四月天暖暖娇阳般的舒畅、音色中性略带甜味、而音质绵密又宽广的CD唱盘,综合起来说,EMC-1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和!还记得Sonic Frontiers的SFD-2数类转换器吧?第一次听到那种声音,数位冷无情的感觉一扫而空,反而一般暖洋洋的气息从音乐中浮起,爬到背上轻轻蠕动,感动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SFD-2在输出端加上真空管调味,换上不同真空管味道也会有差异,严格讲起来,那是一种愉悦的染色。EMC-1“纯晶体”,同样也打造出那股流畅生动自然,毫无压力又带着金黄光泽的色彩,的确是不容易。
    以普雷特涅夫与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最新录音的拉赫曼尼诺夫“钟”为例,作者以不同钟声表现人声际遇,合唱团与管弦乐团交融出一大片的和谐声响,但突然而来的动态又很强烈。参考机构播放这张软体时松软度足够,音像比较大一些,但对音场层次的刻画却欠精细,该刚强时又显得柔弱一些。换用其他DVD唱机播放,高频就是少了绵密平滑有光彩的质感,弦乐骚骚的表情细节也不足,最主要的是韵律起伏平板,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感情。温和的EMC-1提供的细节比参考机还多,平常我用中等音量欣赏就能感到满足,但又不自觉的越开越大声,因为这位好好先生也能成为运动健将。
    最深印象-百听不厌
     原厂建议EMC-1要开机72小时后才会进入稳定状态,听过一段时间后,EMC-1的温和特质依旧,但又多了几项好处,像是稍甜的质感,高雅的味道,很好的空间描绘能力,结实不松散的乐器线条,以及越听越好听的平衡感,。要论音响二十要,EMC-1或许不是样样都强,例如它的解析力、极高频延伸与华丽的感觉就不如Burmester 001(定价差了一倍多);它的低频动态与权威感不如Theta(Theta却没有EMC-1的平顺流畅);它的密度与张力则不如Mark Levinson(耐听程度反而好一些)。Electrocompaniet有的是不急不躁,播放什么都好听的特异功能。
    说得简单,其实不容易,评论员接触的东西太多,难免会有一点“器材冷感症”。全身黝黑的EMC-1很容易忽视它的存在,但那股音乐吸引力却让人不由得把很多CD又拿出来唱了一遍。Telarc早已前发行的圣路易交响乐团演奏《秋夜吟》,整片的弦乐一直是个人测试器材最爱的工具,EMC-1并没有将复杂声部一一剥开来,可使小提琴会弹起来的感觉太棒了,大提琴嗡嗡的歌唱清晰又饱满,右后方低音大提琴猛力的一拉,那场面太美了!连Decca帕莱洛第演唱《波西米亚人》中穿云裂石的高能量歌声,EMC-1随后拈来都一片轻松自在,开阔而不紧绷,透明而不细瘦,听着听着时间就此流逝。
    最近我迷上一道菜叫“蒜香骨”,先把排骨浸泡在香料中,再以适当火候酥炸起锅。排骨炸得太老硬梆梆的拉扯不断,炸得不够肉汁香味出不来。我宁可用最佳的“蒜香骨”来形容Electrocompaniet EMC-1 CD唱盘,明知道吃多了胆固醇会增加,但面对如此珍馐,我实在有点忍不住呢!
TOP
653#

如此感染力 评蓝调Bluenote Koala CD机+S-1合并功放

日前看到一则报导,从1986年起担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的慕提(Riccardo Muff),因为不少乐团团员和捡场都对他的领导风格有意见,经常闹得没办法演出,他不得已只好辞职;接替的人选还没确定。一向就被认为观众眼光锐利甚至有些刻薄的斯卡拉歌剧院又惹麻烦了。我们哪里是世界第一的歌剧院?瓦格纳迷一定会说是拜鲁特,有机会出国的朋友则会说是纽约大都会。但是拜鲁特一年只演出二个月,纽约大都会的演出优劣必须看时段。能够维系数百年不坠名声,堪称举世第一的歌剧院,当非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莫属。

音乐的殿堂

      比历史,断卡拉歌剧院绝对傲视群伦,阿巴多(Claudio Abbado)与慕提二个意大利音乐界菁英的共同参与,在历史外还加上了下朽的传奇。董尼才第、贝里尼、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都曾在指挥台或尊贵的包厢里看着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被演出,光是这点,世上没有几个歌剧院能与之比拟。斯卡拉没有什么最经常演出的作品,因为在这里举行首演的歌剧已是不计其数。比演出,斯卡拉歌剧院有欧陆最坚强的制作与演出人才,剧院本身的音响效果更是优秀绝伦。斯卡拉拥有全世界水准最高的专业歌剧合唱团、专职乐团,连听众的素质都是水平最高。从歌手的角度来说,斯卡拉歌剧院的舞台,更是许多歌手视力目标的圣殴。Hi-C歌王帕瓦罗蒂在未成名前,他的愿望是在生涯结束前有机会于斯卡拉担纲演出,然后美好地退休。能在斯卡拉演唱,不只代表着一项荣誉,更能在历史留名。斯卡拉歌剧院另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历任总监或首席指挥几乎都是意大利人(除了短暂的卡拉扬时期),血统与传统之纯正是世界各歌剧院所少见的。已经离职的慕提就是个骄傲的家伙,他以意大利血统骄傲,通常这种傲气出现在日耳曼民族身上,但慕提硬是比他们更傲一与柏林爱乐排演时,他拒绝向团员们说德语而产生争执。在斯卡拉将近廿年的寸光,伟大歌手纷纷雕零退休之际,慕提仍然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仍然未曾褪下传奇色彩。
    
      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蓝调Blueno与斯卡拉歌剧院并没有关系,笔者想说的是有了深刻的音乐文化为背景,这个国家的音响器材或许风貌各异,但诠释音乐的感染力却是一致的。西方歌剧是包含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凡是歌剧流行的地方其音乐素质大致部不差,你知道全世界哪个地方的歌剧院最多?德国是歌剧院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柏林的德意志国家剧院(西柏林)与都会剧院(东柏林)、Dresdn的国家剧院、汉堡的国家歌剧院,慕尼黑的公爵剧院、巴燕国家剧院、白莱特剧院、节日剧院(华格纳歌剧)等。另外就是意大利了,罗马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urin贵族歌剧院,以及拿波里的圣卡洛歌剧院。工程师在歌剧声中成长,你买意大利音响器材在音乐性方面是不需要担心的。

划算的CD机

      但意大利的观众几乎都有着艺评家般的眼光,一些著名歌唱家未能发挥应有水平时,他们的枪口会猛烈轰击起来。但遇到演唱优异、导演杰出、舞台设计独具慧心的他们也毫不保留给予赞赏,由衷地报以热烈掌声。像女高音柯朵芭丝的首次登台(演出《波西米亚人》),或娃莲狄妮(演出《灰姑娘》)都受到观众的激赏,事后证明意大利观众的判断是对的。蓝调公司早于1985年就是由13位音乐家、工程师与发烧友联合组成一个文化推广机构,1992年起他们将发烧心得付诸实践,开始推出家用的音响器材。在总裁Maurizio Aterini与一群工程师的努力下,Bluenote通过意大利发烧友的苛求而打下一片江山,他们从2002年才开始外销,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是意大利独具风格的音响品牌了。
  
      曾介绍过它家顶级的SfibbertⅡCD机与Demidoff Signature功放,相信读者对那充满新意的造型与结构都有印象。Koala (产于澳洲的可爱无尾熊)CD机与S-1合并功放则是蓝调入门级的产品,外观相对简单,结构则还是一样与众不同。Koala CD唱机沿用顶级产品的线路设计,内建Burr-Brown PCMl704译码芯片,抽屉式承片盘使用寸相当平顺,输出端平衡与非平衡兼备。该公司的二项专利技术包Zero-Clock零点时基误差技术(在数码滤波部分进行修正,将时基误差Jitter造成的影响减至最低)与Electro-PowerTM自动侦测电源技术(可以在每分钟自动侦测50次,或者每60秒对整个系统与其它机械稳定性进行侦测修正,因此马达转动的变动仅有0,0001%),也部运用Koala CD唱机中。

      比较特别的是这部CD机的输出电平只有1V,比普通的2V小了很多。这表示内部增益不大,设计者希望有更低的失真与更灵巧的声音,果然Koala的总谐波失真只有0.0001%,几乎可以挑战世界纪录经验中较小的输出电平音质更加细腻优雅,偏向轻盈活泼的路线:而较大电平输出有饱满丰厚的形体感与高密度感,音场规模也会增加。试听后果然不差,无论以平衡或非平衡输出,连接蓝调S-1合并功放或参考前后级Ayre,Kofla都有着清爽不腻,恬淡不浓稠的特点。并不是说Koala过于清瘦不饱满,只是它的色彩自然通透,没有刻意的华丽修饰与柔软美化,高音散发出真实乐器才有的璀璨光泽,甜味也是恰到好处,比传统胆机要更流畅无碍,比传统晶体机又多了一分娇贵之气。

精彩的合并功放

      相对于Koala CD机在规格参数方面的优异,S-1合并功放从重量,输出功率、功能来看都算非常简洁。我们发现蓝调公司输出功率最大的功放居然是S-3,旗舰Demidoff Signature系列只有50瓦功率,S-1则有40瓦,再看看蓝调自己的音箱如二音路书架箱Ducfle、三音路落地箱Reale等,效率部在88dB左右,这些功放能很好的驱动吗?比较特别的是Bluenote的功放中缓冲电容容量并不大,但变压器却用得非常多,Demidoff Signature功放机箱内大大小小共有13只变压器,其中4只银合金线绕制的E型变压器负责电源供应、8只是电源滤波用的扼流圈,1只负责控制线路之用(供应面板上的指针表),复杂的接线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原来这家公司标榜单端输出设计,每声道只用上一对功率晶体,他们认为较多的功率晶体并联固然可以得到较大功率,但晶体组件无法完全匹配完全造成更多问题,这是单端直热式胆机要比推挽式胆机有更纯净声音的原因。但只用一对功率晶体又怕驱动力受限,所以他们在电源上下工夫。S-1合并功放也只用一对功率晶体,釆双单声道设计,从电源变压器开始到散热片二声道都是独立的,电压增益力镜影对称放大设计(Mirror-Amp),可营造出与甲类功放相似的效果。另有一只较小的变压器对IC芯片,继电器等单独功电,内设四组被动式开关,当机内温度超过80摄氏度本机会自动关闭,铁制的机箱能有效防止RFI、EMI电磁波干扰。由于S-1并非真正的平衡放大,建议不使用平衡线而普通RCA接线即可。一开始以Koala CD机+S-l合并功放推动辉阳公司B-Sun"超级钢琴”音箱,12寸的太低音果然不是盖的,蓝调这二部产品并没能良好的对付,但其爽快的速度与较轻盈的身段仍有不错的跃动感。实际上这种中高频带着斯文优雅的质感,低音如水上飘轻功的表现方式,搭配任何一对音箱都能听出来,试听期间还搭配过Dynaudio Fo-cas220、KEF与Spendor等产品,笔者认为与丹拿是不错的组合。蓝调的产品搭配劲浪Focal音箱同样有红花绿叶的效果,它平滑细致又不张扬的高音不会减损这些高分析力、高透明音箱的亮度,反而能产生圆融的表情。而Bluenote的灵巧活生又为这些音箱增加了更好的动感。

从血液中流出的音符  

      笔者选了几张在斯卡拉歌剧院录制的CD来试音,要知道亲临斯卡拉歌剧院一晚的门票加小费将近2500人民币,而且分配给外国人的票只有60-120张,听唱片还是最划算的投资。以KoalaCD机十S-1合并功放+Dynaudio Focus220音箱+v.d.H信号线+Nordost电源线构成的组合,播放阿巴多指挥的威尔第作品《阿伊达》与《唐卡罗》,气势并不是极度磅礴澎湃,《阿伊达》第二幕的《凯旋进行曲》缺少一点火热与力;铜管的金属味与音场中的定位倒是非常好。《唐卡罗》是威尔第28部歌剧中最长、格局最大、色彩最浓的一部,描述16世纪西班牙宫与法兰西王国政治斗争、宫廷对立、宗教权利、宿命悲恋的故事,6位个性鲜明的主角共同筑起这部史诗般的歌剧钜作。大音量播放下威第花了2年时间不断修改的苦心从音色变化丰富的旋律中感受到,唐卡罗的父亲菲利普那首咏叹调“她从来不曾爱过我”,音乐达到感荡情灵的高境,弦乐的沉黯音色使人不寒而栗,人声仿佛冲破黑暗突围而出。这么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转折,反而是其它大功率产品不容易达到的,蓝调这二部器材缺少的是蛮力与狠劲,优点则是丰富的表情与感染力。
    
      另外一张1938年录音以78转唱片转制的《波西米亚人》,一方面为我们见证了意大利音乐的辉煌,一方面也很有纪念意义;因为斯卡拉曾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到1946年才又重建,这是战前名演。以当时的技术当然无法捕捉到大型歌剧的全景,剧中鲁道夫的咏叹调《你那好冷的小手》,以及女主角咪咪所唱<<我的名字叫咪咪》,在蓝调的诠释下竟然毫不沉闷,挟窄的频域仍旧带来新鲜的趣味。咪咪这首咏叹调是全剧最复杂的唱段之一,既要描绘出一个孱弱的、浪漫的、患有肺结核的姑娘的性格,又要让她保持完美无缺的嗓音,以便产生辉煌的有把握的高音,并盖过乐团有时是夸张多余的音量,这的确是很难调和的,而Koala CD机+S-1合并功放都做到了。
  
      1979年在斯卡拉歌剧院录音,被誉为“当代爵士乐的莫扎特”的KeithJarrett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及丰富的情感表现谱出一段彩虹般炫丽的章,他是属于天材型的音乐家,只要坐在钢琴前即使没有乐谱也能够演奏出发自他内心感人的旋律。欣赏这张CD时忍不住脚打拍子,摇头晃脑地被融入旋律中,真正没想到,这居然是蓝调入门级器材的实力!


蓝调B1uenote  Koala CD机●定价:22,500港币●总代理:格兰公司
规格:频率响应4Hz-44KH2,输出电平1V,总谐波失真率0.0001%,信噪比115dB。动态范围l25dB,平衡与非平衡输出各一组,使用24blt/192KHz译码芯片。尺寸430x100x350mm,重5公斤:

蓝调B1uenote S-1合并功放●定价:15000港币●总代理:格兰公司
规格:输出功率40瓦,频率响应20Hz—25KHz±3dB。总谐波失真率0.1%,输入阻抗47K欧姆,输入灵敏度550mV,噪音—90dB.
回转率13V/US。尺寸430x90x350mm,重10公斤
TOP
654#

[upload=jpg]Upload/20061028050194349.jpg[/upload]

制作认真严谨,音质表现全面 AUDIA FLIGHT CD TWO

在此之前,我是从未接触过意大利Audia出品的任何一款功放;只曾听过该厂出品的CD One单体式CD机作转盘使用的表现,但又从未聆听过其内置解码器的音质。因此,我对Audia出品的认识,实在肤浅。

       究竟意大利Audia的出品是龙是虫?我想,就由本文实试主角,CD Two单体式CD机开展吧。

      初试啼声,Audia CD Two单体式CD机予我至强烈的感觉是中频音色优美,甜而不腻,一副小家碧玉格局,经由它重播的每一张抒情的人声录音以至弦乐小品,都是那么的动人动听。但其低频段则稍觉松驰,控制力并不出色,且量感十足,我下意识认为不易搅!反观CD Two于此刻未完全进入最佳状态下,高频段方面已绽放异彩,其延伸力十足,质感强烈,明亮度出色,能量感一流,音响的意识形态入于鲜明细致,线条感突出而声音从不予人流于锋利刺耳,水平高而不走哗众取宠式音效。煲了几天之后,我已明确感到CD Two的低频收敛了不少,重播与初试啼声时的同一批录音,此刻的CD Two的低频已转趋从容不逼,柔韧细腻,但结实硬朗度仍未达我的个人主观性要求,煲它3天后再听它的表现,经连续不停工作六天后的CD Two,低频又再好了一点点,而那先前予我感到像小家碧玉式的中频音色取向,亦显得更纳更细腻,至于高频方面,表现得更顶呱呱!因此,我决定再长煲它4天,若没有可间性的改变,便进行详细的测试。

       于制作上,Audia CD Two彻头彻尾是一部单体式CD机,在同厂顶级型号CD One身上附设的数码输入/输出接口,已绝非CD Two的基本备,不再出现了。

       至于镭射拾讯机械方面,Audia CD Two是采用以四点式支撑悬浮落地的飞利浦出品VAMl202/12拾讯机械组件。据说这镭射抬讯机械组件的循迹性能极佳,耐用与稳定,已愈来愈多厂家乐意采用;同期实试的Hegel CDP4A单体式CD机亦是采用同一型号的拾讯组件的。从肉眼观之,CD Two内置的飞利浦VAMl202/12镭射拾讯机械组件的机械结构部份,被Audia重新改良过,此举,可有效提升它的避震以及化震性能。

       厂方指出,CD Two的内部线路结构是无异同厂顶级型号CDOne;二者的主要分别只在于镭射拾讯机械以及In/out接口。先从供电部份讲起,CD Two内置两只高效率多绕组环型变压器,并采用一个厚料的方形金属罩密封防磁漏,避免影响共处一室的敏感电路。再配合高速水塘,并经过多重稳压,分别供电予机内的数码与模拟电路。讲制作,绝对入于发烧格局,于同级CD机中是不常见的。

       CD Two虽是一部单体式结构的CD机,然而其内部制作则极尽发烧之能事,机内3件线路板之中的最大一件是内置了CD Two的数码及模拟
电路。主要零件全采用一级靓料。

       数码部份,CD Two采用了Crystal CS 43122 24bit/92KHz晶片作数码模拟转换,其内置的升频电路,于转换前先作192KHz/24bits升频后才交到CS43122解码,因此可获得更细致传真的音效以及优美细腻的音色,它所提供的音响效果,绝非一般同类出品可以相提并论。

       模拟输出级方面,相信各位已从图片中清楚见到,CD Two单体式CD机是采用全对称式的全平衡式结构,并以纯A类放大工作;只可惜我现用的Audio Note M6 Line Mk II真空管前级不设平衡式输入,未能让我一尝其平衡式轮出的重播效果。我是次测试只是采用它的RCA单端式模拟音频输出,CD Two已能为我带来如此美妙的音响效果,Audio落足料制作的XLR平衡式输出,其音质表现应可更上一层楼的.

       CD Two的电源输入插座为IEC分离式,旁设总电源开关掣,配合设于面板之上最左方的一枚轻触式按钮,可切换候命工作与预热模式;在测试期间,我是采用长着的。

       CD Two那件厚达半寸以原件金属切割成形的面板之上,从左至右,分别设有7枚各项功能轻触式按钮;各项橾控,用家亦可透过随机提供的无线遥控器操纵。

声音清甜诱人

       先表明立场,在进行初试啼声之前,我对CD Two是没抱有太大的期望,原因是经验话我知,大部份两万圆以下的CD player,是没有一款
可算得上全面的,它们只在既定的声音取向领域上做到至好。然而CD Two开声,虽展现出极明确的音响个性,总的来说是朝向音乐性而绝非音效性,其声底亲切讨好,但胜在办办表现平均,且得分极高,令人意外。

       CD Two在经过10天连续性工作过後及被我悉心调校,音质再有进境。我先就着它的音响个性去为它配上一些我预期可产生互补不足,隐恶扬善的接线,经过三番四次的反反覆覆实试之後,在手上所拥有的多款接线之中,以Vanden Hul出品的Orchid讯号线与它最合拍;Orchid讯号线的分析力高,高频表现杰出,低频不含脂肪,控制力理想,而中频是入于优美细腻,全频透明度一流。彼此合作之下,Orchid讯号线既可提升CD Two的内在潜能,也可隐藏CD Two的不理想之处,反之亦然,二者合作下产生至佳的凹凸效应。

       CD Two的音色清甜、优美细腻,擅于重现歌者以及各种乐器的细致情感,它那感性中具理性的音响特性,可令优美浪漫的录音听来更细腻传神,其音乐表情丰富不木独,听雨果的LPCD45版本陈玲玉《再折长亭柳》及F1M xrcd24再版Oistrakh父子兵演出的莫扎特,都表现得分动人与动听。

       CD Two的音色取向虽然并非绝对中性,但半点也不夸张失实,它那清甜细腻的音色,旨在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而无损音乐的神绪,『重音染』这三个具贬义的形容词,与它无关。CD Two绝不存在橱窗粉饰效应,录音是优是劣,它都能正确反映出来。

       低频段方面,初试啼声之时或许与它未在最佳状态有关,响应十足然而控制力不理想,于经历了10天连续性工作之后,已明显改善过来;本文落笔之时CD Two虽已连续工作了15天,但我仍感到它的全频段具有可闻性的改善。它这么难煲,我猜想原因之一与其全采用了一级靓料制作;如误差少于1%的金属薄膜电阻与及以polystyrene、Ceramic和polypropylene制作的电容器有关,这些一级靓料肯定难煲,但煲熟之后,往往与全新之时开声比较,完全是两码子之事。经历了连续15天工作的CD Two仍未能提供稳定的重播效果,不足为奇。

       但CD Two此刻所提供的低频表现,与全新开声时比较,已完全脱胎换骨。重播爵士乐倍低音大提琴的声音柔韧性十足:我至怕那些效果流于过份紧绷的double bass声,CD Two的取向极合我的个人口味,它的效果从容,垫底十足,量感充沛而不流于松驰,能不期然令听者随着从容的节奏感用脚打拍子,这便是我们经常提及的感染力是也,Audia CD Two果然了得。

      若要我对CD Two的低频重播效果作出批评,我想了又想,它除了重播击鼓录音时鼓声似乎不够结实,令人听得没那么痛快淋漓之外,其表现已超越同级CD机的应有水平而迈向更高境界。说到底,Audia CD Two毕竟只是一部『入门级』的单体式CD机,对它作出无理的苛求是不合情理的。

      以一部定价三万港圆有找的单体式CD机而论,CD Two的高频表现绝对超凡脱俗,我给予它完美无暇的评价。在未闻其声前,真的很难想像得到CD Two的高频表现有多突出。如果你是首次聆听CD Two的重播效果,我推荐你用FIM出品的《Super Sound! II》xrcd24碟内的第11轨录音以敲击乐演奏的『卡门』以及同是FIM xrcd24出品,Oistrakh父子兵演出的《莫扎特Sinfonia ConcertanteK364,Duo in Gk 423》碟内的第6轨录音来展开你的试音之旅。重播上述两轨录音,若以5分为满分,CDTwo可取得4分半,实在了得。

      讲到全频段的透明度,Audia CD Two的表现竟没有被舍下用作参考,由Accustic Arts Drive 1+MSB Platinum DAC III Signature组成的十多万圆级别分体式CD组合明显比了下去。在AB比较下,CD Two只轮密度感,以价论声,CD Two轮少当赢。动态对比以及瞬间响应方面,CD Two较我听过另一部同级英国CD机更加出色,它的身手敏捷、动作灵巧,生动性突出。此外,它所重现的音响舞台感可轻易脱离声箱外侧,有几深有几阔?是随着不同的录音变动,绝非夸张式的一成不变。

定价:HK$28000
TOP
655#

[upload=jpg]Upload/2006102818395728206.jpg[/upload]

   音乐之旅研究和开发High End级的重播系统方面已经超过四分一世纪,并一直领先于同业。作为音乐之旅的第一台CD机,EMC 1是经过专家运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巧,研制了几年才满意推出的极品CD唱机。EMC 1 的一个特色是采用了专利的机械振动抑制系统,防止激光头接收到有害的信号。EMC 1是音乐之旅的一款重要新产品,全平衡式对称电路设计,并采用了FTT的电源供应。
    
    ELECTROCOMOANIET之所以在CD诞生二十年后才推出它的第一款激光唱机,是因为它的创始人Per Abrahamsen认为当时的16bit/44.1KHz的格式并不能完美地再现音乐,直到24bit/96KHz高规格出现之后,Per Abrahamsen认为这样才可能让CD机放出好的声音。尽管如此,Per Abrahamsen认为只要生产一款型号就已经足够——“要做就要做最好的”。EMC-1在转盘部分运用了类似LP唱盘的悬浮避震技术及目前最好声的Philips CDM12.6 Pro和机芯。解码部分先采用24bit/96KHz格式,改良型已升级至24bit/192KHz。内部光是变压器就用了四只,ELECTROCOMPANIET独门秘技FTT(浮动变压器)技术,以及全平衡、A类放大等手段全部用上,全机重量超出40斤。在领略完EMC-1的表现和用料后,您才会知道什么是“毫不妥协”、“追求完美”的含义。
    
    获《音响世界》推荐榜
  
售价:¥35,895元
    
        
    技 术 参 数
    线路部分: 单端增益: 1.6X(4dB) 平衡增益: 3.2X(10dB)
    THD1V输出,1kHz)14V RMS
    声道分隔1V输出,1kHz)90 dB
    相等输入噪声: 4μV
    数字部分:最新式Phillips CD PRO顶部装碟机芯 24 bits 192KHz D/A 转换
    数字输出:RCA/XLR
    其它:
    :真正的全平衡系统 专利的机械振动抑制系统能将影响激光头的不利信号澈底杜绝 模拟和数字电路采用独立电源供电 FTT 电源供应方式 全摇控(不包括音量)
    功率消耗无负载和信号) 23W
    外形尺寸: 宽: 483 mm/19 inches
    深: 440 mm/17.3 inches
    高: 115mm/4.5 inches
    重量: 20Kg/44 lbs.
TOP
656#

谁了解瑞士WEISS、丹麦神弓BOW TECHNOLOGIES 这些音源声音的,请也来谈一谈吧……
TOP
657#

   ELECTROCOMPANIET(音乐之旅)公司于1973年在挪威成立。在当年的一次AES年会上,Matti Otala博士向大会递交了一份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瞬态互调失真”(TIM)理论。Svein Erik Borja先生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他是挪威的唱片和广播制作人,同时也是一位大发烧友。Otala博士的论文让Borja先生对当时功放音质不好的原因有了更深的认识。Borja把Otala博士的论文交给ELECTROCOMANIET的创始人Per Abrahamsen,问他是否能够研制出一台基于Otala理论的全新功放。从这一年起,Per Abrahamsen便开始为获得更好的音质而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开头制造的几款原型机与其它品牌相比,在声音上的改善是令人兴奋的。但作为一位完美主义者,Borja认为这些功放的设计仍然具有很大的改善余地。70年代,并没有太多Hi-End功放设计的条条框框,这样更有助于ELECTROCOMPANIET的设计人员站在较中立的立场上,更易取得最后的成功。业内都认为当时的ELECTROCOMPANIET的设计人员也许可以称作“消除TIM失真学校”的首批毕业生了。
    
    在以后的三年中,ELECTROCOPANIET不断完善,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型以更好地描述晶体管的交流特性,而不是仅局限于描述其直流特性。终于汗水换回了巨大的成功,ELECTROCOPANIET首件作品——2×25W纯A类后级一鸣惊人!这台后级首次将无负反馈技术、巨无霸级电源供应系统应用到小功放机上,著名的Audio Critic杂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声的放大器”。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ELECTROCOMPANIET不断完善产品,销量稳步上升。今天ELECTROCOMPANIET的产品已遍及全世界36个国家,并且被认为是音响工业中最好的产品之一。ELECTROCOMPANIET的功放很有自己的特色,它们既有传统晶体管机那种强劲的驱动力和解析力,又有胆机般的温暖和甜美。原来,ELECTROCOMPANIET的创始人是Per Abrahamsen一位狂热的胆机和LP迷,但胆机又有故障率高、发热量大、寿命短等缺点,为此他决心研制出一种“能再现胆机风采的晶体管机”来。Per  Abrahamsen认为造成一般晶体管机声音粗硬的“罪魁祸首”在于“结电容”的存在。随着功率管的增多,驱动力会增强,但晶体管的“结电容”也会增大,导致细节流失、声音变粗。而且非线性失真也会上升,使声音变得干硬起来。为克服这些问题,ELECTROCOMPANIET首先是提高晶体管的筛选精度,即使用上昂贵的高fT功率管,仍然进行大幅度淘汰,确保所用管子全部配对完好而且拥有高品质。这种不惜工本的做法绝对是一般厂家所难以实现的。此外,所有的功放均使用ELECTROCOMPANIET的独门秘技“浮动变压器(FTT)”技术,该项技术令电源在不同频率时都能维持相同的阻抗,随时提供充沛的能量。此外,ELECTROCOMPANIET还通过A类放大器线路、全平衡放大方式等手段,将晶体管功放本身固有的缺点克服。
    
    ELECTROCOMPANIET产品声音细致、甜美、驱动力强、耐用可靠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录音室、音箱制造商以及广大发烧友所认识,旗下产品在世界各地均获得崇高的赞誉,使ELECTROCOMPANIET今天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高级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厂家
TOP
658#

丹麦神弓BOW TECHNOLOGIES ,于1996年推出第一部CD机机--ZZ-Eight,就一鸣惊人、令人注目。

后ZZ-Eight被改进新型号Wizard  CD机机所取代。

2004年,BOW又让ZZ-Eight重出江湖,从20BIT/96KHZ改进为24BIT/192KHZ(花1600欧元,可以旧款之20BIT/96KHZ升级为为24BIT/192KHZ)。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659#

意大利蓝调Bluenote Stibbert MKII Villa旗舰CD机 24bit 96-192kHZ升频,市场上唯一
的一部通过4条锥型弹簧完全隔离的双底盘式顶级LP结构,全新香港购入 包装说明书齐全  
有意请电:13502833813
这只Bluenote CD机竟是极品声杰作,玩不玩分体完全是个偏见了;这么精的极品声 ,不
得不叫人对Bluenote CD机要多加注意 ,单体CD机靓声如斯 ,个案实在太少。
                                                --引述《发烧音响》06年2月 群颖



[upload=jpg]Upload/2006102818153677654.jpg[/upload]
TOP
660#

挪威一甜E.C.--ELECTROCOMPANIET(音乐之旅),在此插队推出……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