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5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佳丽大荟萃兼谈【音响发烧三大定律】的应用--高文Goldmund E... [复制链接]

查看: 127852|回复: 753
201#

好啦,节目时间到!

首先,要委屈第四位出场的佳丽英国殿堂级品牌Audio Note ,现予以定格暂停。

捧王2麻子的场,优先插入第五位佳丽--她就是众烧友如雷贯耳的“EMM LABS”……
TOP
202#

信噪比 在 2006-4-28 13:41:26 发表的内容
越来越厉害了。佩服老兄,问一下,你的ASR有平衡输入和唱放输入吗?


请多拍砖,在拍砖中相互提高。

俺的ASR有平衡输入,但唱放输入只有输入插口的圆柱,说明书曰:唱放输入只对订单外加唱放线路板的ASR才有用。

当初并未考虑NAIM以及NAIM CD要用到唱放输入,由于俺已决意戒毒不上黑胶,所以当初并未考虑外加唱放线路板。
TOP
203#

以下文章取材於音響論壇雜誌
器材評論/劉漢盛
「寬厚飽滿溫潤」,掌握純淨源頭
emmLabs CDSD轉盤/DCC2數位類比轉換器兼前級

這樣的聲音有什麼特別呢?我以六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寬厚飽滿溫潤」。這種寬厚飽滿溫潤的特質讓您聽到龐大的音場,
讓您聽到飽滿的各頻段,讓您感受到各種樂器的溫潤美感。
CDSD轉盤:可播放CD、SACD、DVD-V的AC-3軌,DVD-A、MP3。AES/EBU輸出端用在CD與MP3,EMMLabs光纖輸出2-6聲道
數位訊號,另有光纖與BNC輸入端子。可以把PCM訊號轉為 5.6448MHz DSD訊號。體積435x400x141mm,重量11公斤。

DCC2數位類比轉換器兼前級:二聲道數位轉換,可接受PCM與DSD訊號,數位輸入端子包括 AES/EBU、SPDIF、TosLink、
ST光纖、EMM OptiLink,類比輸入有XLR、RCA端子,類比輸出 XLR/RCA各二組,體積435x400x92mm,重量11公斤。
進口總代理: 亞柏利(02-27765838)

CDSD外觀並不吸引人,這是專業機的特色,不過它的內在卻美極了,千萬不要「以貌取機」。
DCC2的外觀與CDSD一致,也樸素已極,面板上那些按鍵燈號也是為專業使用而設計。
CDSD的背板與一般CD轉盤不同,全都使用光纖接駁。
「Herb Pomeroy Big Band Jazz Live at Sandy's」這張SACD擁有的人恐怕不多,即便擁有, 能夠體會到它錄音傑出的人恐怕
也不多,真是可惜。這張爵士樂現場錄音的精彩程度比起「當 鋪爵士」有過之無不及。請注意它只有SACD層,CD唱盤
無法播放。(RRM 09 SACD)

焦點:可以把CD轉換為SACD,聲音的寬厚飽滿溫潤讓人舒服已極,即使開大聲聽也不覺得 有壓力。
各項表現都非常自然,圓順,細節多,堂音足,有若在音效良好的音樂廳中聆樂。

搭配建議:沒有什麼禁忌,搭配什麼喇叭都好聽,一點都不挑嘴。

emmLabs是什麼公司?怎麼會有那麼昂貴的數位訊源產品?假若您僅是個音響迷,對於 emmLabs這家公司陌生是正常的
,不怪您!假若您是錄音界人士,如果還不知道emmLabs的 大名,那恐怕就離譜了。沒錯!在錄音工業中,emmLabs是
一家頂頂大名的公司,他家產品 不多,但卻掌握了SACD解碼的頂尖技術,世界上大部份有名的錄音室或工作者幾乎都
逃不脫 它的「魔掌」,使用著他家的數位訊源產品。您現在所聽到的SACD錄音軟體,幾乎都混著 emmLabs的血液。

名人錄音室背書
到底要怎麼來凸顯emmLabs的重要性呢?這麼說好了,James Guthrie就是用他家的 Switchman-3切換控制中心暨前級來將
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轉成SACD; Steve Rosenthal也是用Switchman-3來將22張Rolling Stone唱片轉成SACD
。而DMP唱片公司的老闆Tom Jung也這麼形容emmLabs的老闆Ed Meitner:他是地球上唯一同時專精數 位與類比線路的人
。如果以上的名製作人名錄音師的背書還不夠,請看以下使用emmLabs器 材的唱片公司或個人:Sony Music、
Telarc Records、Abbey Road Studios、Chesky Records、 Mobile Fidelity、DMP Records、Opus 3、Water Lilly Acoustics、
Groove Note Records 、 Virgin Records、James Guthrie、Doug Sax、Bruce Botinik Productions 、Bob Ludwig、
Bernie Grundman Mastering、加拿大廣播公司。以上這些公司與個人的背書夠嚇人了吧!
或許您會說:就算emmLabs再出名,也是唱片工業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因 為emmLabs的產品不僅是給
錄音室用的,也可以給一般音響迷用,只要您的要求夠高。本文 的主角CDSD轉盤以及DCC2 CD/SACD解碼器兼前級就
是可以給音響迷使用的器材。請注意, CDSD這部轉盤不僅可以讀取CD,也可以讀取SACD。而DCC2不僅可以對CD解
碼,也可以對 SACD解碼,夠厲害吧!以下,讓我慢慢為您介紹這二部與眾不同的數位訊源吧!

DSD開山祖師,SACD元祖
在介紹產品之前,我還是要循例先介紹emmLabs的背景。emmLabs成立於1998年,總部設在 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卡加利市
,是由數位類比領域專家Ed Meitner所創立。Ed Meitner在創 立emmLabs之前,曾在A/D/S公司任職,是Jittter與Data Recovery
方面的專家,並在1995 年取得相關專利。後來與Sony/Philips合作,發展DSD(Direct Stream Digital)錄音技 術,不過當
時都是在錄音室中進行,尚未做商業化推出。DSD錄音技術所錄製的軟體後來就 被命名為SACD,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了。由於Ed Meitner可說是DSD技術的開山老祖,所 以後來當Sony準備正式推出SACD時,就商請Ed Meitner製造SACD的
DA/AD轉換器,他只 花了三個月就做出二聲道原型機,這套機器馬上就被用在全球Sony與Philips的錄音室內, 算一算,
光是Sony就購買了140套。
成為SACD開山老祖之後,Ed Meitner陸續發展出多種錄音室所使用的機種,例如六聲道SACD 編碼解碼器DAC6e、可供多
聲道輸出入切換使用的Switchman、可讀CD/SACD的轉盤CDSD, 以及數位控制中心DCC2。這些產品不僅用在專業錄音室
中,近年也開始銷售給一般消費者。
這次的主角就是CDSD Disc Transport搭配DCC2 Digital Control Center。

二項必殺秘招無法擋
讓我們從CDSD說起。 請不要以為CDSD只是一部傳統轉盤而已,它內部可說設計了許多密招, 其中一項就是錄音室通
用的Clock與資料流Data Stream分開輸送,這樣可以獲得最準確的 時基。而且,CDSD的Clock並非自己控制,而是DCC2
數位類比轉換器來主控,這樣才能讓 這二部機器獲得最一致的時基。再來,CDSD還有一項秘招,那就是無論讀取的訊
號是CD的 PCM數位訊號或SACD的DSD數位訊號,讀取之後,通通轉換成5.6448MHz DSD訊號,這是標 準DSD數位訊號
取樣頻率的二倍(一般為2.8224MHz)。這項秘招代表什麼意義?代表即使您 唱的是CD,但是所聽到的卻已經是跟
SACD一樣的音響效果了。這個秘招是emmLabs獨門絕 技,光憑這招恐怕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來,讓我們稍微複習一下
:CDSD擁有非常準確的時基, 又能夠把所有讀取到的數位訊號通通轉變為5.6448MHz DSD數位訊號,這是可怕的秘密
武器。

外表樸素,但面板精細
說過CDSD的必殺秘技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CDSD的外觀結構。從正面看,CDSD長得實在普 普通通,不過這也是所有
錄音室專業機的「通病」,他們只要求最好的效果,但並不在意外觀。
雖然如此,如果您用手撫摸面板,就會發現面板打磨得非常細緻,而且沒有銳角,錄音室專 業機的面板能夠這麼細緻,
那也沒有話說了。面板上除了顯示窗之外,與一般家用機不同的 是那十個操控按鍵並非時髦的觸控,而是最老式的圓形
按鍵,您必須要用點力氣才能按下去, 按下去之後就會亮燈,讓使用者在遠距離就知道目前操控狀況。為什麼要用那麼
老式的圓形 按鍵呢?因為它最可靠。要知道,錄音室中不容許機器出差錯,萬一故障停機,損失以每個 小時計算的,
所以各種操控必須絕對可靠才行。表面上CDSD看起來老派,實際上卻是最可靠 的設計。那十個按鍵中,「Lock」並非
按鍵,而是燈號,亮燈代表訊號Clock已經鎖定。「Mode」 可以切換SACD二聲道或多聲道。只有一個「ALT」是一般
CD唱盤所沒有的,那是做什麼用途 的呢?不知道,說明書中只說是選購配備操控,目前用不上。

用光纖傳送訊號
在顯示窗上,您可以看到時間的顯示,以及讀取到的訊號標示,例如CD PCM、SACD 2-ch或 SACD M-ch,這些沒什麼好
說明的。來到背板,可以看到許多光纖端子。為什麼要使用光纖端 子呢?錄音室中的訊號線往往要拉很長,用光纖可
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擾,同時可以拉到500 呎的遠距離,所以採用ST玻璃光纖(他家稱為EMM OptiLink)。從左邊看起,
第一組是Digital Outputs,共有為PCM輸出的AES/EBU端子、為DSD訊號輸出的Data、Clock光纖端子各一。
要提醒您的是,如果使用BNC端子,那是無法傳送DSD訊號的,因為頻寬不夠,所以最好還 是使用光纖傳送。中間那組
為External Clock Inputs,設有ST光纖端子與BNC端子各一。 如果接在External,就必須把旁邊的小扳手扳在Ext位置,另外
旁邊還有一個75歐姆/HI Z 開關,那是給BNC端子用的,如果扳在HI Z位置,表示BNC開關是Off狀態。最右邊則是電 腦
RS-232端子。使用時必須以原廠所附的玻璃光纖,將CDSD與DCC2連接起來。
事實上這二部機器必須以三條玻璃光纖連接,您不必害怕會接錯,原廠附有清楚的圖示,而 且光纖上標示三種顏色,您
只要按照顏色標示連接就不會錯。要提醒您的是,連接玻璃光纖 時不要粗手粗腳,以免把接點端磨損。插入光纖時稍微
轉動一下,一定會有一個角度讓光纖 很輕鬆的滑入。如果無法輕鬆滑入就代表角度錯誤,請不要「霸王硬上弓」。 如
果您按照原 廠圖示連接,那就表示您已經使用Clock Slave Mode,也就是CDSD的Clock受到DCC2的控 制,讓二者的時基
同步,這是原廠建議效果最好的方式。
按照圖示接線,其他可以不理 CDSD表過,接下來要看DCC2。DCC2是一部立體D/A轉換器,而且附帶前級,如果只要處
理二聲道DSD訊號,錄音室都會選擇DCC2,也就是為了讓錄音室方便使用,所以DCC2內建前 級,讓錄音師可以直接從
DCC2上控制音量,不需要接到控制台上。DCC2可以接受各類PCM 訊號(包括44.1kHz、48kHz、88.2kHz、96kHz),也
可以接受DSD訊號。在面板上,您可以 看到15個圓形按鍵與1個燈號,這些按鍵其實不必管他,只要您按照原廠建議的
方式接好, 使用時一般只有三個按鍵與一個燈號會亮著。亮著的燈號就是Lock,代表Clock訊號已經鎖 定。另外三個按
鍵也會亮著,代表著輸入訊號格式(如44.1kHz)、用什麼端子輸入(如ST) 以及是否要濾波(如Wide),其他燈號除
非您動手,否則不會亮,也不需要亮。在此要稍微 解釋面板上「Wide/Narrow」的功能。所謂Wide就是沒有經過任何濾
波線路,而Narrow就是 將30kHz以上的頻率濾除,原廠建議使用Wide模式。
可以當前級使用,也可以接前級 再來我要解釋背板上的輸出端子。前面說過,您只要按照原廠圖示,將三條光纖按照
顏色接 駁CDSD與DCC2,一切就OK。您要注意的只有Analog Line Output與Analog Preamp Output, 前者是讓您搭配他家其
他器材、或搭配您自己的前級用的,此時DCC2的音量控制處於Bypass 狀態,轉動音量旋鈕時數字雖然會變動,但無法
控制輸出大小。我要特別提醒您,千萬不要 從Analog Line Output接駁後級,此時的輸出是最大狀態,可能會摧毀您的後
級與喇叭。至 於後者則是接駁後級用的,此時的音量控制就派上用場了。DCC2的最大音量設在99,在我家, 我大概都
開在50左右音量就夠大了。

不能重疊二道音量控制
或許您有一個疑問:能否從Analog Preamp Output接駁前級?不能!假若您這樣接,您所聽 到的並不是更大聲更龐大的
聲音,而是更小聲些,而且音場會縮窄,整體音樂有上下端削切、 施展不開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呢?二次的前級放
大,音量不是應該更大嗎?其實不然,這 就好像在LP時代,我們如果將MM唱頭經過MC唱頭放大時所產生的結果相同
。一般人會以為 MM唱頭的輸出大約有3-5mv,而MC唱頭的輸出可能只有0.2mv,按理說MC唱頭至少放大了 十倍、二
十倍以上,MM唱頭如果經過MC放大聲音應該會嚇死人的大聲。結果呢?聲音會變 暗、變小聲、變得縮縮的。
為什麼?因為阻抗匹配在作怪,MC唱頭放大器的輸入阻抗很低,而MM唱頭的輸出阻抗很高, 高輸出阻抗搭配低輸入
阻抗,剛好違反阻抗匹配原則。有意思的是,我查了DCC2的類比輸出 端阻抗,平衡輸出端為100歐姆,非平衡輸出端
為50歐姆,按理說應該可以搭配我的MBL 前級輸入端阻抗才對。我猜,DCC2前級輸出端接前級之後聲音變差的原因
可能在於訊號經過 二組音量控制。所以,假若您想使用DCC內建的前級,就必須接駁到後級上,不可以從Analog
Preamp Output接到前級上。DCC2提供二組類比輸入端,您可以接駁二組類比訊源。當然, 它也有數位輸入端,這就
不說了。
DCC2在使用時,有一個與一般前級不同之處,那就是它會自動記憶上次關機前的各項按鍵選 擇以及音量,甚至不同
訊源的不同音量都能夠記憶,您不必每次開機之後重新選擇設定一次, 這種設計也是為了錄音室中操控方便而設。
還有,由於DCC2內部有軟體,因此也有可能如電 腦一般「當機」。假若您遇上這種情況,請找到背板上有一個很小
的黑色小凸點,那就是Reset 按鍵,按它一下,讓DCC2重新啟動就可以了。對了,長時間使用時,DCC2會產生比一
般數 位類比轉換器還高的熱量,所以儘量不要將CDSD疊在上面。

搭配什麼喇叭都好聽
接下來準備要聆聽了。聆聽場所在我家開放空間,搭配的喇叭計有Triangle旗艦Magellan、 MBL 111E、AER Momentum
、Elac 607以及Revel F50。後級為Linear Acoustic LA 150.2 二部橋接。至於DCC2,我曾接上自家前級,也曾將它當做前
級,二者都有很好的聲音表現。
假若您喜歡自家前級的聲音,當然可以不使用DCC2的前級部份。我在定稿時使用的是DCC2 內建的前級。
上述四對喇叭中,到底哪一對最適合CDSD/DCC2呢?老實說都很適合。您知道嗎?CDSD/DCC2 無論怎麼聽都很好聽,
您所感覺到的僅是不同喇叭的個性而已。換句話說,CDSD/DCC2的搭 配範圍很廣,「失敗率」很低。最後定稿我採用
AER Momentum,理由是它不是這些喇叭中最 好聽者,也不是最不好聽者(並非難聽,而是比較級),所以我選它。

寬厚飽滿溫潤是最強特色
在仔細說明CDSD/DCC2的聲音特性之前,我要再度強調,無論您放入CDSD的是一般CD或 SACD,您所聽到的都是SACD
的聲音,而且是一般SACD二倍取樣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有什麼 特別呢?我以六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寬厚飽滿溫潤」
。這種寬厚飽滿溫潤的特質讓您聽到龐 大的音場,讓您聽到飽滿的各頻段,讓您感受到各種樂器的溫潤美感。也由於
「寬厚飽滿溫 潤」,所以無論聽哪種音樂,無論開多大音量,您都不會覺得刺耳難聽有壓力。可以這麼說: CDSD/DCC2
的聲音就好像在一間音響效果很棒的音樂廳中聽大型管弦樂,廳內音樂澎湃,樂 器鮮明,氣勢磅礡,場面龐大,但您
除了感覺舒服好聽之外,並不會感受到讓人難受的壓力。 為什麼CDSD/DCC2能夠有氣勢龐大又沒有壓力的表現呢?我
認為這是因為CDSD/DCC2壓縮極 少,失真極低、充分表現錄音現場原汁原味的關係。我以前曾說過,錄音室中所聽到
的與我 們從軟體上所聽到的音響效果差很多,這是層層關卡都會劣化錄音的緣故。而現在,CDSD/DCC2 守住最後一道
關卡,讓原音能夠不被再度扭曲,所以我們聽到了如音樂廳中令人舒服的聲音。

細節自然超多顯現
再來,我要說CDSD/DCC2的細節表現。您不要以為我說它們的聲音表現寬厚飽滿溫潤」,就以 為可能是渾成一團的代
名詞。剛好相反,這套數位訊源的細節非常多,而且有一個可貴的特 色,那就是一點都不強調,不突出,不搶耳。我
的意思是:那些音樂細節、堂音等都是非常 自然的顯現,讓您很清楚的聽到細微的樂器演奏質感;也讓您很清楚的聽
到錄音空間的堂音, 體驗出空間感,但是那些細節卻又不會「爭先恐後」的搶進您的耳朵。
還有,所謂「溫潤」指的就是讓人舒服的音質與音色。我不敢說CDSD/DCC2所再生的樂器音 質音色是否正確,因為我
不在錄音現場。但是假若聽得舒服與否可以代表對錯,那麼我認為 我所聽到的「溫潤」就是樂器正確的音質音色綜合
表現。結合寬厚、飽滿、溫潤三個特色的 數位訊源,樂器形體會瘦瘦的嗎?不會!樂器的聲音會緊繃尖銳嗎?不會!
樂器的聲音會生 硬嗎?不會!暫態反應會慢嗎?不會!透明感會不好嗎?不會!強弱對比會差嗎?不會!
CDSD/DCC2的樂器形體是大型的;它的聲音呈現寬鬆的特質,演奏到強音處也不會緊繃;它 的聲音屬於恰好的軟質;
它的暫態反應很快,但又不會衝;它的透明感屬於陰柔的;它的活 生感非常好。老實說,這是我所聽過最不像數位訊
源的數位訊源,不過它也不是LP的聲音。 或許我應該說CDSD/DCC2的聲音就是真正DSD的聲音。

一切都脫胎換骨
以下我將舉幾張軟體、更進一步來說明CDSD/DCC2的聲音表現。當我聽「2046」電影原聲帶 第一首時,寬深不可測的
音場以及龐大強勁有力的定音鼓一下子就把我家變成音樂廳,那麼 龐大又不會讓人難受的聲音的確就好像在音樂廳裡
聽音樂般。而音樂中的弦樂演奏厚度與彈 性也驅動著室內的空氣,我可以感受到震懾人心的能量,但並不難受,反而
覺得過癮。
再來聽十一年前上揚唱片請曹永坤先生旁白錄製的「特麗音樂萬花筒」,這一聽之下讓我目瞪 口呆:這是我以前聽過
的CD嗎?怎麼我以前的印象並不是這樣!每一首曲子都那麼的龐大, 氣勢那麼的磅礡,能量那麼的強,但整體聲音卻
又那麼的溫暖,而且音質音色非常美。您聽 那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龐大的音樂動能讓人心驚。您聽柯普蘭的
「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那漂亮的銅管音質音色以及龐大的形體,還有排山倒海的能量真的就像在音 樂廳前排
聽到的。Telarc的錄音我算相當熟悉,但是我從來沒有感受到這麼讓人感動的衝 擊,CDSD/DCC2的魔力真是讓人吃驚啊!
接下來我又聽了幾張Telarc的DSD錄音以及SACD,一樣都讓我張大嘴巴豎直耳朵。經過 CDSD/DCC2的加持,Telarc的音
效彷彿連升三級。不!我這樣說是不對的,我應該說: CDSD/DCC2讓Telarc錄音的原貌顯現出來了!以前我們所聽到的
音效絕大多數都沒有表現出 Telarc錄音的真正實力。

舉重若輕,急行若徐
CDSD/DCC2是否只會表現氣勢澎湃的管弦樂呢?當然不是,即使是只有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 曲,它依舊讓您聽得腦啡
泊泊溢出。例如我聽Ricci那張「The Legacy of Cremona」,小提 琴的柔美以及嘶嘶沙沙擦弦質感的真實、細節之多是我
以前所沒聽過的,Ricci緩慢收尾時 那琴弓與琴弦慢慢摩擦的細微波動彈跳感真實得讓人忍不住要大叫出聲。而鋼琴的
溫潤,木 頭味也已表現到一個極致,連手指輕輕按在鍵上也能夠讓鋼琴的圓滾顆粒形體浮現。
我不知道這張CD的錄音效果還能更好到什麼程度,但我肯定有非常多的音樂迷或音響迷從來 沒有機會聽到這張CD的真
正錄音水準。甚至可能會有很多人在暗罵我,說我介紹這張尖銳難 聽的小提琴/鋼琴CD給他們。老天有眼,這個世界
上總是會有器材能夠還原錄音師的成就與 苦心,否則很多錄音師恐怕都要含恨一輩子。CDSD/DCC2的聲音寬厚溫潤,
飽滿之中還散發 出非常多的音樂細節,雖然只是再生一把小提琴與一台鋼琴,但我已經可以聽出它那寬鬆的 餘裕。我
的意思是:它舉重若輕、急行若徐,好似一切都在掌控中,一點都不需要擔心。它 也好像在告訴我:只要用了我,我
就會給你最純淨的錄音源頭。

Red Rose錄音太傑出了
再來我聽「Red Rose New Haven Brass Quintet」(RRM 04)。還是讓人感動,從來沒有聽過 這張SACD表現得這麼讓人興
奮的,片中的銅管樂器真實得無以復加,Tuba嘟嘟嘟的吹奏質 感與寬鬆的低頻不僅美極了,也真實極了。小號在嘹亮中
卻依然可以顯出溫潤的感覺,法國 號與伸縮號的聲音也都充滿木質的溫暖,而整體的和聲更是溫柔得鐵石心腸也會融化
。您知 道嗎,這張SACD是1976年在耶魯大學Battell Chapel錄下的,當年使用Studer A80盤式 錄音座,以1吋磁帶30ips的速
度錄製。2001年時才以類比母帶轉成SACD的。
再聽一張Red Rose的SACD,更讓我體內熱血沸騰,那張是「Herb Pomeroy Big Band Jazz Live at Sandy's」(RRM 09)。這
張SACD我以前也常聽,但就是不曾聽過像這次這樣的音響效果。 在爵士Pub現場欣賞音樂的人們發出的鼓掌、叫好、
交談聲與Big Band的演奏混雜在一起, 不論是空間感、現場感或樂團的樂器質感、音質音色之佳都是以前我沒有感受過
的。就以我 所聽到的音響效果而言,絕對比大家熟悉的「當鋪爵士」還要精彩很多。爵士套鼓結實有勁 的大鼓噗噗聲
(不是流行音樂那種軟質大鼓)太真實了,小號,薩克斯風、伸縮號等的吹氣 質感與破金振動質感都迷人已極,Bass
的音粒也是結實適度,真實得很。老實說我很難用文 字來傳達我以CDSD/DCC2聽這張SACD時的興奮之情,總之,它讓
我彷彿就置身在爵士Pub 中,因為一切都太真實了。
最後,我找出用emmLabs產品重新製作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與滾石合唱團那一系列 SACD來聽。同樣的,
CDSD/DCC2所表現出來的聲音又是讓我驚訝,尤其是「Dark Side of the Moon」,那種寬鬆光澤與透明感是以前沒有享受
過的。至於滾石合唱團那一系列的錄音由於並 沒有那麼傑出,我就不特別說明了。總之,一切都與我以前的印象不同,
當然,那是連升三 級的不同。

您心動了嗎?
CDSD/DCC2是一套超級的數位訊源,它以實際行動證明了DSD錄音的優秀,並且讓所有的CD 搖身變成SACD。DSD祖師爺
Ed Meitner的確不同凡響,他創造了DSD錄音,又掌握了數位訊 源的源頭,SACD可說是他的徒子徒孫,難怪怎麼聽都好聽
。看到此處,您心動了嗎?沒有心 動?我不相信!
TOP
204#

洋活錄音室王秉皇的意見
EMM Labs推出的CDSD與DCC2,在音質上可以明顯區分PCM與DSD錄音格式的差異,而且具
備錄音室器材的特質,音樂表現沒有偏頗的取向。以我過去使用Sony消費級SACD唱盤的經驗
,聲音表現偏軟,極高頻延伸聽得出修飾感,不過這也可能受到轉錄到DSD時的製作過程影
響,CDSD與DCC2則具備中性 。聆聽CDSD與DCC2的過程中,我認為DSD格式錄音的軟體,
最好還是使用DSD解碼播放,無論是DSD向下轉成PCM,或是PCM昇頻轉成DSD,或多或少都
有可聽聞的瑕疵,最好還是直接播放SACD層的DSD資訊,而CD直接聆聽PCM。但EMM Labs
擁有的DSD昇頻技術,確實對音質有所改變,尤其是音響心理學(phycho-acoustics)層面的影
響,更是值得玩味。而具備靈活的sampling rate設定加上前級功能,可以省下一部D/D轉換器
(digital-to-digital)與前級預算。
TOP
205#

CDSD/DCC2 impression
文:林治宇
要以絕對的角度來判定CD與SACD的聲音孰優孰劣,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在我聆聽
個過程中發現,播放SACD唱片的原始格式,在聲音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目前市面上大多
數的SACD唱片,都是過去發行的類比錄音母帶轉製,或PCM格式的數位錄音轉換成DSD格
式,只有少部分新發行的SACD唱片,從錄音過程開始便使用符合DSD規格的器材錄製,並
能提供DSD多聲道音效。經過實際聆聽比較後發現,還是DSD錄音的SACD唱片才最容易凸
顯出其輕鬆、寬深、大動態,及高解析的特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以CDSD轉盤+DCC2
數類轉換器聆聽PCM唱片,所獲得的直接性及活生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感覺有點像是將
同一個錄音分別以LP及CD版本播放,LP唱片較能呈現透明、直接、自然的音色,CDSD+
DCC2尤其能在透明的質感中,增添溫暖、膨鬆,卻又不失解析及飄逸高頻的特性,令人印象深刻。
TOP
206#

重点注意:
……只可惜搭配的有源监听音箱好像差了点。乐队一起出来就乱了阵脚,听了好久才离开。再走到富盛的参展房又听到了EMM LABS配丹拿的大证据,非常权威的声音,整体表现比刚才好多了。……
TOP
207#

CDSD/DCC2 impression
文:陶忠豪
SACD發行至今雖然已經將近五年,但老實說我個人收藏的SACD軟體還不超過十片,本身也
尚未購入SACD播放機。純以音樂而論,我認為軟體種類不足,依然是五年來SACD最大的弱
點。但是以規格、硬體而言,經過這次試聽EMM Lab SACD CDSD+DCC2,我第一次明顯感受
到這種新規格與CD的差異。不過有趣的是,我聽到的差異並不在於SACD提升頻寬後的高頻
差異,而是在於低頻。CDSD+DCC2所展現的低頻權威感與浮突感明顯超越參考CD系統,音
場與樂器形體所呈現的3D立體感,也不是CD平面化的表現所能比擬。光是這點,就可以證
明SACD超越CD的優勢。CDSD+DCC2全頻段展現出飽滿的能量感,但是音質修飾的極為細緻
,絲毫沒有過於強烈刺激的感受;相較之下,參考系統則顯得較為清淡冷調,對於這項差異
,我認為應是兩者聲底個性上的不同,而不是SACD本身的聲音特性。
TOP
208#

最后,看一下一位烧友追求EMM LABS这位绝色佳丽的一次追求感受:
昨天上海烧友飞来广州来看白天鹅音展,多年不见,驱车去机场接。接到后就直奔白天鹅而去,我朋友发烧多年,资历很深。指名要听EMM LABS,在五楼转了一下,未进代理商房间,就听到不同凡响的提琴声,由于参展商把器材放在里边,进门还看不见,转过去才看到大名鼎鼎的EMM LABS。提琴的表现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只可惜搭配的有源监听音箱好像差了点。乐队一起出来就乱了阵脚,听了好久才离开。再走到富盛的参展房又听到了EMM LABS配丹拿的大证据,非常权威的声音,整体表现比刚才好多了。尤其是超低频方面,其实CD不如LP的地方,低频的厚实度也是一个大问题。听了EMM LABS后只有一个字‘服’!
TOP
209#

我那个功放后面有唱放输入端子,前面有输入选择。不知道是否可以用,后面也有平衡端子。老兄的可以直接用后级吗?


ASR功放要定制外加唱放线路板,功放后面的唱放输入端子和功放前面的输入选择才起作用。

后面也有平衡端子……可以直接用后级吗?--嗯……至于后面的平衡端子,直接用后级,俺还未实际用过,觉得应该可以直接用后级吧?如果要真的这样用,俺可以代劳向店家确认。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210#

SACD大哉問
您不可不知的SACD資訊
文 郭漢丞

1.什麼是SACD?和一般的CD哪裡不一樣?
SACD是Sony與Philips共同研發推出的數位訊源格式,全名叫做「Super Audio CD」,用意就是要
超越原有CD品質,讓數位訊源擁有更高傳真的聲音品質。
Sony與Philips於1999年正式推出SACD,包括軟體與硬體同時問世,採用DSD(direct stream digital)
編碼格式,取樣頻率高達2.8MHz,是目前取樣頻率最高的數位訊源格式。和CD比較起來,SACD
無論在編碼格式、取樣頻率、動態範圍與輸出頻寬都超越CD規格許多,同時因為儲藏容量增加六
倍,因此可收錄2聲道與多聲道無壓縮的數位訊號。

BOX:SACD與CD規格比較
    CD    SACD
直徑    12 cm    12 cm
厚度    1.2 mm    1.2 mm
讀取波長    650nm    780nm
格式    單層SACD (單面單層)    雙層SACD (複合SACD)(Hybrid)
容量    4.7GB    780 MB
數位格式    1bit/2.8224MHz Delta-Sigma    16bit/44.1kHz PCM
類比輸出    2/3/3.1/4/4.1/5/5.1聲道    2聲道
頻寬    DC-100kHz    DC-20kHz
動態範圍    大於120dB    96dB
        
2. SACD所使用的DSD格式到底是什麼?
DSD是SACD所記錄的聲音格式,與PCM(Pulse Code Modulation)比較起來,DSD錄音可以省去取多
程序。從DSD與PCM的錄音程序示意圖來看,DSD錄音從聲音收錄轉成數位訊號時,DSD錄音可以直
接記錄1 bit的數位訊號,送到類比的低通濾波。相較之下PCM就需要經過許多程序,首先要經過二進
位轉十進位的數位濾波,再送入PCM錄音,然後經過內插除錯的濾波,再經過Delta-Sigma的調變,才
送到類比低通濾波。在錄音工程上,DSD錄音可以省去許多程序,增加使用的方便性,並降低多道程
序所可能產生的瑕疵。(圖1)

我的CD唱盤可以讀SACD嗎?
A:一般CD唱盤只能處理PCM訊號,且因為雷射頭讀取波長不同,所以一般CD不能讀取SACD的DSD
資訊。但是目前市場上推出許多Hybrid SACD唱片,裡面包含CD層與SACD層,讓一般CD可以讀取CD
層的PCM格式,所以購買Hybrid SACD可以在一般CD唱盤播放,但不是讀取SACD的DSD格式,仍然是
CD的PCM格式。
Q:Hybrid SACD為何麼可以包含SACD與CD資訊?
A:Hybrid SACD裡面包含兩層資料,分別是CD層與SACD層,此外在SA規格當中還包括儲存額外資訊
的軌道,可以記錄文字檔與有限的影像檔,所以當您播放SACD時,有些唱盤的顯示螢幕上會出現曲目
與演唱者的相關資訊。
因為讀取SACD與CD的波長不同,所以SACD層只會反射650nm的波長,讀取DSD資訊,而CD層則是完
全反射,讀取CD的780nm波長會跳過SACD層,而讀取PCM資訊。(圖2、4、5)

Q:市面上還有XRCD、HDCD,它們與SACD哪裡不一樣?
A:XRCD與HDCD都是PCM的延伸應用,XRCD是日本JVC公司的獨家技術,強調K2的錄音、母帶製作
與CD刻製技術,透過錄音技術提昇DC的品質,所以一般CD都可以播放。HDCD則是RR公司的專利技術
,目前已經把技術賣給Microsoft公司,過去HDCD必須使用專屬的晶片才能解碼,達到HDCD宣稱的高解
析度,所以一般CD唱盤一樣可以讀取HDCD唱片,但是並不會進行HDCD解碼,除非CD唱盤擁有HDCD
解碼晶片。不過XRCD與HDCD都還是PCM的應用變化,依然必須經過PCM錄音格式製作的各種程序,但
DSD錄音則強調1 bit直接錄音,不需要額外的程序。最重要的差別還是最終使用,XRCD與HDCD都可以
使用一般CD唱盤讀取,但SACD的DSD格式必須使用SACD唱盤才能讀取。

Q:SACD真的比較好嗎?我應該升級到SACD嗎?
A:從規格上而言,SACD確實比CD好。不論是取樣頻率、輸出頻寬、動態範圍,SACD都大幅超越CD。
但是人耳無法聽到20kHz以外的聲音,因此即使SACD輸出頻寬高達100kHz,您也無法實際聽到超過聆聽
範圍的聲音。對於嚴肅聆聽者而言,SACD的規格已經是目前業界最高格式,至於SACD是否真的比CD好
?可能要讀者依據實際聆聽自行判斷。在本次聆聽EMM Labs CDSD與DCC2的經驗當中,PCM與DSD之間
的差異很容易分辨,DSD在頻寬與音樂流暢度確實有更好的表現。如果您瞭解CD與SACD之間的品質差異
,是不是要升級到SACD,可能只是預算問題,因為目前SACD唱片普遍還是高於CD,且SACD唱盤的進入
價格門檻也高於一般CD唱盤。
Q:SACD唱片的價格比傳統CD貴,而且市場價差很大,原因何在?是唱片公司想要多賺錢嗎?
A:目前SACD唱片確實比一般CD來得高,零售價格最少都要四百多元,但大部分的SACD唱片價都在600
~900元不等,千元以上定價的SACD也時有所見。唱片價格的差異其實與唱片公司的定價策略有關,唱片
公司必須營利,賺取利潤是合理的商業行為。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市場價差甚至差別到了三倍,讓消費者以
為高價的SACD唱片是賺取暴利。事實上我們很難去評斷究竟唱片公司是不是訂定離譜的價格,不過我們
也注意到價格低廉的SACD,譬如最近推出的Mercury Living Stereo重發,它們都已經沒有製作成本的問題,
而是使用既有的錄音成品,轉製成DSD格式,當中的花費主要在錄音室或mastering的程序,所以如果是過
去發行的唱片發行DSD Re-mastering或DSD Re-mix的版本,應該價格要相對便宜一些。至於新發行的錄音,
除了邀請歌手、樂團的演出成本之外,如果要採用DSD錄音,所有的錄音設備都要符合DSD的規範,成本
也相對高昂,加上SACD製作費用也高於CD,成本增加自然反映在售價上面。

Q:SACD如果真的那麼好,它會取代CD嗎?
A:目前CD依然穩居市場主流,威脅CD地位的可能不是SACD,而是規格更低階的MP3。以價格而論,SACD
目前依然高於CD,而且製作成本也高於CD,再加上發行SACD要支付授權金,短期內SACD應該還會維持相
對高價。從經濟學的供需原理來看,價高則量低,沒有壓倒性的數量,SACD恐怕很難重演當年CD讓LP兵敗
如山倒的歷史,而維持高品質的音樂載體形式發行銷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