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乡东莞hifi一日行 [复制链接]

查看: 53226|回复: 360
31#

珠海的治安也那么差吗?我对珠海印象还不错,特别是清新的空气。。。
TOP
32#

再发一篇老关的文章。。


小音量的美学之道

2A3 单端机的声音,给我的音响认识打开了新天地;那是 1995 年的事。从那之后,“轻微淡远”成为我评价声音的另一个层次,就比如画之在“神品”之外,更有“逸品”。

说实话,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个从表面的宏大到内在的精微之过程。温饱刚解决,人们震慑于美国的豪富,发烧音响的初期阶段,美国人的音响美学观点统帅了 HIFI ,比大声,比细节解析,比贵价,我也有这个过程。留在书架上的 1812 “大炮”,“牛仔” CD 片,记载了那段经历。

此后我接触 3/5A ,开始认识到表达音乐内涵,是玩音响的另一个追求,而这个目标,并不单纯需要大声,也不是孤立地追求分析力。 3/5A+K6 ,很容易达到和人内心的音乐感觉合拍,而这种平衡,充实的感觉,反而在许多用重型,贵价格器材,整天为配搭苦恼的朋友那里找不到。和 YK 聊到他说的“ 10 套 HI FI , 9 套衰声”,可见这现象的普遍。这使我逐渐对“大声竞赛”,“豪门斗富”的发烧追求产生怀疑,此后我长期倡导以 K6 为基础的“寒士发烧”,“以少少许胜人之多多许”,盖缘于此。

但此后的声音追求,不能仅限于 K6 配 3/5A 的“知足常乐”。那么继续追求什么呢?音响发烧的真正进步,只能肇源于人的认识的解悟,音响美学领域的新开拓,而只有无知浅薄之辈,才相信物质的豪富就是一切。我先期的 2A3 推挽机,已经透露出一种通彻的气质,显现出在细节的描绘和声音的弹性上,还有潜力,可以构筑格调更高的声音境界,而不失声音的平衡和流动感。相当多的行家,把 K2A3 的声音比之于晶体机的 YBA ,可见不同的手段,都可以达到这种感觉,重要的还是设计者的追求。然而 K2A3 追求的是全能,要兼顾推难搞的 SP100 , B&W 801 等大低音单元喇叭的目的,采用推挽结构来获得近 20W 的功率和大电流是必须的。但如果断然放弃这种商业上的实用需求, 2A3 单端的境界,到底如何?一次偶然, K2A3 推挽机中坏了一只管子,检修中发现剩下另一只管子,仍然出声,而且尽管不平衡造成交流声严重,但声音并不小多少。这使我大为震惊。遂把另一声道也拔下一只管子,临时形成单端局面。这时的声音,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强劲的压力全消,自然流动的感觉出来了。

好奇心使我开始探索这种感觉。这是个克服许多困难,把个几乎没办法实用的概念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感到找到了新的领域。

事后我认识到,探索这个 2A3 单端 3W 的境界,实际意味着对音响美学的全新再认识,意味着对披着“美国 HI END ”外衣而复活的“电子技术派”音响美学的再次扬弃。

我想,我们要大音量干什么?

对于头脑理智的人来说,“大”是要有“大”的用途的。“尼米兹”大,但它是为了起降喷气战斗机,不大不行,因此是威力的象征。而拆成空壳的“基辅号”,照样大,又有什么威力?不过是摆样子而已。

所以大声本身只是手段。在相当多的实际场合,开大声音,正是为了听清楚细节。这种对大声的需求,也可以说是为了“把细节逼出来”。 ATC , DYNAUDIO 喇叭之所以需要无尽的驱动,正是这种解决办法的写照。

说实话,这是个简单的概念,并不须要多少文化上的理解就可以接受。而这种概念也最适合我们传统观念下的“皇家,豪门消费”和工程上“大干快上”方针,在有中国特色的初级阶段,反复流行,正得其时是不奇怪的。

然而, 2A3 和高效率喇叭,启示了我们另一种解决途径。

人的聆听是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综合过程。我们都知道“静心聆听”的意思。只要静,小音量下,照样应该听到丰富的细节。在这个意义上,提高音量这种手段,可以由减少讯号传递中的细节损失来代替。我们只要少制造噪音,而真正把音乐中现场气氛传递出来,应该能够找到在小音量下“发烧”的享受。

那么,怎么实现小音量下的细节再现?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减少传递环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LP ,直热单端,无分音器喇叭,都是小音量音响哲学的正确途径。

话说当年。我当时用的喇叭,其实还是并不合适小功率单端机的 3/5A , T2 ,因此音量实在太小,大不起来,如果强要大声,还是削波失真的。饶是如此,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小音量下丰富的细节,而且声音有一种“松活自然”的感觉,相比之下,以前听的东西,无论多么昂贵,总有一种“电”味,象人工修饰,后天培养的感觉。

对于这种声音,有识者明白此乃一种境界,并非可以以力得之,以胜负论之。所以此后多年,我的单端直耦 2A3 机器,只在少数人中流传。其中清雅如作家陈染,广博如摄影家于云天,豪富如石油公司老总,贫寒如边远地方的老师。但总有一点共同处,就是他们选择 2A3 ,都不以单纯的大声音的“音响发烧”为标准,而是真正理解“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所以 2A3 的用户,固然有颖悟者,不在音响发烧中沉迷,反而直接登堂入室;也不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老发烧,抱着 2A3 金盆洗手,脱离江湖。

对于 2A3 单端的声音素质,行家绝无置疑,但正因为它是要靠这极其有限的 3W 功率来表现一切,所以它也是个非常难玩,非常考功夫,考修养的境界。

一者这 2A3 单端机器本身必须非常优秀。电子管机线路简单,只要没有接错线,“不出声”没有可能,象 2A3 单端这样的机器,尤其如此。但要做出一台既能充分表现线路本身的优点,又能显示出设计者独特的个人品味的机器,就非常不容易。尤其 2A3 单端设计哲学是追求“低阻尼”以传达音乐原味,故声音的平衡天生的敏感脆弱,又不能走靠反馈来校声的路;所以各个环节牵一发动全身,全靠设计者对声音的洞察力来把握。但这个“把握”又谈何容易!中国的消费者往往不理解设计的价值,品牌的价值。其实你付出的钱,大多数是在购买设计,购买品牌的声音哲学。如果单从物料的观念来看,君不见,日本高级零件早就来源方便,工艺天下莫比, DIY 发达几十年,但在 HI END 圈中,小功率胆机公认为极品的只有“新藤”, AUDIO NOTE 等寥寥 2 , 3 家,其余往往金玉其外,昙花一现罢了!个中原委很值得玩味。

其次,为 2A3 这样的单端小功率机找个合适的配搭,也很费心思。以我的经验,如果听音口味只限于清雅的无伴奏圣咏,古乐,弦乐,那么 3/5A 甚至都可以, T2---T50 ,更没问题。

中型书架箱中 5/9 为首选,坐地箱 R3 。 5 甚佳。这些箱子都可以在 15 平方米下发挥 2A3 的潜力,中等规模的交响乐,流行慢歌,都很够动态。

但如果要在现在逐渐宽敞的居室内享受 2A3 ,还是要动用 LA SCALA , TANNON , LOWTHER 这些号角大箱子。而且,从传统来论,这些经典大箱子,正是几十年前 2A3 胆机的同代,其声音之古典韵味最正宗。仍以我自己的经验,要爆棚则找 LA SCALA ,其三路全号角,是货真价实的 104DB 灵敏度,配 2A3 ,声音的弹性,冲击力,足可以在 80 平方的室内开 PARTE ,听乡谣, JAZZ 非常过瘾。但古典弦乐韵味稍差,另外要距离箱子 3 米以外,高,中,低三路的声音才融合,不宜近听。

TANNON 古典中型箱,无论 SGM , SRM ,还是 STRLING ,都是 2A3 的好配搭。如果在 20 平方 -30 平方,声音是非常平衡,听古典音乐,格调甚高,而且一洗 TANNON 给人的古板感觉,空气甚通透,甚至轻易胜过许多精心炮制的大系统。北京的著名大发烧老范,过手名器无数,平居却多年坚持用我的 2A3 推一对 SGM-10 ,他的日本朋友也订制过 2A3 来推 TANNON 。但 2A3 推最大型的 TANNON “西敏寺”却不行,那只 15 寸单元,好象不适合单端机的低阻尼,低音浑浊,这已经是有经验的。

近来著名的英国 LOWTHER ,德国 AER 全频带单元引进大陆,成为 2A3 单端机的理想配搭之一。首先 LOWTHER 的声音哲学与 2A3 单端,尤其是我的直耦设计非常一致,就是尽量取消对原始声音讯号的后期塑造,能减则减,能通则通,保持声音的“绿色通道”,尽量用声学的办法(背负号角)解决中音和低音的平衡,而不靠分频器。所有的高手都知道,理论上完美的分频方案,在实际喇叭工作中,会带来极其复杂的影响。许多 HI END 层面的难题死症,都和分频器有关,这就是各种扩音机和各种喇叭真正配搭之后,情况难以预期的幕后秘密之一。然而如果要平衡音量,频宽及价格各种需要,综合来看,分音器,多单元,箱体喇叭还是比较现实的妥协。而 LOWTHER , AER 这种单一全频带单元的思路,索性不用分频器,其实是一种极端追求;就是以真实无碍的中音为基础,高,低靠声学结构自然延伸,不再做电子手段的处理。这样做的优点很突出,就是中音没有衔接和相位问题,非常自然,而且灵敏度很高。但同时这种思路也带来其他问题。首先是全频带能量平衡的问题,低音靠背负号角加强,高音就要靠附加小纸盆提高,总之不容易平衡。同时即使在小音量下平衡,音量大了之后,低音能量,速度下降明显。而高的中音灵敏度,又非常容易暴露出扩音机的粗糙,尤其是许多扩音机平常推低灵敏度喇叭时,不容易暴露的“小音量质素”。所以这种全频带单元的箱,在实际使用中,出乎意料地从另一方面考起了扩音机。在许多实际配合经验中,很难找到适合的扩音机;许多扩音机推 LOWTHER ,声音只有大声,干硬,毫不显出系统的价值;甚至平常以音色柔润,高贵的 300B 单端机,都显得有些肥腻。然而 2A3 单端,尤其是直耦单端,却是这种全频带音箱的天作之合。 2A3 出色的小音量质素,全面显示了 LOWTHER 的直通概念,根本不须要大音量,音乐的细节层次自然浮现出来,配搭不宜时的那种“大收音机”感觉一扫而空。这种配搭,具有古典音乐现场的那种自然,生动的感觉,音像,定位并不突显,然而却让人觉得特别真实,相形之下,甚至觉得平常以“发烧”标准来评判音响器材,转觉有点多事。

以我在郑州演示会的经验, LOWTHER/AER 这种全频单元音箱,是典型的小音量声音美学的路子。用家切不可以因为它是大号角箱,就想当然要它出爆棚低频。在会场环境下,人多嘈杂,勉强开大音量,虽然不失真,已经失去平衡感,不能代表它的真实水准。但在安静的家居环境,你可以充分感受它的小音量声音美学,听钢琴,歌剧,动态都很真实自然,完全够用。如果你是品位高雅之士,有 30 平方听音环境, 3 万以上的预算,而能够接受“轻微淡远”的意境,这是无以尚之的选择之一。至于那些聆听口味广泛的大发烧,我觉得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不妨将之作为第二系统,在听累了时尚主流的极品爆棚,全能无敌大阵势之余,轻松雅静一下,换一种欣赏方式。

古人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所谓小音量的声音美学,也是一种独特的境界吧。
TOP
33#

cdwu 在 2006-2-2 7:11:38 发表的内容
刘兄,纸盆的,好东东.
单元是不是和TAD有关联.73年先锋应该还没收购TAD吧.


应该是先锋自家的,那时先锋也是靠喇叭出的名
TOP
34#

cdwu 在 2006-2-2 21:14:32 发表的内容
meng-yan 在 2006-2-2 20:25:02 发表的内容
好物,顶一个


另一主角出场.



相信还有更多的主角。。。。
TOP
35#

cdwu 在 2006-2-3 12:36:56 发表的内容
关氏为何不搞个300B直耦.



....................
TOP
36#

应该有困难 ,,
TOP
37#

好文  顶一个。。
TOP
38#

老关的。。。。。


什么是美好的声音?

讨论什么是美好的声音,是音响发烧圈里永不止歇的话题。从很多意义上来看,困难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个严谨的问题;人类主观聆听中有太多个人化的因素,即使抛弃商业利益和自尊心的束缚,仅就对音乐口味的千差万别来说,“美好的声音”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别人的蜜糖,你的毒药”并不奇怪,因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每对耳朵是长在每个不同的脑袋上,别人代替不了。

然而,获得美好的声音,又是音响发烧友花无穷的精力和金钱,充满苦和乐的长期追求。仅从对顾客,读者负责的商业道德来说,音响发烧圈中讨论什么是美好的声音,尽管充满了不同意见的争执,终究是有意义的。读者正可以从文章的不同主张,找到自己的认同,更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

对“绝对音响”终极目标的描述,各种音响主张,从来都争论不大,诸如现场般的活生感,纯净透明的音场,完全真实的动态 …… 不客气的说,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就象人都要去见上帝一样。

真正有意义的,是怎样在资金有限,家居条件有限,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明确化用家的真正需求,拿出可行的,适合用家目前条件的方案。在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前提下,牺牲那些不是必须的目标,以实现其重点需求。

对于心理听觉主观因素的了解,使我们相信,从这个角度入手,“美好的声音”完全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事实是,我们的家用发烧音响系统,其用途是播放已经录好的音乐软件。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技术,金钱和物理空间的限制,几乎不存在播放所有软件,能让所有的聆听者都满意的系统。相反,大家干的都是尽量让系统播放自己所偏爱的音乐软件,能实现自己预想的美好的声音的事情;而且自己预想的美好的声音都是在和自己口味相近的环境下听过的。

我们应该肯定,这样做是正确的。正象电脑一样,你应该根据自己运行的软件,来配置硬件系统,参考和自己类似的用户之经验,是最可取的。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知道世界的美妙正在于多样性的人,不应该仅仅为了别人设定的某些虚假的极限目标而与自己为敌。

我们的音响生涯中,充满了这样的典型例子:一些对音响有深刻洞见的玩家,善用简单器材,播放经过慎重选择的软件,声音的质素令人惊叹,许多平时被大家忽视的录音,显示出美好的内涵;相反的是某些物质条件丰裕的发烧友,甚至某些已经是写手的玩家,经手的器材琳琅满目,但由于对自己的聆听追求并无主见,目迷五色,南辕北辙,一堆好东西互相冲突,发出别扭声音的,也司空见惯。没有正确的基本概念为基础,经历丰富反而导致思维混乱,自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有人在讨论音响的客观标准时这样主张:

“聆聽音響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中文高傳真、英文 Hi-Fi ,就是客觀的標準,而且存活歷史至少已有 30 年,人人皆知。純粹以聲音的表現闡明客觀的標準,一點不困難。隨便說說,至少應包括─ 1 :寬廣平直的頻率回應; 2 :極低的噪音 ( 應該是沒有 ) ; 3 :透明的左右音場再現; 4 :透明的前後深度再現; 5 :透明的音場高度再現; 6 :不壓縮的高動態…。請注意,這些條件應該是同時必需的,並非是單選題,也不是複選題。 ”

这比较精到地概括了发烧音响中,技术派的观念。

然而,技术派的主张,有一些致命的问题。首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条件同时具备”,也只能达到“正确的声音”,或者照技术派的话说,“完美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美好的声音”,或者是动人的声音。其次,“完美的声音”是没有缺陷的声音,逻辑上就只能有一,不能有二,何况更多?这本身就排斥了 HI END 的灵魂:个人化的多样风格。第三,如果这些条件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那么怎么办?

HI END 音响的数十年实践证明,技术手段代替不了音响哲学,代替不了建立在个人美学感受基础上的整体系统设计。音响是一门艺术,不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用来实现个人美学主张的工具。

在产品的开发中以技术指标代替美学主张,技术指标的“客观标准”作为音响产品高下的标准,这就是“技术派”,或者更确切讲,叫“唯技术派”。好在这个地球上,日本的电子大集团,几十年来充当了“唯技术派”的代表;他们在音响产品上的战略失败,最充分地说明,以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是没有出路的。论技术手段,资金规模,工艺水平,营销能力,日本电子大集团在世界上全无敌手,惟有小小的 HI END ,是日本人永远无法攻占的要塞,这非常说明问题。在世界上,无法用金钱解决问题的事情不多,艺术创作正是这少数东西之一。

技术派列举的音响绝对指标,对初心一族,仿佛非常有震慑力。然而资深玩家,随时可以举出许多例外 ------ 音响史上公认的名器,多有不符合这些绝对指标的,但其表现“美好的声音”之能力,又岂是那些指标能说明的?再以日本为例:日本是罕有的音响工业水平,音响消费意念,音响消费能力同时很高的大国,日本人的爱国心又出奇强烈,但正是事事不认输的日本人,却在 HI END 音响上,拜倒在欧美名器乃至古董下,这是对音响技术指标的崇拜么?难道有什么技术秘密,上帝只传欧美人?

所以,谈论技术,不能迷失家用高级音响的实用情况,即多样化的 HI END ,正是满足了多样化的玩家心态,口味,美学主张。家居不是实验室,玩音响可以有美学上的千百种流派,本流派中当然可以有师承,有深浅,有高下;不同流派却不可能象科学上那样,较量出真伪正误。

回到当初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美好的声音?”

到现在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指在音响美学的不同流派中,除了歧异外有没有共同遵奉的基础?

在玩家的实践中,就是指在各种实际的妥协和不同的口味中,最终共同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

我以为,惟有“音乐感”而已。

这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音乐感”,是凡高水平的玩家,论客其实都明白,但难于向不解之人解释。

其实,它实际是指一种细微的跃动,音乐的脉搏,声音的“微动态”,或者如我杜撰的“内动态”这种意思。

凡是把握了这种感觉的听音系统,包括软件,硬件,房间声音的整体,那声音的气质自然千差万别,但音乐的灵魂是共通的,它有一种“活”气。

有了这种感觉,尽管其他方面有欠缺,或者口味不能讨好所有人,无妨!

如果相反,什么技术要素都单项评价不错,但怎么都不感动人,原因也就在这里。
TOP
39#

。。。。。。
TOP
40#

445hjy 在 2006-2-5 12:24:02 发表的内容
不买也来看看


445hjy 兄,你的功放搞定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