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优雅与粗鲁(ZT) [复制链接]

查看: 1822|回复: 2
1#





  基恩出场了,还有杜威,请不要说“联袂”。

  杜威的表现说明,朱广沪强调“疯狗精神”确有针对性,只是朱教练的解释过于玄妙,“在正常情况下,狗是不会咬人的。狗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咬人?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

  揣测再三,我大致理解了朱广沪的意思,他希望国足队员能够有斗志、对胜利充满渴望、甚至有某种侵略性。按照这个标准,罗伊·基恩称得上是一只标准“疯狗”。

  基恩的斗志、疯狂和粗鲁不必多说,这里想说的是硬汉、恶人的另一面。元旦前基恩独自去影院观看纪录片《帝企鹅日记》,他对影片的评价是“优雅、温柔、令人难忘”,这样的行为和话语本身同样配得上“优雅”两字。

  你能想象哪位中国队员有如此“雅兴”,更有如此言论?不能!我们的球员没斗志,更没文化。是因为通常所说的没有好好上学吗?不是,基恩也没正经念过书,欧洲足球职业球员一般学历都在高中以下,反倒是咱们的球员常常有大专以至大学学历。这么说是因为咱们的教育失败吗?咱们的教育确实太失败,但根子恐怕还不在这里,去基恩的祖国爱尔兰看一看可能给我们更强烈的刺激。

  比如流行音乐,U2、辛妮·奥康纳、小红莓、恩雅、The Corrs……爱尔兰的歌声流淌在全世界。

  比如文学,这个不起眼的欧洲岛国为世界贡献了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诗,1923年)、萧伯纳(剧,1925年)、贝克特(剧、小说,1969年)、希尼(诗,1995年),更有伟大得超出诺贝尔奖视野的乔伊斯。

  向爱尔兰致敬吧!但请注意,诺贝尔奖是果不是因,更重要的是爱尔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有文化。不独爱尔兰,许多欧洲国家同样。有位中国诗人游历欧洲,在火车上发现一位中年妇女专注地读着尼采,她是瑞士一位普通理发师。这位诗人还结识了一位德国老者,他喜欢杜甫胜过歌德,因为这喜爱他多次来中国追寻杜甫的足迹,他是一位退休中学化学教师。

  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氛围,它融在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液里,弥漫在一个国家的空气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伴随一个人从娘胎到死亡。有了文化氛围,即使你没正经上过学,仅凭借呼吸和熏陶也会得到滋养。如果有天分,你就可能被激发。

  比如披头士,来自工人城市利物浦的街头玩童,书大约只念到初中就组乐队闯世界去了,但他们的创造使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即赢得大师的荣耀。音乐才能是特殊天赋,可以不做讨论。但你看他们的歌词,那其中有真正的诗篇,还有他们对人生的思考,这些与学校教育无关,它来自披头士的天才也来自英国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天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公民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环境,给予公民内在的营养,让人在精神上持续成长,让人有起码的风度和审美能力,稍加努力你就可能表现出“优雅”。基恩就是一个例证,他对《帝企鹅日记》的评价证明他懂得欣赏美,在他有时粗鲁的言行后面有敏感的心灵,他没有辱没自己的祖国。

  同样,杜威也没有辱没自己的祖国,我们国家在文化上与欧洲国家的差距正如杜威在足球上与基恩的差距。

  据说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是如今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服装是什么。我们其实很少真正为我们的历史自豪,当希腊人在雅典奥运会上展现古代希腊文明,激发全世界景仰的时候,我们送去了姑娘的大腿和仿印花土布,我们太忘本、太时髦、太做作、太粗鲁,粗鲁到让人脸红、呕吐。

  可惜这粗鲁并不能帮助我们的足球队,因为足球场上的粗鲁(即侵略性)来自另一种欧洲传统——骑士精神,它追求荣誉和勇敢,不惜生命。

  中国传统的风度是“文人风度”,它喜爱诡计、喜爱绊马索远胜过真性情、真刀枪。在“文人风度”的高峰期,我们的文明确有一种让西方人艳羡的优雅,比如中国诗词、中国画的意境。这样的传统与西方文明各有优越之处,可惜,我们的文明在内在的衰败与外在的压力下崩溃了,这之后我们所做的不是重建文明,而是遗忘自己的光荣与优雅,声称学习西方却主要吸收了糟粕,结果就是:我们粗鲁得可鄙、可怕,又怯懦得一如往昔。想想咱们的足球吧,我们这些球员在私下里、在“窝里”的时候哪个不粗鲁?可是,每到拼的场合又有哪次没脚软?

  欧洲传统有骑士风度,还有对“神”(广义讲是精神世界)的崇敬,欧洲文明因此在文和武之间有很强的张力。这样的传统使他们能够孕育并包容兼具优雅与粗鲁的天才,这种兼容矛盾但迷人,最激动人心的天才往往在此行列,比如足球领域的乔治·贝斯特,泰晤士报体育评论员巴恩斯这样评价他:“The best, the bravest and the most beautiful footballer that has ever lived(历来最棒、最勇敢、最漂亮的足球运动员)”。

  既勇敢又漂亮,既粗鲁又优雅,这样的美离我们很远。退一步讲,单独的“粗鲁”或“优雅”我们也很少拥有,我们多的是“粗鄙”和“做作”。

  在真正的文化重建之前,我们只能自欺欺人,也许我们已经适应了,那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分享 转发
TOP
2#

说得好啊,说得好啊,全对!
TOP
3#

一针见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