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咸水歌 [复制链接]

查看: 4220|回复: 23
11#

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组到我镇拍摄《寻访民歌—中山咸水歌》节目
发布时间:2005年6月3日 16时33分
   5月24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摄制组在市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我镇拍摄《寻访民歌—中山咸水歌》节目。
    据介绍,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是中国唯一一档以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节目,节目以记录的方式按地域寻找有价值的民歌,记录民歌聚集地富有特色的民风、民情、民俗,对即将失传的中国原生态民歌起到了有效的记录、保护作用。
    摄制组这次到中山拍摄《寻访民歌—中山咸水歌》节目,旨在弘扬当地的原生态民歌,反映当地的民风民情,并把这种原生态民歌和风情向全国的观众展示。我镇作为中山咸水歌的发源地之一,民歌文化源远流长,摄制组选择坦洲作为《寻访民歌—中山咸水歌》节目的主要拍摄地点。当天,摄制组一行在市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到我镇的新合村进行拍摄,并请来了多位民歌手进行即席演唱。
TOP
12#

原生态民歌好听,比现在很多用课堂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来的民歌手唱的不土不洋的好听,似乎嗓音不错,大多无一例外的无个性。

除了支持之外,还是支持!!!
TOP
13#

海味浓郁咸水歌
咸水歌系流行于北海外沙、侨港镇及合浦滨海一带的风格独特、色彩斑斓的歌谣。用粤语演唱。史书上说://“疍家婚时以蛮歌相迎”,可见它由来已久。

歌的曲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委婉抒情。水乡人家在嫁、聚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特别是在休闲欢聚时更爱唱。用这些歌谣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从而精神振奋,激励生产。

该歌谣种类较多,兹举出些主要曲调供欣赏:“咸水歌”悠扬甜美,当月白风清,波平浪静时,夜海里飘来一曲咸水歌,最能表达水上人家的生活情景,听:天上有星知万颗咧,海底有鱼千万条;哥你有情妹更有义咧,只恨牛郎织女隔条天河哎咧……“姑娌妹”调高亢奔放,爱在出海打鱼时放声抒唱:橹尾摇涟,棹尾起溅呃,姑娌妹,拉疏拢橹,等哥摇前;新排无鱼,旧排有咧,姑娌妹,拉多拢橹,摇过排头咧……“叹家姐”调亲昵委婉,疍家婚礼中有妹仔出嫁的前几夜,众姐妹在疍家棚里,在船艇上,以歌伴嫁,叹、唱出姐妹间长期相依相傍,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和嘱托愿望,感情至为浓郁,如:姐叹:双好贴身面对面坐;妹你莫捭众人坐下口打含螺;好好叹唱唔用我叫,不要推三磨四挨到鸡啼;叫你开言唔打冷颤;我寄钱上省买定心丸……“十二月送人歌”悠扬亲切,当驳艇姑娘(或大嫂)摇艇送人上轮船或出海打鱼、驳运货物等,则边摇桨,边从1月到12月唱出对乘艇者以美好的祝愿和希望,情深意长,令人感奋不已:正月送人是新年,春满人间红鲜鲜;哥你落艇妹荡桨,问声哥上哪只船?二月送人艳阳天,春光明媚百花鲜;东风鼓起远征帆,乘风破浪永向前!三月送人人去远,海鸥绕船叫声喧;海鸥啼出七个字:切莫丢妹心一片……儿歌(摇篮曲),疍家人常常在棚间、在船上,一手摇动婴儿的摇篮,口里低声哼唱这些家喻户晓的歌曲,充满温馨抚爱的情调:侬仔乖,侬仔大,抱大侬仔绣花鞋;花鞋花带,两边珍珠两边排,袅袅娜娜做世界……咸水歌多用对唱的形式出现,歌词多是四句一节,也有二句一节的;每节字数不拘,一般同韵,各节也可以转韵。

音乐结构通常是上下乐句多次反复的歌谣体,结尾处常因歌词末句的反复而扩充。曲调常是随字行腔,但曲式和衬腔是基本不变的。另外,咸水歌的吸收能力很强,它能把其他民歌和戏曲的音调融入自己的曲调里;也可以把不同的歌曲采取去头留尾,而加以合并的方法造成新曲,使咸水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韩家照)
TOP
14#

训身支持!
TOP
15#

所谓“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种,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广州等地的农民和渔民中,相传已有300年的历史。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人民历来有对唱斗歌的习俗,每逢农事大忙前或收成后,不少地方都搭起歌棚,进行斗歌活动。特别是婚嫁、丰收时节,或者明月当空的晚上,咸水歌更是响彻江河两岸。
[upload=jpg]Upload/20061910213032713.jpg[/upload]


   “哪里有大沙田,哪里就有咸水歌”。民众镇是咸水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上个世纪30至70年代,唱咸水歌是民众水乡人最重要的娱乐项目。据介绍,当时民众镇处处有歌,人人能歌。而且能够随心起兴,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信手拈来都能和仄押韵,内容多反映水乡群众日常生活的甜酸苦辣。
TOP
16#

广东“咸水歌”后继无人
       有1000多年历史的广东民间艺术“咸水歌”前景堪忧。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由于长期同大海打交道,因而又称“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家住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的70多岁的何婆婆是至今仍然能够唱“咸水歌”的少数“传统”水上居民。她说,过去的“咸水歌”多以“妹又好”“哥又好”“姑妹”“兄哥”为起子的对歌。“咸水歌”在水上居民中广为流传。

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能唱传统“咸水歌”的水上人家越来越少。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一是新一代水上居民上岸居住后,没有继承“咸水歌”。另外,过去水上居民大多不认识字,也较难形成曲谱文字。

(来源《深圳商报》)
TOP
17#

clk兄,还有诸如云南、广西、江南、陕北、新疆、内蒙等地的民歌呢?HIFI168号称旗舰啊!
TOP
18#

支持!
试听的两首歌很好听。
TOP
19#

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咸水歌及菊花会入选


    1月5日,记者从文化部网站获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于近日在网上公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共有501项,我市的中山咸水歌及小榄菊花会获选进入推荐名单。
    据悉,该名单是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后筛选而成,分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10大类。中山咸水歌作为音乐类入选,而小榄菊花会作为民俗入选。我市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醉龙则不敌重庆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浙江浦江板凳龙、浙江长兴百叶龙、浙江奉化布龙、浙江泸州雨坛彩龙,无缘首批推荐名单。
  另外,备受关注的梁祝传说、格萨尔史诗、蒙古族长调、川江号子、维吾尔木卡姆、秦腔、傩戏、吴桥杂技、水书等文化遗产均获入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进入推荐名单。
  据了解,文化部开展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后,收到各地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项目1315个。文化部组织相关专家,成立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地说,就是在特定民族民间某地区或群体中世代传承下来的,而且有较大影响和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表演形态,或者是濒于绝迹和濒危状态的民间艺术活动形式,而急需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均属此列。据了解,该项目从2005年6月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已进入首批申报阶段。通过这次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保护名录,形成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今后我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也是从这些国家级名录中产生。

              咸水歌,大沙田的活化石

  “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大姐放纱小妹上线,渔歌对唱水拨琴弦……”清新自然的水光山色,委婉动人的古筝伴奏,原汁原味的名家对唱,《月下轻舟泛渔歌》让人如痴如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对西方的交响乐和钢琴顶礼膜拜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一首首经典的民歌,犹如一颗颗散落于民间的明珠,拂去岁月的轻尘,它们依然摇曳生辉。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中山建城800多年,其民歌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哪有大沙田,哪有咸水歌。”中原百姓相继迁居过来,使中山民歌打上了中原地区的烙印,目前,流行的民歌主要有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姑妹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咸水歌和高堂歌。解放前的中山民歌,大多格调哀怨,歌词灰暗,让听者伤心,观者动容。解放后,中山人民翻身得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7年,省文化厅将中山列为全省民歌改革的示范点,中山组织了一批民歌专家,对以往的民歌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中山民歌一反过去那种凄恻伤感的风格,一批旋律欢快优美、内容积极向上的民歌走上舞台,中山民歌和着时代的节拍大步向前。
  中山民歌的辉煌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古老的民歌唱到中南海。
   2004年,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出品、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出版了《中山民歌》MTV。摄制组先后深入民众、沙溪、南朗等13个镇区30多个乡村进行选景和拍摄,其中保留了脍炙人口的咸水歌名曲,充分展示了中山民间文化的精髓。
  日前,全省首家以咸水歌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在坦洲镇正式建成并对公众正式开放,传统咸水歌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将走进校园,成为该镇所有学校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菊花会,我们的集体记忆

   千年相约,菊有黄华。菊花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榄菊花会及跟它紧密相联的文化风俗,好像诗、书、画甚至饮食等各方面,也从另一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小榄菊花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场万人空巷的菊展依然让人记忆犹新,而近年来,小榄菊花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更成为珠三角一带的文化盛事。
  在明代,小榄菊花栽培已很普遍。清乾隆元年丙辰小榄就有了“菊试”。乾隆5年,菊试不再举行,改为“菊社”。到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规模扩大改称“黄华会”。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乡人为纪念先辈定居之功,寄爱乡之情,举办了一个规模盛大的菊花大会。并相约从今以后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重开一次盛会,这就是誉满中外的小榄甲戌菊花大会的来历。此后,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和改革开放时期的1994年又各举办一届,共举办了四届甲戌菊花大会。
  小榄菊花会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花卉展览,而是以菊花为主题的颇具特色和个性的综合性艺术展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民间文化涵盖面更加广泛。
  第二届菊花大会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初十日举办。这一届的规模更大。其间还举办了一次命题征诗。从这一届起,精明的小榄人已经懂得从经济着眼,大批的小榄土特产,包括菊花鲜炸鲮鱼球、菊花肉、菊花酒等陆续登场,小榄人从此有了自己的“金漆招牌”——菊花会。
   第三届菊花会是在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举办的(1934年),那是“暴风雨”降临的前夕,日寇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已于1931年发生;广东等省则处于割据局面,民生凋蔽,粮食匮乏。但是,小榄人牢记祖训,还是勉力办了一届五天五夜的大型菊花会。
  1959年,小榄打破惯例,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首届菊花大会。《羊城晚报》、《广东画报》等传媒纷纷把小榄赞誉为“菊城”。“菊城”的名号由此时开始叫响。
  1994年(甲戌)第四届菊花会举行。该届菊花会展期共17天,布展范围达10平方公里,共展出菊花逾60万盆,观众达600万人次。此届菊花会展出的一盆大立菊,计43圈5677朵,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2004年是第四届菊花会后的第一个整十年,小榄人举办了一次规模仅次于1994年的菊花会。菊展期间,国家文化部正式向小榄颁授“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的牌匾。


来源:中山日报
TOP
20#

这些民歌是富有中山特色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