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瑙河之波》 [复制链接]

查看: 2284|回复: 10
1#
罗马尼亚惊险战争影片:

    罗马尼亚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托玛,为了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混进了囚犯队,让港务局挑选去当水手。船长米哈依是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在托玛的影响下,认清了斗争的道路,与托玛共同除掉了船上押运军火的德国兵,将载运的军火送运给游击队。 米哈依在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托玛怀着沉痛的心情以必胜的信念走向新的战斗。

记得小时候,这部罗马尼亚影片,是作为内参在戒备森严的军分区礼堂放映,给当年的市革委会领导班子看的。我们几个小淘蛋在内应的引领下,爬进礼堂顶棚与天花板之间的夹层偷看。第一次接受性教育就是从这部影片的接吻镜头得到启蒙(粉碎“四人帮”后公映这镜头就剪掉了),片中的插曲《多瑙河之波》也是当年听腻样板戏,而耳目一新令人难忘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又是八十年代兴跳交谊舞时最流行的舞曲,我第一次学跳交谊舞也是它伴的曲。
我还未收集到这一曲的CD,有哪位DX愿推荐哪个版本值得收藏?
最后编辑MBL1521
分享 转发
TOP
2#

http://www.54box.com/play/55144.htm
TOP
3#

从军事网转来一文:

有接吻想到电影[多瑙河之波]

我们刚去兵团的时候,傣族群众绝大多数不会汉话,我们知青对傣话更是陌生。但是,这丝毫影响不了我们和傣族群众的互通有无。当我们垂涎欲滴的想打牙祭的时候,就找出牙膏,香皂,解放鞋之类深受傣家欢迎的物品,走进附近村寨,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那时的工资有限,消费水平极低,只要互相了解对方10以内数字的发音,就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交易了。即便我们双方发音都不准确,还有双手可以补充说明。
看电影就完全不一样了,它是视觉和听觉都必须融会贯通,才会引起兴趣,产生观看的效果。试想一下,我们如果不会英语,宁愿孤独的面壁而坐,也不会去欣赏外国原音电影。但是傣族兄弟就大相径庭。一个寨子里,也就有一两个会简单汉话的人。也许是精神生活的匮乏,漫漫长夜的无聊,他们看电影几乎是场场不拉,而且看的是津津有味,聚精会神。还不时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山呼海叫,异常兴奋。
电影当然喜欢看打仗的,因为动作多,语言少,可以分清凯旋的战士和惨败的敌人。在看八个样板戏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大段,大段的对白和唱腔,使他们既看不出其然,更体会不到所以然。昏昏然,一头雾水,他们索性在角落里谈情说爱或者提前退场了。
我们刚到勐龙地区时,傣族人民真的就像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里描写的少数民族一样,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大部分人连景洪都没有去过,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就是看电影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啊!就是这样一个始终保持着原始风情的傣族人民,也会因为电影[多瑙河之波]放映后,做出了一些近乎丧失理智的行动,几乎彻底改变了我原来的看法。
看此部电影的时间太久了,记忆力又是相当的不怎么样,内容忘记了。好象是描写一艘船帮助运送军用物资的曲折过程吧。在城市上演的时候,随着剧情的变化,主人公的举止言谈都是在情理之中,不会节外生枝的浮想联翩,更不会有人为它写出什么花边新闻,来引起轰动效用。同样的情节在西南边疆演出,通过傣家思想的理解,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模仿效果。
“比基尼”命名的来历大家都知道,但是[多瑙河之波]在勐龙地区演出后,一连串粹不及防的连锁反应,却完全可以和[比基尼]的爆炸新闻相姘美。其中有几个镜头,至今还在脑海中留下生动清晰的印象。那就是船长和他的情人,撩人心魄的亲吻镜头。真正的特写镜头,两个人紧紧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滚动在床上,性感的嘴唇占据了整个银幕,还可以看见两个舌尖在相互缠绕,搅动,狂热地吞咽着对方的垂涎。在不同地方的亲吻,相同位置的口与舌的交融。随着镜头的不断出现,傣家小伙们此起彼伏的惊叫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久久的回荡。他们头一次通过视觉效果知道:自己的舌头,除了可以品尝食物,具有吞咽的功能外,还有这样不可言喻的妙用。
在自己的爱人和女友的唇边尝试过没有,我也不知道。女知青的惊恐却是众所周知。傣族小伙雷厉风行的立杆见影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林中还是路边,只要有行单影孤的女知青出现,大胆的傣家兄弟就冲上前去,面带笑容的搂住拼命挣扎的女知青,企图尝试舌头相互交融的体验。男女授受不亲,孔夫子的谆谆告戒,在突发情况下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他们最辉煌的战果也就是嘴与脸的强行接触。
虽然有惊无险,但是也够腻味人的。从那以后,只要女知青外出,一般都找男知青相伴而行。半个月过后,经过地方和兵团的多次协调,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再也没有出现过傣族亲吻女知青的现象。塞翁失马,在不正常的事件影响下,促成了不少情投意合的伴侣,月下老人也是[多瑙河之波]。我说的情况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污蔑,他们只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从来没有过傣族小伙与女知青的越轨事情发生,在伦理道德上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光说傣族群众少见多怪的事情是不公平的。其实久居边疆的我们,有时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难驾御自己的情感。。。。。。
TOP
4#

罗马尼亚影片《多瑙河之波》插曲

歌词: 当,太阳升照耀在水面上,
白云飞,浪花跳,金光闪,风儿唱。
看,多瑙河滚滚流,翻波浪,给两岸安排了无限好风光。
两岸的山峦啊郁郁葱葱,两岸的田野阿肥沃宽广,
河面上船儿如行云来去,
真令人悠然神往。
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讲,有多少动人的歌谣在唱,
你哺育我们的亲爱的家乡,
也灌溉庄稼生长。
啊,放眼望,河面广,河流长,景色美,令人醉,
乡土好,最难忘!
啊,多瑙河,有欢乐,有悲伤,你永远流向前,
奔前方,奔远方。
TOP
5#

[upload=gif]Upload/20061814194786909.gif[/upload]
TOP
6#

转音乐网一帖:

多瑙河之波


    作于1880年,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声乐曲等。本曲曾在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作曲奖,1902年,本曲在日本被填以歌词,名为 《朦胧月中春之夜》,成为日本歌曲并传唱至今。

    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罗马尼亚著名影片 《乔松的故事》(中译名 《多瑙河之波》)将此曲作为主题曲,并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伊凡诺维奇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 优美、 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



    序奏以快板开始,然后在2/4拍子的曲调上转为行板,最后以小调色彩和4/4拍子奏出由主旋律演变而成的曲调,从而结束序奏段落。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序奏部分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有些改编曲将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A徐缓委婉, 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 每一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 第一主题A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 第二主题B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



    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旋律进行趋于委婉平和,使乐曲带有歌唱的色彩。

    动人的第四圆舞曲主题,曲调宽广而又柔和,使人联想到风光旖旎的多瑙河欢畅的流水。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材加以演变发展,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7#

好歌!
TOP
8#

。。。。。。放《多瑙河之波》的时候是不准未成年人进场的,但他还是混了进来。那个船长的太太真漂亮,他是第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女人。第一次,在银幕上,而不是现实中。船长的太太爱上了来船上打工的流浪汉,一个英俊的男人。他们在装满军火的船上秘密的拥抱和接吻。那也是他第一次看见男人和女人将嘴唇贴在一起,他感到莫名的紧张。女人勇敢的帮助男人劫持德国鬼子在船上的军火。男人下到水中用身体抵挡住向轮船靠近的水雷。船长被德国鬼子打死了,船长其实也是个好人。那个漂亮的船长太太后来在街头观看胜利的罗马尼亚军队进城,英俊的男人便在行进的队伍中。他穿着军官的制服,比化装成流浪汉的时候更英俊。他们的目光碰在了一起……他被这情景感动了很久。。。。。。

http://www.koopee.net/home/hexiaozhu/xs04.htm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9#

费德勒指挥波士顿大众管弦乐团 -《通俗管弦乐小品:波斯集市;马刀舞等》(Fiedler:In a Persian Market & Sabre Dance,etc)[APE]
[upload=jpg]Upload/200618221984535.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182213737244.jpg[/upload]
专辑介绍:

菲德勒是一位接近通俗古典音乐的指挥家,力图找到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之间的道路。他举办的夏季免费户外音乐会,沿着波士顿查尔斯河畔(charles River),让上万听众坐着或躺在草坪上,收听乐团从音乐台传出的诸如《华沙协奏曲》、《烟雾迷了你眼睛》音乐。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演出时,他安排把听众座椅搬走,代之以小餐厅的桌椅,并供应啤酒饮料和三明治。他还引入爵士音乐和乡村音乐,邀请埃林顿公爵、尼罗(peter Nero)、等流行歌手,甚至黑人歌手同台演出。他的尝试最初并没有得到音乐界的认可,但得到了美国公众的欢迎。他录制的唱片,曾创下五千万张销量的纪录

这是日本BMG公司出品百张“红印鉴”经典名盘系列中的一张。张张是RCA最鼎盛时期在古典乐坛的辉煌记录。此张RCA红印CD由台湾博德曼直接从日本原装进口, 标有日元定价1.700, 销售价人民币?元!下面是单曲简介:

01.In a Persian Market(Ketelbey) (科特比的波斯市场)
“波斯猫咪着她的双眼,波斯猫守着她的爱恋…….”这首歌很熟悉吧,由S.H.E演唱的歌曲-《波斯猫》就是根据这张专辑的主旋律而创作的。

英国作曲家Ketelbey的波斯市场是一张TAS长期上榜的CD,是轻松且充满异国情调的大众名曲。有意思的是所有gentleman’s还得边演奏边唱.....

02.Sabre Dance(Khachaturian)(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
《马刀舞》,源自芭蕾音乐《加雅涅》,是苏联作曲家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l903-1978)代表作。

03. Ritual Fire Dance(Falla)
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法雅的“火祭之舞” 选自「爱情就像魔术师」

04. Hungarian Rhapsody No.2 in C-Sharp Minor(Liszt) 李斯特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
本曲作于1847年。青年时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写出了不少蕴涵着斗争性质的民族音乐,这首狂想曲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用各种乐器代替了钢琴的各个音区。

05.Ride of the Valkyries(Wagner) 瓦格纳:《女武神之骑》
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Ride of the Valkyries)序曲。影片《现代启示录》中,随着太阳、直升机群的升起响起的瓦格纳的音乐的这一段.

06.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Rimsky - Korsakov) 野蜂飞舞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旦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07.The Tales of Hoffmann Barcarolle(Offenbach) 奧芬巴赫:《霍夫曼的船歌》
是否有在水中央的感觉?是浪漫派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的轻歌剧(operetta) "霍夫曼的船歌"(Tales of Hoffmann)中的船歌(Barcarollo),风格优雅。

08.Danube Waves(Ivanovici) 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圆舞曲
作于1880年,管弦乐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声乐曲等。本曲曾在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作曲奖。罗马尼亚影片 《多瑙河之波》将此曲作为主题曲,并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

09.The Skaters Waltz(Waldteufel) 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
被称为“法国圆舞曲之王”的爱米尔•瓦尔德退费尔,作有二百五十首以上的管弦乐舞曲,其中圆舞曲占相当分量。写于一八八○年左右的《溜冰圆舞曲》,倘若按照原文直译,应该称为“溜冰的人们圆舞曲”。顾名思义,这首乐曲描绘人们在冰上滑冰的情景。犹如冰上芭蕾舞的场面,一个个展现在人们眼前。

10.Gold and Silver Waltz(Lehar) 莱哈尔,金与银圆舞曲
11.The Merry Widow Waltz(Lehar) 莱哈尔,快乐寡妇圆舞曲
<金与银圆舞曲>和<快乐寡妇圆舞曲>是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的代表作。旋律平易而通俗,节奏轻快,极适用于舞会曲目。

12. Liebestraum(Liszt-Herbert) 李斯特:第三号夜曲~爱之梦
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Liszt) 善于创作及演奏技巧高的钢琴曲,本曲是李氏第三首夜曲(Noctume No.3),描绘梦中对爱的感觉。

13.Fantasia on 'Greensleeves'(Vaughan Williams) 威廉斯:綠袖子幻想曲
《绿袖》这首乐曲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由沃恩•威廉斯作曲。《绿袖》旋律原为淘金矿工们创作的民歌,后当作舞曲使用。沃恩•威廉斯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温沙的风流娘们》写成了歌剧《恋爱的约翰先生》,在歌剧第三幕中使用了这个旋律,并把这部分旋律改编成独立的弦乐队的幻想曲,即《绿袖幻想曲》。

全曲为三段体,引子的速度缓慢,长笛随着竖琴的伴奏演奏出乐曲的引子部分,弦乐奏出《绿袖》旋律,加以反复。中段是中速,所奏旋律是沃恩•威廉斯1908年在诺福克采集的民歌《有趣的约翰》。第三段反复《绿袖》的主题旋律,乐曲轻轻结束。《绿袖》全曲均以长笛和竖琴作为三个弦乐部分的引子。这首乐曲还被填上歌词,在每年的圣诞节作为圣诞节的圣歌在教堂演唱。

14. Jalousie(Gade) 盖德:嫉妒
Jealousy(嫉妒)于1926年由丹麦作曲家 Jacob Gade 所写。1938年著名的Boston Pops 在 Arthur Fiedler 的指挥下演出该曲,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世界上首张销量突破百万张的轻音乐唱片。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曾两百多次被录成各种唱片。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10#

扬·伊万诺维奇是十九世纪末罗马尼亚作曲家,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虽然创作过一些器乐作品,但能谈得上影响力的只有《多瑙河之波》。这部作品原是一首为军乐队创作的吹奏乐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演出后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作曲家还把它改编成钢琴曲。后来,这部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也使伊万诺维奇作品经常出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交晚会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万诺维奇和他的作品便销声匿迹了。或许弱小的民族在文化上也逃脱不了被人宰割的命运,1902年日本人将这部作品填了词,堂而皇之地使这部罗马尼亚作品摇身一变,竟成了名为《朦胧月中春之夜》的日本歌曲。在我们看过的描写日本早期内容的一些电影里,经常出现这部作品的旋律,如《啊!野麦岭》影片开始时的宫廷舞会,用的就是这首曲子。40年代末期(也就是德国和日本战败之后),罗马尼亚拍摄了著名影片《乔松的故事》,也就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多瑙河之波》,将该曲作为主题曲,同时向世人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真实身份。至此,这部本应属于罗马尼亚民族的优秀作品才得以物归原主......
TOP
11#

这是很美妙的一件作品。我一直很喜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