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大家谈没有偶次谐波的小提琴是什么声音 [复制链接]

查看: 8747|回复: 68
11#

富盛 在 2006-1-6 18:14:10 发表的内容
没有谐波的是单点频率,乐器是没法产生的。


同意富盛兄的看法,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陪伴着不同分布特征的谐波成分的;这些谐波成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色;谐波成分包括了偶次谐波和奇次谐波。偶次谐波成分丰富的声音我们会比较喜欢,奇次谐波成分丰富的声音我们会比较讨厌;有些声音我们听了感觉舒服;有些声音我们听了“牙齿发酸”、“起鸡皮疙瘩”;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偶次谐波成分丰富和偶次谐波成分“失真”大小有所不同;前者是自然存在的状况,后者是“失真”添加的状况。我的观点是:一、没有任何添加和改变是最好的;二、如果器材的“失真”添加的是偶次谐波成分相对就比添加奇次谐波成分好,起码不会让你“牙齿发酸”、“起鸡皮疙瘩”。
说到音响器材,不管是胆机还是石机,尽可能地降低失真,尤其是尽可能地降低动态失真,才可能尽量还原原始记录的声音,也是HIFI“发烧”追求的方向。刻意追求添加偶次谐波“失真”是不对的。有的朋友可能就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
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欢迎讨论。
TOP
12#

lingsoft 在 2006-1-11 16:04:33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9 21:59:46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8 1:01:15 发表的内容
[quote]www.www 在 2006-1-6 23:45:15 发表的内容
[quote]bjm1 在 2006-1-6 20:37:21 发表的内容
很多人都一说小提琴,就会说松香味,我很想知道松香味是什么?玩过小提琴的朋友一定明白,没有松香,小提琴是很难拉得响的.但小提琴的音质就是松香?小提琴的音质难道不能说得直观点吗?那此吓人的理论就像%之几十,或连升数级一样,不知用何作基准.


这个最好由松香味大侠来谈,个人认为松香味是在好的低频衬托下,中高频细腻的一种总体感觉.



www.www 兄说的有一定道理,好的低频和好的中高频看上去是不同的频率,但是,他们的联系是非常密切而且是相互影响的。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乐器或者人,当发出任何一个音符的声音时,这个声音的频率就绝对不是单一的频率。它包括了这个声音的主频率和以其主频率为中心向高低两端相当宽(低或高3到5个倍频甚至更多)的频率范围里延伸的、并有不同特征分布规律的谐波成分。    这些以其主频率为中心向高、低两端(低或高3到5个倍频甚至更多)的频率范围里延伸的、并有不同特征分布规律的谐波成分,就构成了不同的音色;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主)频率由不同的乐器或人发出来会有不同的声音特点的主要原因。
为了说明低频和高频他们的联系是非常密切而且是相互影响的,这里举一个不是实测的例子帮助理解。
比如;某小提琴发出一个2000Hz的高音时,这个声音向低频方向就有可能会包含了低5个倍频即62。5Hz的谐波成分;向高频方向就有可能会包含了高5个倍频即64000Hz的谐波成分;(这里说的是有可能会包含,实际测量就不一定每把小提琴或者每种乐器发出一个2000Hz的高音时都能达到那么宽的谐波成分特征分布范围。)当然,这些谐波成分的量是非常小了。但是如果系统的频率响应范围不够宽,频率响应范围不平坦,就很难把这个声音还原好;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这样的听感经验;一个系统如果有好的中高频表现,低频就会有能量感;如果有好的低频下潜,低频就会有(松)厚度感;如果这个系统有好的超高频延伸,中高频就会有能量感;如果有好的中低频表现,中高频就会有厚度感;如果这个系统全频厚度感和能量感表现出色,实际上就是信息量非常丰富平衡的宗合表现。另外,厚度感和能量感与其输出的功率及能量大小(或者声音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

说到所谓的松香味,我个人的理解,它是指拉弦乐器所独有的独特的声音特点。
拉弦乐器所独有的独特的声音特点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演奏者以弓毛擦上松香后接触琴弦拉奏时,伴随旋律发出的,弓毛接触琴弦摩擦产生的独特的声音。需要强调指出的一点;这种弓毛擦上松香后接触琴弦摩擦产生的独特声音不是小提琴独有的,所有的拉弦乐器都有,但是小提琴的这种弓毛擦上松香后接触琴弦摩擦产生的独特声音最细腻松厚谜人,人们就习惯的以小提琴的这种独特声音作为典型代表;再由于拉弦乐器必用松香,所以就把这种弓毛擦上松香后接触琴弦摩擦产生的独特声音称为了“松香味”。
说起来,我从十四岁至二十三岁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连续“升级”更换了三把小提琴。如今保存的一把,是1975年产于佛山乐器厂,编号:60号 的小提琴;1973年我在文工团乐队工作时曾用过一把当时价值人民币两千八百余元的“演奏级”小提琴,那种泛音极其丰富又细腻松厚谜人的声音,至今仍然记忆尤新。尤其是在力度控制恰当轻轻拉奏时,那种弓毛接触琴弦摩擦产生的独特声音,那才真的是妙不可言。

1975年产于佛山乐器厂,编号:60号 的小提琴照片;
[upload=jpg]Upload/20061921594079698.jpg[/upload][/quote]

这把琴从外观看来不值现在的两千八百余元。能看看近照和听听声音就好了。[/quote]

好眼力。现在值不值两千八百余元,我认为就不要讨论了。只是你没有看清楚我已经注明是:1975年产于佛山乐器厂,编号:60号 的小提琴照片;是属于自己的。
1973年我在文工团乐队工作时曾用过一把当时价值人民币两千八百余元的“演奏级”小提琴是属于国家的。
TOP
13#

www.www 在 2006-1-12 23:17:4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1-11 0:17:14 发表的内容
www.www 在 2006-1-10 6:13:41 发表的内容
有其中三张,希望有机会和老兄一起听音乐,请教音乐中的问题。


www.www 兄是不是也非常喜欢小提琴?而且还能拉上几曲哟,谈松香味就谈到拉琴时的感觉上了。


受金钱和虚名所累,洞箫和巴乌已成烧火棍,二胡成了劈柴,煮肉吃了,俗人哪!!!!


我大概也快有二十年没有拉琴了,不过还舍不得把它变成“劈柴”而已,其他都彼此彼此。
洞箫和巴乌是中国最优美的乐器之一了,气体的流动共振感(也有称呼为空气感)非常好听。国内有些录音故意强调了这种“空气感”,“气流声”太强烈,反而不真实了,不知有否同感?
TOP
14#

器乐的种类成千上万,人声变化就更加复杂,五十亿人起码有四十九亿种不同的声音。对于音响器材,理想的目标就很单一;即忠实还原。
这就要求音响器材具备:
1、必须具备包括还原对象的动态、瞬态、频率响应范围、声音能量(功率)大小等基本要素的还原能力;
2、不添加任何原来没有的东西;因此必须具备非常理想的信噪比(没有噪声)、非常小的失真(没有失真包括各种谐波失真);
否则就不能“忠实还原”。

理想的忠实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而已。

很多人都认为动态、瞬态、频率响应范围、声音能量(功率)大小、信噪比、失真度等“音响器材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没有多大意义;那么,我们怎么去向“忠实还原”靠近呢?
难道永远靠“负负得正”或者(正负为零)的方式去“搭配”吗?
我想高档器材之所以天价,是因为“负”也不多;“正”也很少吧。
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非常重要,请大家讨论。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15#

高档器材之所以天价,是因为“负”也不多;“正”也很少吧。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无奈的就是必须采取(正负为零)的方式去“搭配”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