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at 在 2005-12-19 11:03:15 发表的内容 第三,关于录音方面。这是这张CD最严重的问题!首先从听感上,尽管敲击乐器的音质很不错,但是整体上来听我明显觉得这个录音的声音很硬,音量稍大便有刺耳的感觉。为此我把第一轨抓轨下来分析,真是一看吓一跳!——下图是该CD第一轨记录的左声道的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的原因,这里只贴出乐曲9:00往后的那一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294314704.jpg[/upload]
大家肉眼可见,音乐信号的最顶端和最低端,被混音工程师用“剪刀”强行咔嚓一下,整整齐齐剪掉了,请看下图红框框住的部分:
[upload=jpg]Upload/200512191036751687.jpg[/upload]
这种方式是极度恶劣的不负责任,没有任何专业精神的!尽管原录音母带的动态范围可能超出了CD格式的96分贝,但是工程师也不能用这种“剪刀”方式,把音乐信号塞进CD里呀!——这样处理,哪能有好的音效?!这就好比,想让高个子坐进小轿车里,我们发现他直着腰坐不进去。正确的方法是请他稍微把要弯一弯;但这张CD的做法是,二话不说拿把刀来,把他的头和脚硬生生地砍掉,然后再把他塞进车里!
(未完待续) |
felixcat 在 2005-12-24 17:58:57 发表的内容
1. 振幅当然能够看到,每个取样点二进制数的数值便能够代表振幅大小。
2. 我的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当前时间点的信号的振幅(对应硬件层面上便是信号的电压或者电流大小等等),因为CD对于信号振幅的量化是16bit的,2^16 = 65536,所以你看图中振幅的上下限都是30000多一些,加起来便是接近65536(因为《龙迹》的最大电平设定在-0.49分贝,而非0分贝,所以不等于65536)。
3. “剪刀”只是形象的说法,当然是不严谨的;假如您能够想到其他更贴切更准确的简洁的词,欢迎提出建议。
4. 我这里仅仅提供一些信息,至于阁下如何分析、聆听、如何评价则是个人的自由。
|
重大发现!重大发现!
由这里可以看出,16比特量化是指从负最大值到正最大值的范围,按交流电的一般概念,最大值应该是15比特了。这样说来,CD的动态应该只有90 dB了。难道96dB这个数值用偷梁换柱法骗了我们二十几年不成?
那位DX 能解释一下。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89748&pag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