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2650|回复: 290
31#

menn 在 2005-12-23 21:54:46 发表的内容
......

......


天啊!这帮人到底想干什么呀?这种现象(仅存在于使用CoolEdit或新版本Audition以waveform views的形式展开)是真正96kHz/24bit录音Downmix至44.1kHz/16bit重播格式时的固有图形,也只有这样“对折与下拉”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动态范围!!!


首先,《龙迹》是DSD录音,它等同于96kHz/24bit?!

再者,就拿96kHz/24bit的信号来讲,Decca的Legends系列都是先取样成24/96的数码格式,再downmix至44.1/16格式,请您自己找几张来抓轨看看,你所谓的“固有图形”是否成立?

最后,不屑再理睬你;你爱发什么感叹,发什么酒疯,请便。
TOP
32#

menn 在 2005-12-24 1:52:16 发表的内容
    最后二,补充地问一句:“您那截图不会真是CoolEdit或Audition的吧?”哎!真希望您能理直气壮地跳将出来反驳我,可惜呀!您又棋差一着了,不是?到底是还是不是嘛,给个准确、直接的答复也就可以了。我只想知道您竭尽全力编造出来的一切仅仅是来源于这样一类的“业余”软件而已,并有义务通知大伙儿一声。


我之前贴子一早就说过我用的是CoolEdit 2.0版,难道每次我都要重述一遍?

软件业不业余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看重的是结果准不准确。不要以为你把别人使用的软件,套上上述那一通模棱两可的骂,就能让大伙相信你是“权威”的。

你要推翻我的结论很简单,你找一张TELARC的纯DSD管弦乐录音制成的CD,只要它测出来的结果和《龙迹》都是那种样子,那么大家自然会信服。下面这是TELARC 80498中第11轨左声道的图形,同是DSD录音,您不妨评论一下!

[upload=jpg]Upload/200512247103448061.jpg[/upload]
TOP
33#

kwind 在 2005-12-24 10:36:00 发表的内容


1、时间-振幅波形图(由于图片大小...
纵坐标上并非“振幅波形”,在这样的图上我们是“看”不到音乐信号的振幅的,必须通过计算。
2、smpl是什么?
图中右上角的smpl是采样值(采样点数),在横坐标的某一时间点上用44.1k频率采样有30k个值
这说明“龙迹”的信息量丰富。
3、关于“剪刀”,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错误的
-----------------------------------
龙迹,我有一张金版,很不错的录音
但我的系统放不好它,大音量时很糟糕,是我系统的问题。
小音量时我喜欢。如果在大音量感觉气势磅礴的话,那恭喜朋友,系统让人羡慕。


1. 振幅当然能够看到,每个取样点二进制数的数值便能够代表振幅大小。

2. 我的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当前时间点的信号的振幅(对应硬件层面上便是信号的电压或者电流大小等等),因为CD对于信号振幅的量化是16bit的,2^16 = 65536,所以你看图中振幅的上下限都是30000多一些,加起来便是接近65536(因为《龙迹》的最大电平设定在-0.49分贝,而非0分贝,所以不等于65536)。

3. “剪刀”只是形象的说法,当然是不严谨的;假如您能够想到其他更贴切更准确的简洁的词,欢迎提出建议。

4. 我这里仅仅提供一些信息,至于阁下如何分析、聆听、如何评价则是个人的自由。
TOP
34#

dr kuang 在 2005-12-25 16:47:05 发表的内容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能否请专业录音师用专业的软件把这张CD分析一下并把结果贴上来呢?
TOP
35#

好,现在我们不用音频处理软件,我们来最原始的:把每一个取样点的数值大小读出来,然后把这些点一个一个地描出来,不加任何处理。Matlab 7.0以上版本的Simulink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请看下图:

[upload=jpg]Upload/200512269584357415.jpg[/upload]

请留意图中红框框住的部分。红黄两种颜色代表左右两个声道。这个图是由成千上万个点描出来的,由于画这种图太耗内存了,所以只画出乐曲前60秒情况(我的机器是1G硬件内存+1.6G PM,执行这个任务竟然速度比较慢,或许Mac平台可能会快一些);纵坐标的单位是百分比。
TOP
36#

dr kuang 在 2005-12-26 16:56:4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2-26 16:52:48 发表的内容

所以,我只能用“剪刀”这个并不严谨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我现在怀疑,是否“剪刀”一词容易让人误认为和“削峰”、“平顶”?


这个补充说明就比较客观了,但应该早一点说明:)


我也一直想找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取代“剪刀”,但仍未果。邝版能否代劳? :)
TOP
37#

kwind 在 2005-12-24 10:36:00 发表的内容
2、smpl是什么?


smpl是英文“sample”的缩写。
TOP
38#

dr kuang 在 2005-12-25 23:41:51 发表的内容
他们用的工作站是MAC机,而且不会连接在网上的,而且我估计没有几个录音师会乐意这么干。


本来,Wave Display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技术,用“最基本的功能”来形容也不过分。不要说专业软件了,目前绝大部分业余软件都已经具备了这个功能了。并且也不是说业余软件画Wave Display就会出错而专业软件则不会——因为画这个图的算法并不难,并且编软件的人都明白。这就好象计算2X2(这是个比喻而已,并非说画Wave Display是这么简单),街边卖菜的菜农手中最简单的计算器算出来的结果是4,而用于计算、模拟核爆炸的超级巨型计算机算出来的结果,仍然是4。

假如不放心的话,我还用Nero的Wave Editor和EAC的Sound Processing这些“业余软件”对《龙迹》的第一轨画Wave Display,两者结果都和CoolEdit一模一样。

我还以为他们用的“专业软件”是什么特殊设备呢,原来是Mac OS+商业软件而已......

不管怎样,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是:谁有异议的话,请把的Wave Display(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振幅或者Sample Value)结果(用任何软件都可以)贴出来。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9#

dr kuang 在 2005-12-26 17:06:51 发表的内容
以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描述LP的动态压缩时从来没请过人代劳,怎么在描述CD的动态压缩时忽然要我代劳?


《龙迹》这种情况只是动态压缩的一种(绝大部分唱片都有动态压缩,为何《龙迹》偏偏“与众不同”?),所以用“动态压缩”一词不明确。因此我想不出有什么好的词。
TOP
40#

JWang 在 2005-12-26 13:36:39 发表的内容
我也用CoolEdit作了同样的分析,不过我是抓的LP的信号。用的是同一段音乐。
[upload=jpg]Upload/2005122613181475475.jpg[/upload]


很好,既然JWang对LP抓轨了,能否顺便测一测这一轨整轨的动态范围呢?(把要测的一段鼠标左键拉黑,点“Analyze”下之“Statistics”选项)。

还有一点,从这个测试图来看,在此录音转制为LP的时候,情况仍和CD一样,存在“剪刀”现象(注:“剪刀”说法不等价于“削峰”)。此款LP上的音乐总长度大概为67分钟,刻了2LP,所以平均下来LP上每一面的时间大概为17分钟左右。按理说33转LP每面17分钟的话,以最新的刻片技术应该可以容纳比较大的动态,为何还会如此频繁出现“剪刀”呢?

当然,假如制作的工程师硬是说“这样做声音仍然很靓”“根本不会影响音质”,我无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