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CD盘的jitter”问题向Raxel兄求教!!也请大家一起来讨论... [复制链接]

1#
关于“CD盘的jitter”问题向Raxel兄求教!!也请大家来一起来讨论!

我想我可能把基时误差与盘片Jitter搞混了!


“CD-R的场合,PIT是指被激光照射后不反射的部分,即相当于上述压制CD的凹部.LAND是指没受激光照射而仍然保持既有反射率的部分”
“在CD规格上有3T……11T的PIT与LAND的规定长度,这些规定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差的范围用JITTER来表示。”

关于盘片Jitter问题请大家看看浦科特公司的知识讲座:《刻录机基础知识讲座(PLEXTOR技术报告)》
http://www.plextor.com.cn/cs_1.asp



也就是enrique兄所说的:

enrique 在 2005-12-14 10:10:50 发表的内容
碟片的确是有jitter的,不过那个一般不叫“时基误差”,而是激光打坑位置和理想位置的差距。一般以百分比来衡量。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和PHILIPS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工作的时候,用他们的专用伺服监控软件看到的。刻录CD-R/DVD-R就是用激光在碟片上“打坑”(实际是用激光改变碟片染料晶体的结构,原理同)

一般这个刻录过程的激光打坑都无法在理想位置,所以重播的时候会造成jitter,这个没办法的,因为读出来的数据虽然是0, 1,但是时间间隔不是绝对相同的。

普通刻录良好的情况下,激光打坑位置和理想位置相差在3%以下,一般刻录数据碟只要相差10%以下都可以被正确读出。


这个问题在压制的CD和刻录的CD中都会有。

我想提的问题是:在CD机1倍速读取CD-Audio时,这种偏差的大小会对音质产生何种影响?为什么?
我并不太认同浦科特公司的解释。
分享 转发
TOP
2#

浦科特公司的解释:
“音乐CD再生时的音质劣化的原因中,影响较大的要素是在再生时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再生用机器内的电源电压产生波动后,再由此对时钟回路,交直流变换回路等造成微妙影响。这里所说的各种原因就是指先前已述的盘片转速控制问题,JITTER值恶化造成的出错数增加等。”
TOP
3#

看了一下Raxel兄的说法,似乎比较有道理些,那样的话,我的理解有问题.

但我认为Plextor公司的解释也有它的道理,但那不是普通意义的jitter,因为那样也是一种可能的干扰电源的行为. 其实在碟不时很好读的时候, 电机变速是很容易看到的.当然, 碟好读的时候,电机也会变速, 不过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

那么问题其实就是时钟同步的问题了,和时钟本身的抖动的问题
TOP
4#

普科特的文章看了一下,他们的解释有一种意思是说jitter影响饲服电路的读盘速度。实际上所谓1X, 4X等速度,并不是一种准确的速度,而是一个性能标称,同样在1X下,碟片转速也可快可慢,依情况而定。但Plextor认为Jitter影响了读盘的容易程度,所以会改变机芯电机的速度,从而影响电源电压。因为电源电压的波动,从而造成对后端的影响。这种说法如果是转盘和解码器分离的话,用分开的电源,就站不住脚。当然对于合并式CD,如果是单电源的话,这种影响可能是明显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高档一点的CD一般都把机芯供电和主板供电分开。平价里面原创2008就这样做的。

机芯供电一般有12V和5V两个,一般都分别有好几百毫安电流,所以如果是单电源,对系统是有影响的。
TOP
5#

首先我认为CD光头读取音频CD,输出每个时间点信息的时间间隔是由光盘上面的打点位置距离决定的.

平时说的16/44.1普通音频CD.每秒钟取样44.1khz次.每次取样是16bit,左右声道各一个.为了简化,现在单说一个声道,那么每个时间点是由一个16bit数据描述的.所以jitter发生在每个16bit数据的时间间隔,而不是每个bit间的时间间隔.很明显这个时间间隔不会是由光盘上面的打点决定的.

音频信息在光盘上面的存储方式是每6个取样点数据组成一个frame.就是16*2*6=192bits=24bytes,然后在这个帧前面后面会加上4 bytes Q校验位(C1), 4 bytes P校验位(C2),1 byte subcode.然后整个这个信息用EFM编码,将前面每个8bit信息转换成14bit存放.,最后在每个帧前面会加上3 bytes长度的同步信息.最后组成588bits长度的一个帧.这个帧里面真正的音频信息只有前面说的192bits.代表了0.14毫秒的音频信息.

所以很明显每个音频信息时间点存储的信息在光盘上面不是等距离存放的.读取的话如果根据这个距离来输出,那么声音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转盘的数码输出,是由转盘的时钟,或是机器的时钟决定的.
最后编辑Raxe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