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系统中的几个被忽视的小节 [复制链接]

查看: 48854|回复: 342
11#

单单信噪比高就是好唱放?
无源放大不比有源放大的静态噪声更低?
松兄较真的劲头还是满足的嘛,我算是服了你了。
TOP
12#

曾研究过有位DIY高手制作的一台分体式电池供电的全分立晶体管唱放,输入的第一级采用金封的低噪声对管,静态噪声非常低,当功放的音量电位器旋到最大时,在距离音箱一米以内只能听到‘沙、沙’的海浪声。
TOP
13#

我想回头说说阻抗的匹配。
升压牛对阻抗匹配的要求较为严格,但在晶体管放大电路中,由于晶体管输入适应能力较强,反而是MC唱放的高放大倍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对其影响较大。
我以实际设计为例:
由于现时的音源大多数是CD,我就以CD的输出(2伏特/47K欧姆)为标准设计MC唱放,一般的低输出MC的输出电压为0.2――0.35MV(某些极品的MC还会更低),其放大倍数达到5700――10000倍、也就是37.5――40db以上,实际应用时可能会达到60db、也就是一百万倍!!!
在如此高的放大中越靠前端出问题,对唱放的影响就越大。
TOP
14#

dr kuang 在 2005-12-17 14:24:25 发表的内容
以往有关于“重头配重臂,轻头配轻臂”,“高柔顺度头配轻臂”,这类说法,还有“唱头与唱臂的谐振”之类的说法。


由于唱头是靠唱针拾取唱片坑纹的信号振动发声,再叠加唱盘和唱臂转动所带来的振动,产生共振是难以避免的。为了避免其共振频率落入人耳的可听范围,至少都要把唱臂的共振频率压抑在15Hz甚至10Hz以下(通常播放黑胶唱片时可以看到扬声器在作大摆幅运动而却又听不到声音的现象),一般奉行高柔顺度头配轻臂、低柔顺度头配重臂的原则。

“高柔顺度”其实已经是高级唱头的必备条件,有些玩家会觉得适用针压越轻的唱头柔顺度会比针压重的高,这个想法未必就符合实际,比如说MM唱头的针压通常要求为1.5g左右,MC唱头的针压通常为2.0g左右,难道MM唱头柔顺度会比MC唱头高?


MC唱头的线圈是串在针杆上,直接感受到针尖传来的振动,所以拾取到的声音细节很多。然而,也因为线圈串在针杆上,使得针杆的质量比MM唱头所负载的磁铁大,以至于影响循轨能力,所以他需要的针压也较大,其悬挂系统的阻尼特性自然也较硬,所以一般的MC唱头属于低柔顺度唱头。
但随着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绕制线圈的线径越来越小,再加上现在高档唱放的放大能力越来越强,减少了对唱头输出能力的依赖,MC唱头绕制的圈数越来越少,针杆的负载质量越来越轻,所以现在的高级MC唱头正向着高柔顺度迈进。


至于唱头和唱臂的谐震问题就非常复杂,而且无从检测


唱臂的共振是很难避免的,一但因为配搭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共振频率落入人耳的可听范围内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相应的方法抑制。
如某些唱盘的避震座和唱臂所附带的导油槽可提供调整、改变唱盘的避震系数和增加(或减少)唱臂的负重质量等。
TOP
15#

花祭 在 2005-12-17 20:26:40 发表的内容
杰兄,你说的:“通常播放黑胶唱片时可以看到扬声器在作大摆幅运动而却又听不到声音的现象”是黑胶唱机无可避免的现象还是证明唱头和唱臂不匹配所致?


是黑胶唱机无可避免的现象,但并不是每张唱片都会出现。
TOP
16#

dr kuang 在 2005-12-16 17:37:58 发表的内容
唱盘和唱臂的匹配问题
这个问题很难一句话说得清楚,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是软盘配轻臂不适合重臂,但这其实是个误解。一支唱臂具体适合配什么唱盘不能只由轻重来衡量,主要看设计。比如说SME的五号臂和四号臂,很多玩家就不明白两者差异,以为是档次高低差别,其实五号是设计用于软盘(最常见是SOTA盘),四号适用于硬盘。
至于具体到每一支唱臂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情况下,高档的正切臂和单点轻质臂在硬盘上会有更好的表现。低档唱臂这一差异则不太明显,选购是一般根据原厂配搭即可,比如说常见的君子臂,原厂唱盘为硬盘;LINN臂原厂搭配的则是软盘。


这里面还存在着与唱头搭配的问题,想等kuang版把唱头的搭配篇写出来后再作综合的讨论。
TOP
17#

开心果 在 2005-12-17 10:16:47 发表的内容
阿杰 在 2005-12-17 8:50:41 发表的内容
曾研究过有位DIY高手制作的一台分体式电池供电的全分立晶体管唱放,输入的第一级采用金封的低噪声对管,静态噪声非常低,当功放的音量电位器旋到最大时,在距离音箱一米以内只能听到‘沙、沙’的海浪声。

是MC头唱放吗?


是MC唱放。
我听的是实验品,这款唱放原想产品化投入市场,但由于成本太高,所以迟迟未能在市场上见到。
TOP
18#

dr kuang 在 2005-12-18 19:57:39 发表的内容
我只知道RIAA是作为当时唱片工业的一个统一工业标准,其间还有各自的差异这点倒没研究过。
想知道能确定这些不同的曲线是什么时期的吗?比如说RCA公司在60年代和70年代所使用的RIAA曲线是否一致呢?



鉴于早期的各个厂家唱片都有各自的频率均衡特性,印象中是在立体声标准确立时,美国唱片工业协会制定了统一的频率均衡特性标准,简称为RIAA标准。
TOP
19#

松香味 在 2005-12-17 12:59:25 发表的内容
好的,如果这样就可以讨论升压牛的优点和缺点就行了。
另外,“只有升级了”又应该从什么方向去“升级”呢?


我也认为晶体管发展到今天,其技术参数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在低噪声方面,完全能够胜任MC放大的要求,而且许多优秀的MC唱放的静态噪声指标也可以媲美升压牛了,完全不必要死守着他不放了。
但松兄不要忘记数十年前升压牛大行情道的时候,当时CD还没有出现,通常的音响器材都呈现着甜美的中频,两端延伸差、速度慢的英国老爷声,升压牛的缺点自然并不明显,而且关键在于使用他更容易把唱放做好。
TOP
20#

开心果 在 2005-12-17 21:20:42 发表的内容
低噪声MC 唱放的确不容易做好,成本也较高,更重要的是需求量有限。


的确如此,非常赞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