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HIFI越来越老年化? [复制链接]

41#

玩不起金钱啊年青人
TOP
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3#

唱片店里90%以上的唱片都是流行音乐,要是听这些唱片的人(多数是年青人)都追求高水平音质,HI-FI市场潜力就大了去啦
TOP
44#

强力中锋 在 2005-12-9 9:09:23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这与社会文化传统有极大关系。德国有深厚的古典音乐文化积淀,人家那里的小孩从小就泡在古典音乐的氛围里,而且德国政府对古典音乐的普及也十分重视,认为这样对提高人口素质是有极大好处的,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也不能说对对古典音乐的推广不重视(中央台还设立了音乐频道嘛),每年各地也有古典音乐节,但受众总是那一小部分人。咳,我们缺少象德国那样的古典文化传统,自己的民族音乐又有些“曲高和寡”。绝大部分媒体只知道争夺眼球,他们只知道流行的就是好的,就是大众需要的,更是他们乐意提供的,这样的现状只能造就流行文化的泛滥,我看现在的音乐文化圈子里充斥着浮躁。另外我认为基础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如果有条件的小学校都能进行西洋乐器的教学,那何愁普及啊。

同意!我就是受害者;P
最后编辑小萝卜
TOP
45#

不错,流行不一定都是垃圾,但大浪掏沙之后剩下来的确实太少了。
一首古典名曲可以延续几百年,一首老歌可以听几十年,一首流行歌可能只流行几天,甚至流行不起来。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流行音乐也是堆积如山,令人审美疲劳。当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喊“周杰伦使我认识了什么是音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最后编辑小芽菜
TOP
46#

科兄所说的情况并不少见,流行音乐经常打着古典,爵士,拉丁等旗号来推销自己,但做出来的音乐又不伦不类,“四不像”!经常吹嘘道,“最新专集加入了古典,爵士曲风,XXX方面有很大创新和突破,,,,,,”
最后编辑小芽菜
TOP
47#

我不认为幼儿圆里面老师教的那些小鸡,小鸭,小猪之类的音乐能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TOP
48#

小芽菜 在 2005-12-9 18:17:25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6:11:12 发表的内容
首要任务是增加幼儿园和小学里男性教师的比重!否则一个民族的阳刚气从何谈起。。。。
男教师确实少了点,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教育那一块。
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好的音乐教育,让孩子们听本民族最优秀的古典音乐和其它国家的优秀音乐!
现在很多小学广播都开始放流行音乐了,年轻一代就是听着流行垃圾长大的。


「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好的音乐教育,让孩子们听本民族最优秀的古典音乐和其它国家的优秀音乐!」

小芽菜这句话令我产生很大的感触,我们的教育系统究竟在「德、智、体、群、美」方面做了多少功夫?学校、家庭美学、音乐修养气氛,对年轻人成长过程影响是很大的。看看一些音乐家传记,他们多数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就说我这个凡人吧,我可以将一篇在1988年写的文章转贴如下,说明我是怎样受影响的:


下列一篇文章是我在1988年发表在香港<音响世界>我的汤水篇专栏之一篇,请指教。我对文艺有兴趣,曾出版过三册科幻小说、四本武侠小说……

育婴汤

——音响发烧是一种病,是一种对身心没有害处的病,是医生医不好的病……唉,最要命的是要不断地花钱去喝能「补」耳朵的汤水,而且还要换「汤」不换「乐」……

我自小就不幸地染上这种病毒。只不过仅听到父亲和叔父,闲着的时侯经常情不自禁地引腔高哼,唱的是当年世界时髦的流行曲调,病毒就「过滤性」地深入了心肺,令我一生「受用」不尽。

过了几年,长辈出洋后,我对这些迷人的旋律开始缅怀。于是,病毒就是这样开始发作了,我忙于奔命地四处打听这些耳熟能详的曲调的名称?作曲家是谁?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年我把那份热忱,花费在功课上,相信必定可以名列前茅。

这种病一发作,真是非同小可,混身不仅发烧,并且心痒难禁,一股劲胀满着,不泄不快。我当然不知道自己已染上了病,只知道自己有满腔求知欲望,促使我去逛书店、上图书馆,不断地翻音乐书籍,啃了不少「乐」理和「乐」曲。想不到久病真会成「医」,可是病情也就愈陷愈深,不自觉地急需要饮「补汤」。

「补汤」从那里来?没有 经济基础,又不敢奢望家里肯花一笔钱(当时家中仅有一位文盲的祖母),去买一部收音扩音机,只好自己动脑筋去想穷办法了。结果,我竟然想出了一个「电疗」的方法,热忱转了一个方向,翻了不少「内科」和「外科」的电子学基本书籍和杂志。还仅是一知半解,拿着每天该用作吃早餐省聚下来的些许零用钱,便开始往鸭寮街、广东道、电子零件店里走。水平不高,目的当然也不会高到那里去,何况口袋也不争气,大概仅够买一部矿石收音机的零件。认真发烧起来,就像「白粉道友」的「毒瘾发作」般,「矿石汤」也聊胜于无(其实,一名高小学生能玩的,充其量也是这种玩意吧了,何况1940年代,只不过还是留声机、长波和中波的世界?)。矿石收音机成为发烧病的启蒙引线,诱发了毕生的,如怨如慕,如痴如醉,如蚁附膻的生涯。

发烧病能令人生充满着憧憬,能激励人们的求知欲,能帮助人建立奋斗目标,能促使人辨别美与丑、是或非,能刺激人不甘后人、力求进步……想不到染这种病毒,竟会带来这幺多好处。因此,我的发烧病,也传染给了下一代。说它是有意的安排,假如他们大脑里没有这种细胞,也不会感染得上;事实上,不仅是我的下一代,而且是广泛世人的后一代都感染上了。所不同的,只是披上不同时代的外衣吧了。要不,为什幺米高积信、麦当娜、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竟能在短短几年间崛起,而且钞票赚到盘满钵满?人们发烧起来是狂热的、富感染性的、没办法压抑的;卖「汤水」的人「得福」了!他们利用了这种病毒不可药救的特点,供应了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迷汤」,在「烧」上加油,满足发烧病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却又、滋长了新的连锁病征出来,如虚荣、奢侈、浪费、时尚、崇拜……。
大概经过悠久社会文化的陶冶,人类的XY性染色体的遗传基因,对这种病毒的兼容性方面的密码,已经作了某种程度的重编(其中当然 Y型染色体,重编得较为完整;要不,
为什幺多半助 HiFi发烧友多半是男性?)。但一定要说发烧这种病毒有遗传性、与生俱来,却有点说不过去。自古以来,也有不少音乐家、乐器演奏家、歌唱家、甚至是爱乐者的族谱裹,不一定能翻出有祖先是发烧病毒的带菌者。反之,亦然。事实说明,发烧病毒多半是后天感染而来,先天基因,就像很多元素接触到氧气一样,亲和能力特别强。

近代科学证实,胎儿的大脑细胞成长最迅速的时期,是在怀孕二十余周之后,直至婴儿成长到五至七岁时为止,脑细胞已经增长至成人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了。用现代计算机语言来说:硬件已经装配妥当、接线齐全,并且初步有齐必备的 built-in软件(遗传的生理及心理本能、胎教及婴儿生长的环境影响),构成了兼容性的基础。孕妇或母亲,饮下了「育婴汤」还不晓得。

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纵横交错着二亿多条神经纤维和突触,彼此紧密交连,脑电波讯息的频密,比十个纽约或东京的交通灯电路网加起来,还要复杂错综。就以HiFi发烧友的「宝耳」为例,每只耳内有四千多条神经纤维,与大脑半球两侧的颞叶部(听觉中枢)联系着。颞叶部虽然很细小,但它与大脑的感觉、情操、记忆、判断、识辨、意愿、语言、思考……等神经中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我们的「宝耳」,它只要听一小段乐章,就立即知道是小提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D大调,而且是海费兹演奏的;听到娇嘀嘀的声音时,会混身骚软、并且血服贲张;听到梵音或圣诗,会立即虔诚肃穆,不再意马心猿;听到叽哩呱啦声音,就知是萝卜话(日本话)而不是英文;听到带着沧桑的声音会伤感、悒郁,悲槭的会落泪,兴奋的会随乐曲起舞、高声欢笑…「宝耳」这种「瞬态响应」是任何音响系统所不能达到的,相信发烧友多半都是以自己的宝贝耳朵作准绳,因而选择音响系统时,才会这样吹毛求疵。话说回头,是金耳朵也好,宝耳也好,甚至是「填海级」耳也好,可以说是从小就锻练出来的,因为人耳朵的灵敏度,就像大脑细胞般,成长后就不会再增长,祗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日渐衰退。

我们家的孩子们所喝的「育婴汤」,不知配错了些什幺「乐」,他们竟然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充满着时代节奏,与古典曲目像堵砌着重迭的鸿沟!这是染色体发生畸变,还是又再重组了?

翻翻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风起云涌、后浪推前浪的。其中只有一点不同,就是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艺术气息渐被商业气氛所掩盖,呕心沥血变为粗制滥造;值得告慰的,是随着电子科技的高度发展,无论在录音技术上、制品上、回放效果上、甚至历史录音资料重整上,都有高度精密的突破。即使是音响有关的杂志,数量和质量上,现在都比较以前改进了。现代的发烧病患者幸福了,但眼前市场上的「汤水」琳琅满目,往往会令人无所适从,举棋不定,人们像变成瞎子般,需要一枝「盲公引导竹」——音响杂志的引介,可是很多「引介」带着浓厚的商业性,不少人被蒙骗了。很多发烧友就将这种损失当作缴交学费,下次学「乖」了。

香港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甚至有很长的时,连教育也商业化,学店林立。时间就是金钱的前提下,上下午班应运而生,音乐、美术、劳作、文娱活动等「次要」科目,大刀阔斧地削减,学生对美学的感性培育,也就贫乏了!青少年有点皂白不分、是非模糊、丑美颠倒。我不相信会有劫匪,用打劫银行得来的钱,去买一套Jadis 400放大器加 Infinitive Beta音箱;或一名发烧病患者,为了想要买一张心爱的 CD唱片,而去拦途截劫。

幸运的是染色体的基因的生物钟,就像身体生长程序般,不是人力所能压抑的。从学校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一方面,可从社会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得到补偿。冰哥罗士比、小森美戴
维斯、法兰仙纳杜拉、皮礼士利、被头四、汤钟士、米高积信、麦当娜、邓丽君、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刘美君……成为一代一代青年的偶像和导师,接受到他们的美的、艺的、
灵的各个方面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只要能有机会接触美和善,人性善的特质,才能巩固和持续,才不会被邪恶所引诱。可是人也是动物,也有兽性的一面,内分泌很容易产生不平衡而兽性暴发,取代了善的主宰,做出事后感到懊恼的行为。「十年树人」很有道理。

发烧病患者的家庭幸福了!但是他们每每生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知自己所饮下的「汤水」所弥漫的芬芳气息,起着育化作用,令到他的家庭更融洽、更和谐、更富情调、更罗曼谛克、更充实……。

「汤水」不是用来充排场,不是用来装饰家居,不是闲置不用的摆设、或是「人有我有」的东西,而是需要每日浅尝细饮、修身养性、有益身心的补品。

香港的文化气氛,渗透着浓厚的铜臭腥味,只有发烧「扬水」的馨香,才能将它辟散。
TOP
4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22:42:15 发表的内容
小芽菜 在 2005-12-9 22:37:57 发表的内容
不错,流行不一定都是垃圾,但大浪掏沙之后剩下来的确实太少了。
一首古典名曲可以延续几百年,一首老歌可以听几十年,一首流行歌可能只流行几天,甚至流行不起来。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流行音乐也是堆积如山,另人审美疲劳。当听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喊“周杰伦使我认识了什么是音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尤其BT的是,最近唱片店到处有人要买“肖邦”的碟----原来是周杰伦的专辑,一个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被一个口齿不清的家伙QJ概念,不知真正的肖邦在地下作何感想?!


有同感,第一次看到这张专集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姓周的跟肖老扯上关系了呢?难道他也玩上古典了吗?呵,现在可真是文化大爆炸时代呀!
TOP
50#

Genhu 在 2005-12-9 11:37:32 发表的内容
老年烧友头脑比较冷静,因为已将过了烧坏脑的阶段.冷眼看烧界,恐怕是很多老烧友的态度.去XX展不过是开开眼界而已.真正的高性价比的东西是很少会在XX展上展出的.


老年烧友头脑比较冷静,因为已将过了烧坏脑的阶段.冷眼看烧界,恐怕是很多老烧友的态度.去XX展不过是开开眼界而已.真正的高性价比的东西是很少会在XX展上展出的.

应该说老年人已经有了防止烧坏脑的免疫力(因为已经烧坏过多次) ,老年烧友头脑才能够比较冷静。其实老年烧友头脑仍在微烧,否则怎会有这样多老人家参观「音展」。

简单得很,看来彷佛玩音响的玩家日趋老化,事实并不是这样,说穿了发烧这玩意是一种积累性的活动,一旦发烧了这种兴趣就像冤魂不散地附着在脑子里,像附骨之蛆般挥不去、戒不掉……现在社会不是日趋老人化了吗?
TOP
51#

如今是生活多元化时代,年轻人喜欢的是刺激,而HIFI注重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精神享受!所以老年化也是正常的
TOP
52#

harvey前辈是过来人,文章精辟独到,晚辈拜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